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27國應協調一致,防止中國採用各個擊破的手段分化歐洲團結

G7外長會議在對華立場上達成一致,圖:取自網絡

法廣:自去年底,中國突然結束清零政策,打開國門以來,全球許多國家的領導人便紛至沓來,尤為引人注目的是歐洲多國領導人接連訪問中國:從去年11月德國總理朔爾茨的中國之行,到12月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訪華;從今年3月,即將在7月1日起接任歐盟輪值主席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前往海南參加博鰲論壇,隨後再到北京與習近平會面,到4月法國總統馬克龍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聯袂訪華,以及德國外長的接踵而至,無一不凸顯了歐盟在斟酌對華戰略的同時,不願放棄與中國合作的意願。

不過,各方領導人在中國訪問期間採取的立場卻不盡相同。尤其是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結束中國之行後作出的一些表述引發了極大的反響,似乎顯現了歐盟內部的不和諧之音。如何看待歐盟與中國的關系?如何評判歐盟各方對中國的不同表現?對此,歐洲之聲社長廖天琪女士向我們闡述了她的看法。法國總統馬克龍與德國外長貝伯克是最近到訪中國的兩位歐洲國家領導人。他們面對中國的立場似乎存有差異。您對此作何評判?

廖天琪:馬克龍面對國內持續了3個多月的大規模抗議政府的退休改革方案,相當棘手,除了鎮壓和強行通過法案,別無他法,據聞有68%的法國人反對這項改革。另外他野心勃勃想在勸和俄烏戰爭上立功,卻碰了普京的一鼻子灰。在此內外雙重壓力下,帶上60多位企業家到中國去,從空客airbus、電力企業到船舶、甚至農產品豬肉產業等,總共簽了20多項合作協議。這樣的成績單,法國人民也並不買帳。倒是他那句“歐洲需要戰略自主”,“台灣的緊張局勢不符合歐洲的利益,歐洲在台灣議題上不要做(美國)的跟跑者。” 引來國際交相指責。雖然他事後到荷蘭訪問時,說法國和歐洲在台灣問題上立場未變,即必須維持現狀並尋求和平解決。我認為馬克龍是一個志大才疏、格局狹隘的政治家,面對中國強大的經濟實力,他俯首稱臣,卻又遮遮掩掩,話說半句,怕受到國際的嘲笑,瞞不住他的猥瑣和自相矛盾。

德國外長貝爾伯克是綠黨的年輕政治家,可謂初生之犢不怕虎,作為外長,她身上的負擔不那麽沈重。她在北京分別就烏克蘭、台灣和人權議題跟外長秦剛談話,她指出50%的世界貿易都要通過台海地區,這裏如果出現軍事升級,將是可怕的景象,台海局勢不容單方面通過武力來解決;她質問為何中國不要求侵略者俄羅斯停止戰爭;中國公民社會的空間在縮小,人權也受到限制。

德國外長貝爾伯克與歐盟同僚商討協助烏克蘭,圖/德國外交部

兩位政治家,一個是總統,一位是外長,地位不同,特別是性格和擔當不同,因此在訪華時的表現各異。前者扭扭捏捏,向東道主討好賣乖,抱回個金娃娃,卻受國際指責,後者直言不諱,堅定磊落,維持了國際政治的尊嚴和立場。

法廣:法國和德國被視為歐盟的兩大核心,曾享有“法德軸心”之稱謂。但這兩大核心卻一直紛爭不斷,“軸心”作用似乎也隨著默克爾告別政壇而減弱。這將對歐盟的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

廖天琪:法德兩國本是同宗,皆源於9世紀分裂的法蘭克帝國。拋開這以後幾百年近千年的爭紛,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兩國就不斷地修復關系,雙方元首相互示好,在政經文化上的交織已經密不可分,如您所言,緊密的友誼在默克爾政府時達到最高峰。

我想用美國前政治家,卡特總統的安全助理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 )在他那本備受矚目的著作《獨一無二的世界霸主》(Die einzige Weltmacht)裏的闡釋,來說明兩國在歐洲框架內的關系。布氏說,法國把歐洲看成自己能恢復本國歷史榮光的奠基石。德國則希望借歐洲來擺脫本身不光榮的歷史,以此依靠美國,獲取安全。換句話說,法國要擺脫美國,至少在安理會它能跟其他大國平起平坐,而德國似乎甘願法國在歐洲坐上第一把交椅,只要能跟美國繼續合作,確保歐洲的獨立性。

我認為布熱津斯基1999年對歐洲的分析在今天也依然適用。馬克龍希望一枝獨秀,擺脫美國,他自認為能掌握歐洲局面,跟俄羅斯斡旋。德國則更為務實,知道沒有美國,歐洲在地緣政治上無法單獨自立。法德兩國雖然觀點不同,但是並未交惡,在許多問題上都密切聯系著,根本無法分離。因此未來在歐盟裏,即便有些小摩擦,但是在外交、安全、經濟等大局方面不會受到影響。

法廣: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4月18日在斯特拉斯堡舉行的關於歐盟對華政策的辯論會上重申:在與北京的關係中不能“脫鉤”,而應努力“去風險”。您對此作何解讀?

廖天琪:您指出了馮德萊恩講話的重點, 她說:與中國“脫鉤”既不“可行”,也不“可取”。“我們不希望切斷(與中國)在經濟、社會、政治和科學上的聯系……中國是重要的貿易夥伴——我們每天的貿易額約為23億歐元。中歐之間大部分商品和服務貿易都是互利互惠的。”

事實上,我們知道,2022年,中國是歐盟最大的進口來源國和歐盟商品的第三大買家。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也在歐洲議會上發表了講話,稱歐盟需要重新調整對華戰略,並表示“必須繼續與中國開展對話”。在經貿上,歐洲相當依賴中國,但從中國立場來看,歐洲也是絕對不可取代的,特別是當中美之間關係如此緊張對立的時候。

那麽歐盟如何調整對華戰略呢?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27個歐盟成員不要單打獨鬥,在重大議題上,如氣候保護、貿易協定、國際安全,甚至人權問題等等都需要協調一致,不能讓中國採取以利潤為誘餌,各個擊破的手段來分化歐洲的團結。

法廣:最近剛剛落幕的G7外長會議在對華立場上達成一致,法國與其他國家一起,重申了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並反對中國在南中國海的軍事擴張。這一做法傳遞了怎樣的信息?

廖天琪:這就應對了我剛才所說的,“團結則強,分裂則弱”。當下世界的局勢確實是民主與極權的對立,冷戰幾乎接近熱戰了。烏克蘭的戰火未息,俄中抱團對抗民主國家支持受侵略的烏克蘭,何時停火談判還是未知數。值此時刻不能再有亞洲的戰火興起,台海的和平必須維持,中國在南中國海的勢力擴張已經引起鄰國的緊張和全球的警惕。G7外長會議因此表達了決心,要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反對任何武力手段來解決問題。

韓國總統尹錫悅說,台灣有事,就是全球之事。圖/尹錫悅訪美展開國事訪問。(韓國政府網站)

韓國總統尹錫悅說,台灣有事,就是全球之事,一語道盡各國政治家心中所想,未說出口的話。這句話傳達了清晰的信息,台灣問題已經國際化了,中國別拿台灣是中國內部事務的荒謬說法來自欺欺人。若拿歷史上疆域的歸屬來說事,那歐洲、北美、澳洲各個國家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豈不要天下大亂了?

各個族群、民族都有自決權,這已經是百年來的國際政治準則了,習近平政權為何要逆水行舟,反其道而行之? 動用武力,甚至動用其他軟刀子的手法來搶奪台灣都將眾怒難犯,這是對世界犯罪,更是對中國人和中華民族犯罪。

本文轉載自《法廣》公民論壇 流芳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