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博弈德國成焦點(上篇)——謝志偉大使談王毅訪歐後德國的答卷

王毅訪問德國,前腳一走,德國政府的「印太地區行為準則(Indo-Pazifik-Leitlinien)」便出台了,主題是:「德國-歐洲-亞洲:共同塑造21世紀(Deutschland – Europa – Asien: Das 21. Jahrhundertgemeinsamgestalten)」。圖為聖貝納迪諾海峽(2020年7月3日)海軍唯一的向前部署的航空母艦羅納德·裡根號(CVN 76)穿越聖貝納迪諾海峽,從菲律賓海進入南海。圖/擷自美國海軍

從德國「對華政策」說起

近年來,美中兩大國的對峙與衝突,愈演愈烈。歐盟無疑成了雙方爭取的焦點,蓬佩奧與王毅前後訪歐,目的性與指向性,舉世皆知,一目了然。中國俗語道: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欲搞清歐盟在美中之間的態度與立場,首先還得看德國的態度,看德國的政策。

近半年來,德國政府在中國問題上態度曖昧,對此,識者時有強烈批評之聲,悠著點說,面對中國的霸淩外交,德國採取「隱忍與綏靖」政策;直接地的說,面對中國的戰狼外交,德國顧忌中國經濟報復的心態還是令人不免失望。今年6月,梅克爾總理與李克強總理的視頻對話,還是強調「保持高層交往,推進務實合作」。

難怪國外的一些朋友們給我們郵件,提出了對德中關係的疑慮與期待,希望德國在中國問題上,站穩立場,與美國同步。只有德國硬起來,歐盟集團才有希望。其實,這也是整個西方社會與民主國家共同的憂慮與質疑。

但這一次,王毅訪問歐洲5國,特別是最後一站訪問德國時,卻出現了驚人一幕。媒體原本預測「王毅將與德國總理梅克爾、外長馬斯會晤」。結果,想象中的「德中外交熱點」,毫無蹤影,非但梅克爾總理沒有現身,王毅還遭遇了陣陣批評、質疑、嘲諷、抗議,馬斯外長也是不冷不熱,似乎缺失了與王毅「觸碰臂彎」的禮儀,王毅在記者會上發飈,威脅捷克參議長訪台時,馬斯卻冷言道:「歐洲和國際夥伴互相尊重,威脅在此處既不適也不宜。」

德中這一幕,究竟表述著什麽?外界是霧裡看花,終隔一層。帶著這一連串的疑問與期待,我們採訪了台灣駐德國代表處謝志偉大使,傾聽與分享謝大使的分析、見解與回答……

台灣駐德大使謝志偉。圖/田牧提供,資料照

如何解讀德國的「印太政策」

謝大使指出:對中國的人權問題,一般人會說,德國似乎給人一副越來越「事不關己」的態度,以致論者不免時興「經濟掛帥,人權掛彩」之嘆。但是,持平地說,我覺得,即便如此,相對於其他國家,德國對中國的「人權」態度還是很有可取之處的。只是,「客觀表現」和「主觀期待」有時落差太大。不過,無論如何,這次王毅訪問德國,前腳一走,德國政府的「印太地區行為準則(Indo-Pazifik-Leitlinien)」便出台了,主題是:「德國-歐洲-亞洲:共同塑造21世紀(Deutschland – Europa – Asien: Das 21. Jahrhundertgemeinsamgestalten)」。然而,不管是否純屬巧合,這個文件非常之重要,體現在:

一、是繼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與「印太戰略」後。戰略「再平衡」上升到了多國參與的國際平台;

二、是從以往策士們只是對這一區域戰略地位與利益的分析與揣測,進入到將會建立和制定「安全與平衡的國際準則」的實際進程;

三、是這一區域參與的國際集團與國家越多,安全、制約與平衡的環境,才會逐漸形成,才會互相制衡,才會得到保障。

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準則不僅係在德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發佈的,德外長在前言裡也清楚指出,此準則基本上是在和法國有密切聯繫的情況下出爐的,同時,將會推動讓此「印太準則」成為毆盟的「印太準則」。

謝大使說:我細細地閱讀了這份文件。文件明確無誤地表述了德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立場、利益訴求和行動準則,為未來德國,及歐盟的印太政策和行動,提供了框架性指導意見。提起印太戰略,談及南海區域。只有美國一直在強調戰略平衡與國家利益,德國是第一次同樣表達了「印太地區的國家行為準則」。

謝大使解說道:對這一文件,我們需要明確幾個基本概念。

一、印太區域與印太策略的範圍及意涵。純就「地理區域」來看,印度洋和太平洋區域,自然包括南中國海周邊所有區域的國家,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我們台灣等幾十個國家與地區,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這一區域。而就「戰略意涵」來說,日韓,尤其是「日本」,扮演的角色特別不容忽視。再說,美國的「印太戰略聯盟」和中國的「一帶一路」是對衝的,尤其面對中國藉人工島礁所建造的海陸軍事基地以實現控制南海的野心,也只有「自由與開放的印太」(FOIP)才能破解之。在這樣的態勢下,台灣的戰略位置及價值必然跟著水漲船高到不容忽視的地位,儘管此準則並未提到台灣。

二、德國與歐盟是世界三大實力集團之一,從地緣政治上來說,這就是「德國-歐洲-亞洲共同塑造21世紀」的基礎。我要特別指出的是,在這份「印太準則」裡,「東協」(ASEAN)出現的頻率甚高,也強調了,德國將把其和東協的關係提升至「接近德國和印度、日本等國的戰略夥伴關係」,更別說,也點出了東協的經貿潛力之重要性—可成為德國減輕對中國經濟過度依賴之問題的解方。因此,經濟關係也好(貿易),區域安全也好(軍事),這些對中國來說,都可能是一場連環春夢乍醒,噩夢接踵而至的開始。這些和美國的「印太戰略聯盟」到底有無連結,當然引人遐思。重要的是,德國絕對要避免予世人其參與「圍堵中國」的印象,頂多只能說是「制衡中國」。而,圍堵也好,制衡也好,老實說,解鈴猶需繫鈴人,這些不就都是習近平蠻幹出來的?不然,「印太戰略」是有倒鉤的。寶劍出鞘和靈魂出竅不一樣,後者恍個神後就回來了,前者不斬妖魔是不會罷休的,除非妖魔退散,羽化登仙班之列!但是只要是中共政權統治,中國偏就無此選項。

三、德國利益體現在哪裡?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越南,中國和印度等國家的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該地區目前為全球GDP貢獻了近40%,德國的亞太貿易,25%走的是印度洋、太平洋航道,隨著亞洲的崛起,該地區也贏得了越來越多的經濟和政治意義,這些自然也體現了德國與歐盟的利益。

四、如何來解釋「行動準則」?印太區域的和平與安全,是保證與塑造21世紀國際秩序的基礎和關鍵。文件明確指出:歐洲和印度太平洋地區的經濟與全球供應鏈緊密相連,重要的貿易路線貫穿印度洋,南中國海和太平洋,該地區的衝突,會損害該地區的安全與穩定,也將對德國產生直接影響。馬斯外長特別強調:歐盟的價值,在歐盟以外同樣有效。那麼此價值內涵為何?又如何維持?

首先,此價值是包括人權及經貿兩大範疇的。前者須普世,後者須平等。雖說兩者同樣重要,缺一不可。但是,到目前為止,在實際的運作裡,無可諱言地,人權價值卻常被經貿因素的陰影所遮蓋。因此,德國這本「印太準則」裡開宗明義點出的「海路航運重要性」就特別值得吾人關注了。這點從德國國防部第二天(9月2日)所發佈的新聞稿之內容,即可得知端倪所在:「德國的亞太準則……不排除德國在當地參與(軍事)演習的可能……此乃基於海運航行的自由與安全」。這句話的背景和前提當然就是,「有某個國家在破壞該海域以規則及法律所形成的國際秩序」。那麼,那個「某國」到底是哪國,不須點名,就已呼之欲出了。

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部部署至印太地區的美國海軍「雷根號」航母戰鬥群。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重新審視美中德三國關係

在如何正確分析與釐清美中德三國關係根本點的問題上。世人容易從表面現象捕風捉影,或者吹毛求疵,比如根據國家首腦之間的矛盾,論國家的關係。事實上不能因川普總統與梅克爾總理不睦,而判斷美德不和。川普總統還曾高調誇過「習近平、金正恩是好朋友」呢,可對立已成,策略已定,美國還不是照樣在貿易、人權、軍事、外交上,對中國一路照單出菜。此外,也沒見美朝關係有任何解凍與改善。

謝大使分析道:對於擺在全球面前的突兀問題,德國此時發布這樣的文件,究竟用意何在?又想表達什麽目的?我是這麽理解的:

一、「印太準則」是聯邦德國的綱領性文件。文件中強調了「行動準則」,歐洲價值觀在歐洲以外地區同樣有效,無形之中把敵人與朋友重新作了劃分,或者,是把「夥伴」的概念,一拆為二「同夥但不相伴」,也就是確認德中「經貿是同夥,理念非同伴」的關係。這麼一來,某種程度,等於是修正了德國長時期以來對中政策「以商促變」(Wandeldurch Handel)的指導原則了。連親兄弟都明算帳了,更何況是非親非故的關係呢。若再把事情想遠,在可見的未來,中國若繼續以其軍事優勢,堅持南海有近百分之八十是屬中國海域而霸淩鄰近諸國的話,以德法為首的歐盟結合東協等國,再加上美日印澳諸國在南海和中國劍拔弩張到甚至要兵戎相見的局面,就不能加以排除了,否則聯合軍事演習所為何來?我衷心希望,事情不致演變到此地步,但說真的,球在北京手上,一念之間而已。至於台灣,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必然都有角色得演的。更何況,我們還有可能首當其衝呢!

美中有衝突,美德有摩擦,中德也有矛盾。近兩年來,美德有摩擦、有矛盾,這是事實,但是美德矛盾的焦點,與美中衝突的性質完全不一樣。歐洲與美國的關係,是建立在自由世界傳統的價值觀基礎上,這點,至今未變,合先敘明。美國期待德國對待或看待中國,乃至俄國的態度能向美看齊。對德國來說,美中衝突,至少在初期階段,看起來較像是「利益擺不平,而並未觸及自由民主等價值衝突上」。而既然是「利益」導向的衝突,就應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於是,德國對美中衝突的反應自然也就從「利益」出發。而這一出發,美國認為,德國岔了路。德國則認為,不是德國岔了路,而是美國自己岔了氣(如伊朗、庫德族、伊拉克、北約軍費負擔、貿易制裁、退出世衛組織、駐德美軍裁撤等相關議題)。這點,美國當然不認,乃頻頻點出「價值選擇的差異」才是「美中衝突的核心所在」。

整體來看,可確定的是,美德之間的關係再怎麼緊張,自由民主的美德依舊是美德之間的公約數無誤。這一點,可就無法用在德中的關係上了。習近平上台後,儘管前期的德中經貿關係漸有槓桿相連,齒輪互咬的緊密關係,然而其「中國夢」卻也圖窮匕見地露出猙獰面目,一帶一路帶到迷了路的尷尬,使得德國,不,整個歐盟核心國家漸感憂心或乃至不耐與不煩。武漢新肺病毒前後的新疆維吾爾改造營、香港反送中,北京加碼送「國安」及防疫甩鍋連帶大內宣等等作為,終於令德國於7月1日接手歐盟執委會輪值主席後,作出了顯然醞釀已有一段相當時日的「出亞太,入印太」之宣示。就結果來看,美德在歐洲過肩摔,但是在印太並肩戰的可能性已在各方預測之中,而,這是中國自己搬磚砸腳的報應,怨不得人也。

我們期待9月14日梅克爾與習近平將舉行的視頻對話。在此之前,且讓我們想一想,作為冷戰時期產物的「一中政策」是否也早該跟著柏林圍牆倒塌、歐盟入印太,而被拋諸腦後了呢?謝大使大膽預測,答案是「Yes!」。他認為,日後,回過頭來看,德國從「亞太」走向「印太」的這一大步,將會是遠離「一中政策」的第一步,而這對台灣會較為公平且符合德國乃至國際的公益與公義。

9月14日梅克爾將與習近平舉行視頻對話,謝大使大膽預測,「一中政策」將會跟著柏林圍牆倒塌、歐盟入印太,而被拋諸腦後。圖/擷自維基百科、中國政府網,民報合成

台灣《民報》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