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嘗試在台灣問題上定位

約根•卡爾(Jürgen Kahl)是德國資深媒體人,曾為德新社特派記者駐北京多年,近年來他是新蘇黎世報的特約撰稿人。圖/田牧提供

——原載於新蘇黎世報(NZZ)2021 年 12 月 7 日

原文/Jürgen Kahl 譯文/廖天琪 2021-12-16 16:28

最近,歐洲在「一中政策」所包容的範圍內有些動作,引起了北京的不滿。事態如此發展有三個因素。布魯塞爾新近對半導體的渴求,可能在經濟上跟台北靠近,並帶來新的動力。

對於壓力重重的台灣島國來說,這種態勢是極受歡迎的,能助它擺脫國際上的孤立狀態。而對於北京來說,則是惡意的挑釁和打破禁忌。近期以來,歐洲這兒真是多事之秋。《環球時報》從兩個角度對此進行了評論。該黨報9月寫道,中國外交目前面臨的問題,有一半以上是「台灣問題」,源頭都追溯至美國和日本。以立陶宛為例,兩個月後,這個自命的超級大國發話了,它不容忍任何「背叛」,尤其是當它來自一個小國家。好像有這麼個說法:北京朝陽區的居民人數都比立陶宛全國的人口總數多,「它(立陶宛)只是一隻勇武大象腳下的老鼠或跳蚤」。

歐洲願意跟台灣有更積極和留有餘地的交往

北京決定與這個歐盟成員國的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別,觸發的因素是:維爾紐斯政府允許新成立的台灣半官方代表處使用「台灣」這個名稱,而不是通常的「台北 」。儘管這離在外交上承認中華民國(ROC)還有很大差距,但仍然意味著台灣在政治上升級了。此外,立陶宛也絕非孤例,歐洲其他地區也明顯地在積極利用一切可能與台灣打交道。

10月底,台灣外長吳釗燮訪問捷克和斯洛伐克之外,還前往布魯塞爾跟比利時和歐洲議會議員會談,此事也可見變化的端倪。幫腔官方的《環球時報》故而重提舊事,以前中國也曾經降外交等級來對付另一個歐洲國家。1981年的荷蘭與台灣有潛艇交易,當時只有兩艘船的買賣,之後就叫停了。

2021.10.27外交部長吳釗燮(右)接受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Miloš_Vystrčil)(左)頒發「國際貴賓」銀質獎章。圖/擷自外交部官網

歐盟內部在所謂的一中政策的框架中,對處理台灣問題的可能和可行性,有較為公正平實的態勢,這讓北京產生高度疑慮。儘管各方對此議題及其後續發展有不同意見,但巴黎、柏林和布魯塞爾當下的基本立場大體相同。除了目前與台北仍保持外交關係的十五個國家之外,其他國家都承諾在中華民國五十年前被逐出聯合國後,承認北京政府是中國唯一的合法代表。但並不表示,各國就都遵循中國的黨領導和國家元首習近平近期以來越來越僵化的一中原則。北京要作主把台灣視為純粹的中國內部事務,並要求全世界積極支持它,扼制台灣,將之排斥在國際社會之外,從而造成接管該島國的成熟條件。

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總理領導下的德國聯邦政府由於顧慮北京,幾乎沒有對 2300萬台灣人的自決權問題有明確的表態。如今柏林紅綠燈聯盟的新政府已經改變語氣,主要是在自民黨和聯盟90/綠黨的推動下,台灣議題甚至被寫入了聯盟協議。協議上說:台灣海峽現狀的改變,應該「只在雙方同意並和平的情況下進行」。同時還提到歐盟曾於 9 月發布了印太戰略,裡面將激化的衝突視為對「歐洲安全與繁榮」的威脅,並指出歐盟支持「民主台灣事務性地參與國際組織」。

三個因素的結合

對台灣島國來說,在維持現狀的政治場景上是很有收穫的,台北政府在蔡英文任內以民族自決的名義,為台灣事實上的獨立奮戰,這歸功於三個因素。原本有條約保護其自由的香港,如今屈服於北京的淫威,使原本為統一台灣而制定的「一國兩制」原則完全喪失可信度。加上幾乎日日出現的軍事威脅,使入侵該島的危險演變為現實場景,這就讓歐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這個島國,認識到它不但是亞洲最活躍、最穩定的民主國家之一,也具有區域性戰略價值。

還有兩個於台灣有利的因素。台灣在遏制冠狀病毒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而北京阻止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工作,更適得其反讓台灣贏得同情。而在與中國的外交競賽中,台灣曾以醫療設備和防護用品援助歐洲,更獲得了歐洲的好感。剛卸任的德國聯邦經濟部長彼得·阿特麥爾(Peter Altmaier)在年初芯片供應危機時,向台灣經濟部長提出求助要求,也讓廣泛的公眾界意識到,台灣島的高科技在全球供應鏈中,尤其是在電子行業的重要性。

前德國聯邦經濟部長彼得·阿特麥爾(Peter Altmaier)。圖/擷自阿特麥爾推特

象徵性的姿態還是實質性的飛躍?

北京領導層向歐盟放出紅線警示信息,歐盟與台灣維持好的關係,等於接受「一中一台」,使之成為永久的形式。這態勢已經顯現了。除了立陶宛之外,跟台灣的靠近,起初僅限於某些政治寬鬆的措施。然而這對台灣而言,十分歡迎而且重要,這種靠近,多多少少相當於造成「既成事實」——從捷克參議院議長訪問台灣開始、知名的法國前任國防部長阿蘭·理查德(Alain Richard)率領法國參議院代表團、歐洲議會議員代表團等,都先後首次訪問台北。而布魯塞爾接待台灣外長,這在幾年前是不可想像的。

象徵性的姿態還是實質性的飛躍?台灣不是唯一的,卻是亞洲最突出的案例,歐盟有可能陷入外交政策價值觀與中國重磅的經濟利益兩者之間的夾縫中,進退兩難。除了中歐和北歐國家持有保留態度之外,歐洲議會在 10 月底幾乎一致通過了一項不具約束力的行政決議,要與台灣擴大伙伴關係。對此發表的評論——通常要求不註明姓名——有時似乎也有北京的提示者參與其中。

還有一個很可說明事態的決議,有人批評它是沒必要的挑釁,而且也缺乏實際用途,那就是將駐台北的歐洲經濟貿易辦事處更名為「歐盟駐台灣辦事處」。還有就是要求啟動與台灣雙邊投資保護協議的談判進程。批評者認為此舉對歐洲議會與中國談妥,卻又但被歐洲議會遏制的平行協議,會給予致命打擊,而告流產。其實他們忽視了台灣在世貿組織的身分,實際上是容許簽署此類協議的。唯一的前提是,它以「台、澎、金、馬獨立關稅區」的名義簽署,在此名義之下,台灣自2002年以來一直是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

作者指出,台灣的高科技尤其是在電子行業極具重要性。示意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民報合成

歐洲對半導體的需求產生新的動力

歐盟委員會於2015年首次討論的投資協議,並非出於政治動機,而是對充滿活力的島國經濟作出回應。台灣總貿易額約為 500億歐元(2020年),是歐盟在亞洲的第五大貿易夥伴。流入該島的外國直接投資,歐盟遙遙領先,佔三分之一或累計存量610億美元(2020 年)。2018年開始雙方的年度人權磋商,已經延伸到商業之外,這是一種緊密結合、制度化的合作與對話機制。隨著立陶宛之後,十六個歐盟成員國將在台北設有半官方代表處。除了定期的貿易談判,每年有一次台歐投資論壇和以產業政策和數字經濟為重點的對話形式,雙方在經濟和研究方面有著雙邊和的多元化的合作。

歐盟雄心勃勃的項目現在正注入新的動力,未來十年,歐洲在最先進半導體生產中的世界市場份額,將從目前的不到 10% 增加到 20%。這是單憑一己之力無法實現的,台灣作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最大半導體產業總部,和全球領先的芯片代工製造商台積電 (TSMC)的總部,是備受歐盟青睞的合作夥伴。在最近一次虛擬的台灣—歐盟投資論壇上,蔡英文總統也在場,歐盟委員會貿易總部總裁Sabine Weyand提出了投資邀約和邀請。

據可靠消息,台積電與薩克森微電子集團在德累斯頓建立芯片工廠已進行了初步談判。然而,如此大規模的投資所帶來的政治問題遠未得到解決。柏林新政府是否會聽從德國工業聯合會(BDI)的建議,在長達十多年的停頓之後,重新回到有利於經濟利益的與台灣部長級的會談,就像備受爭議的投資協議一樣,都是未知數。歐盟發言人被問及此事時,只簡短地說:項目「正在進行中」。總而言之,這是一個混淆,難以評估的局面,不知道與台灣的交往將是一種與中國關係的變相,或是演變成帶有恥辱性的正常化。

原文連結 https://www.nzz.ch/pro-global/asien/europa-sucht-seine-position-in-der-taiwan-frage-ld.1658789?reduced=true

台灣《民報》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