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虛擬峰會看點

11月16日,美國總統拜登與習近平舉行了虛擬峰會。圖/擷自白宮影片2021.11.16,民報合成

拜、習3個多小時的視頻峰會,吸引了整個世界的視覺焦距與關注。

德國電視一台ARD 每日新聞報導:11月16日,美國總統拜登與習近平舉行了虛擬峰會,拜登警示道:「確保我們國家之間的競爭不會演變成衝突,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習近平的發言稱拜登「老朋友」,呼籲建立健康的關係,以應對氣候變化疫情等全球性挑戰。

在媒體視頻的公開部分,拜習會見呈現了一種祥和氛圍,特別是習近平一聲「老朋友」,美中緊張、對峙與凝固的關係,似乎舒展開來,好過拜登與普丁會見時的冷漠與僵硬氣氛。

然而,我們十分清楚地看到這麽幾點:

1、同是地球村的勉為其難會見。

拜習會見,是在競爭與對峙中無奈地掀起了美中交往的帷幕,換句話表示,只是各說各的理,各念各的經。紐約時報報導說:拜登對中國「侵犯人權」和中國「不公平的貿易和經濟政策」表示擔憂。習近平表示,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是在「玩火」,並警告說,將世界劃分為陣營或集團——「結局必然是世界遭殃」。

2、拖久了反而有烘托中共之嫌。

美中首腦峰會,拖著久久不舉行,營造了「等待靴子落地」的效果,不知西方人懂不懂「靴子落地」的寓言,反正是無意間製造了世界性的急切、盼望心理,似乎在為習近平與中國作哄抬?世界各國領導人的關注點是否也都焦距在這場峰會?

3、「從大處著眼」無具體落腳點。

拜習會見,兩位首腦只負責「從大處著眼」,為雙方為後面的合作、交往與競爭,劃出紅線(底線)。拜登提出:「競爭不能淪為衝突」,習近平將兩國比作兩艘遠洋客輪:「我們必須把穩舵,這樣中美兩艘巨輪才能逆風前行,不偏離航線、不失速或不相撞。」 至於「從小處著手」的具體事務,當然要由美中兩國各部門負責,能走多遠,多大程度上能合作,就很難說了。

4、難以調合的制度性與結構性矛盾。

美中的矛盾與對峙,是長期性、結構性的,已呈常態化,由東西方價值觀與制度對立、矛盾所決定的。聯合國憲章的三大支柱是:和平、發展和人權。英國牛津大學的政治學家羅斯瑪麗·富特指出:中國為了自身利益,堅持強調憲章的「發展和社會穩定」,卻不提與忽視「人權」。她還指出:中國長期在合法的灰色地帶、南海或印中邊境部署軍隊,「他們打著主權的幌子,辯稱這是自衛問題,而不是不當使用武力。」特別是美國、英國和歐洲國家在對待台灣問題上,希望「台灣重返聯合國」,但遭遇中國竭力阻止。

左起:楊潔篪、丁薛祥、習近平、劉鶴、王毅。圖/擷自CCTV影片2021.11.16,作者提供

5、人類東西方兩大集團的根本衝突與矛盾。

美中合作能走多遠?面對台灣安全問題、新疆人權問題、香港民主與法制問題、西藏的民族自由等問題,相信美國不會放棄聯合國憲章與價值觀原則,會與中共同流合污、助紂為虐。拜登總統明確表示:「美國將始終捍衛自己及其盟友和夥伴的利益和價值觀。」在政治觀察家看來,美中能在共同利益方面取得合作,比如:能夠處理好延續多年的貿易衝突,那麽這次峰會就已經算取得成功了。所以說:美中的對峙,不僅僅是美中兩國之事,而是世界當代文明東西方文化與價值觀的角逐,這場艱巨的鬥爭將有很長的路要走……

總結性地說,在世界眾目睽睽下進行的習拜會是為近期以來中美之間劍拔弩張的緊張局勢降溫。兩位大國元首彼此堪稱親切地打招呼,各自說出本家民眾聽得進去的話,那就是政治。反正大方向如上所述是擱在那裡的,擦槍走火的機會由於如今設了「護欄」,大大降低了。這是其一。

其二,北京的官方媒體報導摻進去好一些拜登沒有說的話,比如「不支持台獨」,這話是習近平說給本國人聽,說給台灣聽的。

其三,雙方元首釋出善意,下面的各部門應當放手去做事。習近平是中國權力第一人,六中全會已經確認,中國方面做起事來方便許多。拜登還面對國會反對黨,僅有微弱多數,他的手下行事上不免受到掣肘,這是民主制度的代價。

其四,好在民主制度的「弱點」,可以藉抬出價值觀和政治倫理來補救,打擊對方。極權政體總是挨打方。

但願拜登今後能集中精力整頓經濟,你的時日無多,面對強大的對手要能屈能伸,少說多做,不要動則把自己的牌亮給對方。「習終身」看似日子還長,卻也不能犯錯,極權之下,一犯錯就可能是致命的,不只是個人的命,也是億萬生靈的命。

美國總統拜登明確表示:「美國將始終捍衛自己及其盟友和夥伴的利益和價值觀。」示意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民報合成

臺灣《民報》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