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林泉忠:疫苗戰突顯台灣民間力量角色在兩岸關係中日益吃重

台灣兩間民營公司成功代購1000萬劑「BNT」(即德國復必泰BioNTech)疫苗,顯示民間力量有時能為政府解圍。 圖:statnews.com

作者麥燕庭為法廣香港特約記者

台灣至今已採購或獲贈的武漢肺炎病毒疫苗合計有4568萬劑,幾近足夠讓全台人民接種兩劑,解決了困擾執政民進黨兩個多月的疫苗不足困局,當中的成功轉折點是兩間民營公司代購1000萬劑「BNT」(即德國復必泰BioNTech)疫苗,遊走於兩岸的東亞國際關係學者林泉忠撰文稱,事件突顯台灣民間力量今後在兩岸關係方面將扮演日益吃重的角色,民進黨在這方面的處理能力,有被逐步架空之虞。

香港籍的台灣學者林泉忠今(19日)天在《明報》撰文,指台灣總統蔡英文最初因不滿中國大陸要求台灣需以等同港澳地區般向大中華總代理商的上海復星購買BNT疫苗而拒絕購買,最終因疫情而導致民望大跌而於6月中接見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和鴻海創辦人郭台銘,透過民營公司購買疫苗再轉贈台灣政府的方式,於本月中旬獲得1000萬劑疫苗,最快可望9月底抵台。事件中,蔡英文政府是輸家,北京政府是贏家,但最大意義是民營公司日後在兩岸關係的角色日益別重。

他解釋,蔡英文政府在事件中可謂「顏面盡失」,因為政府竟然要靠民間買藥,是無能的表現,而同意民間向上海復星購買,等同承認並接受北京將台灣納入「大中華地區」的政策思維,就這兩點而言,北京無疑是最大贏家。但北京也非「完勝」,因為事件中突顯台灣民眾對中國產的科興和國藥疫苗信心不足,而台灣的購買方亦非政府,而是民間企業,意味北京要民進黨簽約而「直接認輸」的效果並不明顯。

他續稱,此次BNT購買案的成交,突顯了台灣民間力量今後在兩岸關係乃至拓展國際空間方面將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這勢必將逐漸進一步削弱民進黨在處理兩岸關係上的能力,甚至逐步架空其地位,認為這才是這次疫苗一役所彰顯的最大意義與特徵。

疫情管控較佳的台灣,本年5月起開始惡化,「疫苗荒」隨即湧現,日本和美國迅即贈送合共584萬劑疫苗給台灣,林泉忠形容,疫苗戰的第一階段國際角力,以美日「連手護台」成功而告終。但這未能滿足2300萬台灣人口的需求,購買疫苗是必由之路,截至上周末,台灣另購入1000萬劑阿斯利康疫苗,又從本地藥廠和疫苗全球開發機制獲得近200萬劑疫苗,令疫苗荒得以解決。

台灣學者林泉忠,現任中國武漢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去年起再出任香港大學香港亞太研究中心研究員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