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議浪潮後中國「清零」防疫顯跡象鬆動

中國多地掀起空前反封控憤怒抗議之後,中國官媒談論防疫工作強硬語調有所趨緩,衛生當局出現了可能鬆動清零防疫的跡象。圖:美聯社

在中國多地掀起空前反封控憤怒抗議之後,中國官媒談論防疫工作強硬語調有所趨緩,衛生當局出現了可能鬆動清零防疫的跡象。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周四在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召開座談會講話時說,“隨着奧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減弱、疫苗接種的普及、防控經驗的積累,中國疫情防控面臨新形勢和新任務”。

周二,北京已宣布將加快目前來說遠遠不夠的老年人的疫苗接種。法新社報道報道注意到,作為中國應對新冠防疫戰略的核心人物,孫春蘭在她的講話中沒有提到 “動態清零 “政策,這給與人們希望疫情三年來中國嚴格實行的這一防疫政策或許很快得到放鬆。彭博社報道解讀孫春蘭的講話,似乎是中國官方首次公開承認病毒不再那麼嚴重,表明中國終於開始考慮放棄“清零”。

與此同時,官媒談論防疫工作強硬語調也有所趨緩,《人民日報》、《環球時報》等官媒周四報道專家研究成果,稱科研團隊的實驗驗證奧密克戎致病力已大幅降低,似乎在做輿論淮備。《人民日報》在題為“封控管理要快封快解、應解盡解”的文中,羅列優化防控20條措施的問與答,重點強調病毒變異株致病力減弱以及老年人儘快接種疫苗的重要性。據中央社報道,《人民日報》在11月份16度發出疫情防控相關文章,前15篇主軸都是圍繞動態清零不動搖;二第16篇、11月30日所刊文章則轉為感性訴求,文章說“14億多中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肩並肩、心連心,就沒有戰勝不了的風雨,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上周末在中國北京、上海等眾多城市和大專院校紛紛爆發反封控要求更多自由的示威抗議,一些抗議升級為表達政治訴求的“白紙運動”,這一自六四以來波及最廣泛的抗議浪潮令官方措手不及,但似乎在防疫政策上也做出了回應。儘管目前尚未做出全國統一的疫情管制鬆綁,但在中央連續推出優化防疫措施、並追究地方隨意封控責任下,一些地方已開始出現自主放鬆的跡象。

在周二曾爆發示威人群與警察激烈衝突的廣州,儘管本土感染數量仍然創紀錄,但當局實施了數周的封控已經被解除。據報道。廣州的11個區,包括曾發生示威衝突的中心–海珠區,封控限制已經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放鬆。   據當地衛生委員會稱,除了幾個區仍屬 “高風險 “區外,”其他地區都已作為低風險地區管理”。

此外,廣州、北京等地對於一些密切接觸者或陽性感染者中的特殊人群允許居家隔離。雖然目前已知的案例數不多,卻也被解讀為地方逐步放寬相關防疫措施。廣州、重慶、鄭州等3個疫情嚴重城市則於11月底陸續宣布,明定無疫情風險或沒有外出需求的地區及個人,可不參加全員核酸檢測,以減少群聚感染風險。

澳新銀行研究部分析師在一份記錄中說,這些地方性的放鬆措施,以及孫春蘭周四的講話”可能是中國開始考慮結束其嚴格的零關稅政策的一個跡象”,記錄還指,”相信中國當局正在轉向 “與新冠病毒共存 “的策略,新的規定允許人們在家裡隔離,而不是被送往檢疫中心就是證明。”

雖然跡象顯示北京防疫風向正在改變,但分析認為中國要放棄清零還面臨挑戰,其中主要有老人疫苗接種率低及醫療資源不足等兩大問題。報道指,中國衛生官員在新聞會上沒有說明推動老人接種疫苗需要多長時間,有衛生專家和經濟學家認為,“清零”會持續到2023年中期,甚至可能晚到2024年。凱投宏觀首席亞洲經濟學家威廉斯表示,“中國尚無能力從‘清零’政策轉向與病毒共存, “衛生保健能力非常薄弱。” 而在疫苗使用上,據美聯社報道中國主要使用國內開發商生產的疫苗,但國內檢討國產疫苗成效聲音不斷。雖然一家中國公司在2020年買下了德國BioNTech公司發明的mRNA疫苗分銷權,但一直沒有批淮施打。彭博社報道引用消息人士說,中國在重新開放的壓力下,即將推出第四種新冠疫苗。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