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安全對話》俄烏戰爭為鑑 中東歐學者籲台灣及早備戰

歐洲安全政策觀點中心(EVC)主任楊雅嚳(Jakub Janda)出席2022台北安全論壇發表短講。(取自楊雅嚳推特)

俄烏戰爭爆發後,世界持續關注台海情勢。中東歐學者今天(2日)在「2022台北安全對話」中分享,烏克蘭經驗中可學習的,就是應及早為戰爭做準備,包括物資儲備與後備人員訓練。而且這也涉及社會整體的心理應對,歐洲安全政策觀點中心(EVC)主任楊雅嚳(Jakub Janda)強調,「抵禦入侵需要彈藥、也需要意志。若沒有意志,儘管彈藥足夠,社會也會崩潰」。

歐洲安全政策觀點中心主任楊雅嚳在論壇中介紹,烏克蘭自2014年俄羅斯入侵後,緊急成立數個國土防禦單位,2016年啟動國土防衛部隊的轉型。到2018年,烏克蘭在除了克里米亞之外的每一區都部署國土防衛部隊,隸屬參謀總部;指揮官和參謀長是正規軍官,其他人員則屬於後備狀態,每月接受數次演訓。國土防衛部隊的能力不是從零開始,只是藉此升級強化。國土防衛部隊兵力目前為13萬人,包括1000名正職軍人,主要配備輕武器,輔助武裝部隊(AFU)、國民警衛隊、安全局和邊防。國土防衛部隊因地緣關係士氣高昂。

對於俄烏戰爭,楊雅嚳說,美國對迫在眉睫的俄羅斯入侵發出了正確的警告,如果烏克蘭能更及時做好相關準備,本可挽救數千生命,「因為這真的與準備有關,台灣也是一樣」。一些中東歐民主國家已經改革後備役政策,以應對俄羅斯的軍事威脅;捷克後備制度側重於透過民間軍事專家來擴大軍事能力,波蘭和烏克蘭則建立國土防衛部隊力量。捷克擁有一支活躍的後備部隊,是國軍一部分,同時也包括民防部隊;只要在國防部登記,國軍對民防部隊非常開放,定期檢查後也能獲得政府補助。

「需要彈藥 也需要意志」

台灣正改革後備動員政策,以應對中國威脅。楊雅嚳強調,只依靠軍事是無法贏得戰爭的,問題是社會願意承受多少掙扎和痛苦,「需要讓社會站在你這邊」。中東歐的經驗能讓台灣參考,同時他補充,「抵禦入侵需要彈藥、也需要意志。若沒有意志,儘管彈藥足夠,社會也會崩潰」。

國防安全研究院「2022台北安全對話」研討會,國防安全研究院董事長霍守業、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等人在會中發表演說,與所有國外來賓台上合影。(記者田裕華攝)

烏克蘭軍隊、轉換和裁軍研究中心主任波伊塔(Yurii Poita)近日來台擔任國防院訪問學者,他在會中分享,國土防衛部隊確實成為烏克蘭武裝部隊的新分支,非常有效地阻止俄軍推進,戰鬥非常激烈,尤其在基輔、布查等城市。國土防衛部隊相關經驗帶來教訓,負面部分包括領導力和缺乏充分準備的後勤,主要是由於沒有預料到真的會發生全面戰爭。即使戰爭爆發前有些基本訓練,但仍非常有限。因此在俄軍入侵後,戰時同時進行訓練。

波伊塔另指出,國土防衛部隊缺乏各領域專家,能夠真正地協調不同的機制,例如檢查哨的規劃、如何裝備戰壕或防空洞、如何掃雷或提供醫療援助等,通信方面也存在問題。另一個問題是,70%的國土防衛部隊支援保護國民的行動,缺乏可培訓的人員組織。最後,國土防衛部隊被分配的任務時與實際目標不符,導致損失和士氣下降。

波伊塔強調,相信人們能仔細且迅速地吸取教訓並進行改善,他相信這些經驗能帶來正面結果,就國土防衛部隊的規畫而言,提前準備好這樣的後備動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在戰爭爆發後才開始。

轉載自《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