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產能過剩」問題上「倒打一耙」?

中國電動車產能過剩,去年出口量為2019年的7倍。(法新社檔案照)

習近平訪歐時歐盟的重大關切之一就是中國產能過剩,在愛麗舍宮,面對法國總統馬克龍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習近平明確回答:“中國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人民日報周日的評論甚至直指西方國家“炒作”。

然而這個問題在西方國家眼中是嚴重存在的。4月份,美國財長耶倫訪問北京時提出了同樣的問題。她那一次訪華的重點是針對中國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和其他清潔能源產品產能過剩的問題,與中國政府溝通,這些問題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生產商構成了威脅。

美國警告中國以電動汽車、鋰電池、以及太陽能光板為代表的“新三樣”正在廉價傾銷世界,對全球經濟造成衝擊。希望中國政府能夠採取措施解決內需低迷,通過提升本國消費來振興經濟。李強總理會晤了耶倫,但中國政府並未認真對待她提出的產能過剩問題。

人民日報5月12日發表題為“炒作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用意何在?”,譴責“美國極力渲染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調,引發一些國家跟風炒作。”指責一些國家跟風,很可能暗示的是法國和歐盟。但黨媒忽略了一個很重大的細節,中國的電動車市場國內嚴重飽和,現在,在美國市場基本對中國此類產品關閉大門的情況下,正在向歐洲源源不斷湧來。在比利時、德國的一些港口,成千上萬輛中國電動車積壓數月,等待姍姍來遲的歐洲顧客。歐洲一些媒體已經在呼籲,“當心中國工業海嘯!”

美國媒體日前報道,拜登政府準備14日對中國戰略性新能源產品調高關稅,對中國電動車的關稅可能將從目前的25%提高到100%,人民日報的文章稱,美國企圖聯合盟國推動對中國新能源產業掛鉤斷鏈,背後真正的目的是通過不公平的非市場手段,遏制打壓中國先進製造業和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黨媒進一步指責炒作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是為了服務美國國內政治需要,稱目前美國國內經濟社會矛盾嚴重,對中國持續發展壯大的焦慮感和戒懼心加劇,因此將中國作為“替罪羊”,向外轉移矛盾,對中國“示強甩鍋”。文章還指美方強調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是美國總統候選人為了在“搖擺州”贏得選民,爭取勝利的重要策略。

耶倫曾解釋,中國政府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產能大幅攀升,而中國國內需求疲弱,因此行業出現過度投資,商品價格被人為壓低,當這些產品出口到歐美,當地企業的生存將陷入困境,如同十多年前,中國鋼鐵席捲全球市場一樣。而且,“中國今天的經濟體量太大了,中國主體採取的行動可以改變國際價格,可能讓美國和其他國家公司的生存成為問題。”

其實,中國當局不是完全沒有意識到產能過剩問題,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國領導人首次承認這是一個問題。這次會議指出,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其中包括“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今年3月中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也重申了這一問題。

中國媒體『財新』3月底就發表社論稱,這輪產能過剩與前期各地激烈競爭、紛紛給予產業政策補貼不無關係。近年來,計算機通信電子、電氣機械、醫藥製造等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大大受益於各地競相推出、不斷加碼的政策支持,這些行業出現產能過剩並不令人意外。

習近平這次訪問歐洲時,對歐盟領袖提出的中國產能過剩問題反應強硬,否認存在這一問題。而黨媒人民日報不但否認中國存在產能過剩,更把矛頭指向美國對外轉移矛盾,譴責“部分國家跟風炒作”。

從美國準備採取更嚴厲的措施應對中國新能源產品來看,美方似乎並不指望中國會採取行動來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在歐洲聯盟,已針對中國相關產品啟動調查,要求課徵以高稅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