再談朔爾茨的北京行

默克爾擔任總理時,朔爾茨是副總理兼財政部長(2018-2021),朔爾茨的對華政策,大方向會繼續默克爾的路子。圖:faz.net

在西方對中國的不信任情緒日益增長的背景下,德國總理朔爾茨於11 月 4 日星期五對中國進行了閃電式訪問。雖然朔爾茨在北京僅停留了十一個小時,卻收穫頗豐:簽署了總價值約170億美元的大訂單。作為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到訪中國的首位西方國家元首,朔爾茨在北京逗留期間強調了對話的必要性。不過,朔爾茨的北京之行引發諸多非議,其選擇的訪華時機也受到質疑。如何評判朔爾茨的北京行?西方應以何種方式與中國展開合作?我們請旅居德國的國際筆會和平委員副主席、歐洲之聲社長廖天琪女士就舒爾茨訪華的相關話題談談她的看法。

法廣:德國總理朔爾茨11月初到訪北京備受爭議,歐洲國家尤其譴責他未與盟國協調、獨往獨來,您對此作何感想?

廖天琪歐洲最大的政治、經濟體- 歐盟,近些年來在難民問題、經濟、環境甚至外交政策上,始終很難步調一致。這種不和諧的調子近些年來特別顯著。中國推出野心勃勃的“一帶一路”,直接介入了歐洲市場,收購歐洲的基礎企業、甚至買下港口、機場,用利益分化的手段從歐盟拉出去幾個“鐵桿”,如:希臘和匈牙利;美國方面,川普對中國發動貿易戰,打亂了原來金融、關稅、製造業的穩定;俄烏戰爭爆發,能源成為殺傷力最大的武器,歐洲,特別是德國首當其衝。美國發動盟友聯合制裁俄羅斯,美國本身能源豐富,沒有顧慮,而中國從俄國那裡照單全收原本要賣給歐洲的能源,賺得盆滿缽滿,中、美發了戰爭財,歐洲自斷手腳,一般都說,制裁是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現今歐洲面臨巨大的能源危機。

法國和德國是歐盟里的核心力量,原本友誼牢固,如今戰爭期間,在重大議題上兩國出現了裂痕。德國單獨宣布將以2000億歐元來救援本國國民和企業面對能源飆升的困境,並主張天然氣價格不限價,這令法國和其他國家嫉妒而惱怒;在共同防務上,德國於俄烏戰爭以來,也宣布將提高軍費達1000億,這直接影響到德法之間的軍工業合作。朔爾茨總理一再強調跟歐盟的團結,但這次到中國訪問,他婉拒了法國總統馬克龍同行的建議,隻身前往北京,我個人覺得他內心焦慮,目前考慮的是“德國優先”,雖然無可厚非,但是畢竟有違歐盟的團結。 

法廣朔爾茨在一年前當選時,曾為德國地緣政治可能出現轉折帶來巨大希望。不過,從目前的情況看,德國總理似乎遵循了其前任默克爾的路線。對此,德國輿論和民眾作何評判?

廖天琪默克爾擔任總理時,朔爾茨是副總理兼財政部長(2018-2021),之前他曾任漢堡市市長7年,是個比較穩健平實的政治家。基民盟默克爾夫人連續4屆擔任總理,掌權16年,這期間一切順風順水,跟美國、中共和歐盟的關係非常密切友好。她曾12次訪問中國,跟中方達成許多重大的商貿協議。這些朔爾茨都看在眼裡,他明白德國的企業跟中國是已經盤根錯節地聯繫著。俄烏戰爭開打,普京以能源為武器,掐住德國的命脈,朔爾茨和默克爾一樣,他們都曾經堅定地主張跟俄國擁有能源的密切關係,支持北溪二號油管項目。連在今年戰火雲集的一月間,他都還堅持己見,直到2月24日俄國坦克開向基輔,炮彈落在烏克蘭境內時,他才大夢初醒,但是也還是對俄國抱着幻想,不願意全力向烏克蘭提供武器支援。

我們不寄望每個政治家都有遠見,都能預測未來,但是如果說朔爾茨不是什麼雄才大略的領導人,大概不算冤枉他。

如今的世界局勢如此弔詭,大國元首應當長袖善舞,甚至有膽量與狼共舞。這次朔爾茨力排眾議,帶領企業界12金剛造訪北京。該談的話題都以清晰的語言提出來了:俄烏戰爭不可使用核武器,戰爭必須儘快結束;歐(德)中貿易不對等;台灣問題要和平解決;新疆人權問題令人擔憂等等,他這次訪華的表現也算差強人意了。中國目前手中握有美國和俄國、甚至伊朗、沙特的能源合同,資源豐富,而德國能源有燃眉之急,朔爾茨有沒有向習政權在能源問題上求援?而中方為感謝德國總理的來訪,為北京在國際上十分孤立的局面解圍,雙方有沒有台下交易?我們不得而知。不過總的說來,德國媒體和民間對他這次訪華的評價不算壞。

朔爾茨的對華政策,大方向會繼續默克爾的路子,由於新科技所需要的重要原材料如稀土等,中國掌握了相當的部分,想脫鉤是不現實的。反對黨基民盟,甚至聯合執政的綠黨都一再要求,不要繼續在技術和材料方面依賴中國,應當另闢蹊徑,打開其他的通路和市場。好在不論朝野都有這樣的共識即:不能過度依賴跟德國價值觀相左的中國。

法廣一直以來,德中經貿關係十分密切,這種關係是否平衡?如何看待德國將漢堡港口集裝箱碼頭25%的股權出讓給中國中遠集團的決定?

廖天琪中國自2016年起,就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但是雙方經貿並不平衡,從德國角度來看,是進來多,出去少,雖然差距不像中美之間那麼巨大。2019年兩國貿易額是2060億歐元,其中德國出口中國960億,中國出口德國1100億。德國市場上,不論是廉價的玩具、服裝、運動器材,連高規格的工業產品,從汽車零部件、電氣工程、化工產品,甚至機械生產往往都是中國製造的。當然近數十年來,德國對中國的自動化、數字化以及在科技教育方面培養人材都有很大貢獻。如今中國急起直追,許多方面青出於藍,都超過德國了。

關於中資入股漢堡港口的事,德國政界、企業界和媒體的反對聲浪極大,認為這種關鍵基礎設施不能讓中方插足。其實中國的一帶一路橫掃亞非,直抵歐洲。希臘、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時、荷蘭等國的港口都被中遠(Cosco)集團部分收購,像希臘的比雷埃夫斯港(Piraeus)中遠就佔有67%的股份,獲得50年租期,可使用港口土地、建築物和設施。

漢堡的福地碼頭(Tollerort)被中遠看中,意欲收購35%股權,德國6個部門——外交、內政、經濟、國防、交通、財政都反對這個交易,認為這會為德國帶來“供應鏈及供應安全”的巨大風險。外長甚至說,如果成交,德國就在地緣政治上放出了一個“致命的信號”,中了中國“切臘腸”蠶食政策的計謀,有目的性地進軍西方國家基礎設施。然而總理這次竟然顯示魄力,一意孤行地拍版成交,讓中遠獲得24.9%的股份。這個數字很關鍵,因為股東持有25%以上才有戰略性的否決權。雙方合同規定,中方不得有進一步的收購行為,也不可參與任命碼頭董事會成員的決定。

即便如此,專家們也認為此一決定不妥,因為中遠和中共政府及軍方都有直接聯繫,入股漢堡就等於在國安問題上插進一把小刀。

我認為歐洲國家不應當各自為政,在這種重要的地緣政治和安全問題上,就不只是貿易經濟問題了,歐洲各國應當有統一的籌畫和步驟。

法廣毋庸置疑,中國龐大的市場對歐洲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但是,面對當前中國的政治局勢,西方應如何把控與中國的合作尺度? 中國究竟是合作夥伴,還是競爭對手?

廖天琪二者都是,中國和西方既是合作夥伴也是競爭對手。只是雙方的政治體制截然不同,一邊是民主制度、市場經濟,一邊是專制共產、國營加私營。習近平將主導未來5至10年中國的政經社會發展。中國的經濟政策不透明,輿論媒體都掌控在一黨手中,西方很難摸透中國經濟的發展、市場的走勢。政府在幕後操縱,違規補貼企業、讓某些企業快馬加鞭,某些企業下馬停業,西方分析師和專家都無法按照常理,根據市場經濟的脈動來推算,而且政府政策隨時改變,難以預測某些風險。

近年來,習政權的動態清零,活活扼殺了製造業的活力,加上提升國企、壓制私營,人口老化,廉價勞動力大幅下降,房地產由於各種原因也大幅跌落,還有嚴重的氣候變化,乾旱或洪災頻仍,破壞了水電能源的供應,基於這些原因,使得外資的投入減少,特別在高科技方面,由於政府的控制嚴厲,外資因而駐足不前。以上這些情況都是習近平政府一手造成的。二十大的結果證明,他將一意孤行,身邊都是一些應聲蟲,沒人敢跟他唱反調,向他進忠言。看來中國經濟下行的走勢只會變本加厲。西方政府不能管控企業,只能對它們提出警告,將眼光放遠放長,在投資和開闢市場方面要在中國之外,另尋出路。

歐洲的對華企業在未來還是得走鋼索、求平衡,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狡兔三窟的道理並不難懂,只是能否作到,就是見仁見智了。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