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COP26峰會成敗看點與中國角色

10月31日在蘇格蘭的格拉斯哥舉行聯合國第26屆氣候變化框架協議締約國會議。圖:BBC.com

作者: 楊眉

10月31日在蘇格蘭的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第26屆氣候變化框架協議締約國會議被認為是2015年巴黎氣候峰會以來最重要的一次氣候談判會議,此次會議的成敗直接威脅到巴黎氣候協定所制定的目標是否能夠達到,也就是說將本世紀末地球升溫的幅度限制在1.5°至2°以內。會議前夕來自各方的消息卻並不令人樂觀:首先,雖然新冠疫情放緩了全球的經濟節奏,但是,聯合國的世界氣象組織(WMO)日前公布的報告卻指出,去年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創下歷史新高,而今年這種趨勢正在延續;其次,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近日也警告說,目前的跡象顯示了地球升溫正向2.7度的方向前進,他說,少數國家的碳污染正在摧毀人類,他們要承擔最大的責任。他特彆強調,美國與中國必須做出更多的努力;必須避免格拉斯哥再度成為一次失敗的峰會。

由此可見,此次峰會任務艱巨,難怪今年峰會的東道國,英國的商業、能源和產業戰略大臣夏瑪(Alok Sharma)日前會向英國媒體表示,格拉斯哥峰會的許多細節的落實要比巴黎峰會更加困難,他對峰會最終是否能夠取得成功似乎持有懷疑。

那麼,各國對此次峰會的具體期待是什麼?第26屆氣候峰會必須到達什麼樣的具體目標才可以算是一次成功的峰會?氣候談判專家對世界排碳大國,尤其是中國有什麼特殊的期待?就以上問題我們電話採訪了法國可持續發展與國家關係學院負責人 塞巴斯蒂安·特里耶先生(Sébastien Treyer)。

法廣:特里耶先生,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法廣的專訪,首先請您談談您覺得今天開幕的格拉斯哥峰會與剛剛在昆明結束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第15屆峰會有何關聯?

Sébastien Treyer: 第26屆氣候峰會主席國英國將保護自然放在峰會的優先關注點,以此強調,應對氣候變化與保護大自然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必須十分謹慎,應對氣候不能夠以損害生物多樣性作為代價,比如說,有提案認為可以以種植樹木的方式來吸收多排放的二氧化碳,類似的應對措施其實是十分危險的。因為如果在大面積的範圍內實施的話,不僅會摧毀生物多樣性,而且也可能會對世界的糧食供應造成威脅。這一點是我們可持續發展與國際關係學院在此次氣候峰會中所要重點關注的要點,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這裡涉及通過什麼樣的手段達到碳中和,如果許多企業為了兌現承諾都開始大規模植樹,而且都種植同一種類的所謂吸碳性能高的樹種,這將對地球的生物多樣性構成重大的威脅,我們認為這一點到目前為止尚未引發足夠的重視。今年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小組)與IPBES(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聯合報告就提出了這一警告,必須警惕不要顧此失彼,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同時損害地球的生物多樣性。”

法廣:今年的第26屆氣候峰會應該具體達到什麼樣的目標? 每次氣候峰會舉辦前夕輿論都會評論說是最後一次機會,此次峰會是否是最後一次機會?

Sébastien Treyer:我認為說COP26是最後一次機會並不恰當。我們對此次峰會主要有兩大期待:首先我們期待26屆峰會能夠進一步確定巴黎協定的落實細則,尤其是其中有關完善碳排放抵消機制的運行細則,我感覺各國就此正在達成協議。抵消機制指的是當一個國家,或者一個企業沒有完成自己的指標時,可以尋找別的方式來彌補,抵消自己的碳排放,比如說,可以以植樹等方式來吸收過多的排放。在這一點上,必須非常具體地明確各個國家以及各大企業作出什麼樣的承諾。在這一問題上,巴西等國曾經是十分反對的,因為他們期待獲得新的保障,但是,這些保障他們在巴黎峰會期間已經獲得。我的感覺是在外交上各國已經達成了協議,所以,此次峰會將會具體明確碳抵消機制的運作規章。在這方面是有可能取得成功的。其次,就要看這次峰會是否有可能促使那些排碳大國作出更多的承諾:而這一點,到目前為止,歐盟的表態可能是最積極的,歐盟基本完成了巴黎協定的指標,歐盟成員國也在司法層面都通過了能源過渡法,對各國的能源轉型制定了時間表,我們期待,其他排碳大國,比如說,中國與印度尼西亞等國,能夠有所動作,能夠顯示巴黎協定下催生的各國之間的互相推動作用能夠起到作用。我並不絕望,我相信中國政府完全有可能在此次峰會上有所表示。此外,檢驗此次峰會是否成功的另一大標準,那就是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資金問題,這是哥本哈根峰會就提出的有關每年一千億美元的承諾,這一資金遲遲不能到位,今天的統計數字顯示,這一資金的金額規模在八百億美元左右,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因為到2025年,我們還必須重新制定這一援助金額的數據。此次峰會的召開正值新冠疫苗將國際互助問題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之際,發達國家如何援助發展中國家,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類似中國這樣的新興國家應該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中國雖然確實不應該對溫室氣體的排放承擔歷史責任,但這是一個全球性的互相援助問題,作為新興的經濟大國,應該在援助貧困國際問題上如何站邊備受關注。我認為此次峰會在這一點上會遇到重重阻力。

法廣: 作為氣候談判領域的專家,您對中美這兩大排放國,尤其是對中國有哪些特別的期待?

Sébastien Treyer:人們對中國的第一大期待首先是增加減排承諾,並且兌現此前作出的減排承諾,並且在第14個五年計畫中明確制定出路線圖。其次,我們期待中國能夠在國際援助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比如說,在G20峰會上,巴黎俱樂部有關減低貧困國家的債務問題,中國政府能夠接受減低貧困國間債務的可能性這是一個十分積極的信號,這就為會議帶來新的可能性。我個人期待中國能夠在COP26峰會上扮演一個促使發達國家資金轉向發展中國家的積極的中介的角色,而不是同往年那樣繼續把責任推向發達國家。因此,倘若中國能夠方便南北之間的對話,那麼,中國政府將在G20和氣候峰會上起到積極的作用。”

法廣: 作出承諾之後的關鍵還在於是否兌現!如何監督各國是否遵守自己的減排承諾?巴黎氣候談判時所確定的監督機制是否投入運作?

Sébastien Treyer: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但是,明確的回答是目前並不存在有效的監督機制,有一些信息透明方面的規則,但是,並不存在監督,而且也不存在制裁措施。許多國家對此都持有保留。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今天的社會已經很難在外界不知情的前提下偷偷地修建煤炭發電廠 。目前,可以說,各國的碳排放量上可以說基本上做到了消息透明,但是,我們所缺乏的,是一種制裁機制。目前國際社會唯一存在的制裁機制是涉及安全問題的國際原子能機構。而在環境問題,並不存在制裁製度,唯一可能的制裁就是通過經濟貿易措施,再就是各國之間的互相監督,我認為一個象中國那樣的大國,希望在國際社會保持一定的地位,中國人要保留面子,應該會遵守自己的承諾。但這一做法的效率十分有限。其次,就是公民社會的監督,包括國際以及國內的公民社會,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多個國家的政府都被民間組織狀告法庭,也就是說,可以通過司法手段向政府進行有效的施壓。所以,我們還是擁有一系列的經貿,司法層面的措施來強迫某些國家來兌現自己的承諾,當然,倘若一個國家的政府決定要無視自己的國際承諾,特立獨行,那就目前而言,並不存在經濟,貿易或者軍事上的強制性措施來迫使他們兌現承諾。

此外,特里耶先生在訪談中特別稱讚了中國上個月在聯合國大會做出的停止對海外煤電開發提供信貸的決定,他認為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當然,他同時也指出,外界都注意到,由於電力供應供不應求,中國近期不斷增加煤電產能引發外界擔憂,擔憂長此以往,中國是否有能力兌現自己所做出的承諾。他說,各界對此必須十分謹慎地觀察,尤其是中國的公民社會必須嚴密監督,而且,他認為,雖然短期內的電力需求難以難以獲得緩解,中國政府或許可以求助於天然氣等排放較低的化石燃料,而從長遠來看,中國擁有開發可再生能源的巨大潛力。

感謝法國可持續發展與國家關係學院負責人 塞巴斯蒂安·特里耶先生(Sébastien Treyer)接受法廣的專訪。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