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梅克爾夫人

施罗德-梅克尔-施泰因邁爾。圖:田牧合成

(歐洲之聲編者按:歐洲之聲是一個為知識界和寫作者提供自由表達的平台。編輯部也刊出跟我們觀點不同的文稿,此處發表的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的看法和分析。)

德國前總理總理安格拉·梅克爾統治德國十六年,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尤其是2015年她開放德國邊境接納難民,在國外廣受好評。此外還令人激賞的是,她每次訪問中國大陸,都隨身攜帶了幾名被捕的中國異議人士的名單,並盡可能地會見異議人士。當她與中國高階會晤時,她提人權問題。她在保住中共顏面的情況下,為異議人士前往德國鋪平了道路。

2007年9月23日,梅克爾在總理府會見了西藏精神領袖十四世達賴喇嘛,表達了對西藏文化自治的支持。

梅克爾強調了德國對以色列的歷史責任,對以色列安全提供保障,並將以色列的安全視為德國的「國家利益至上原則(Staatsräson)」。梅克爾是第一位在以色列議會發表演講的德國政府首長。

但要瞭解當代德國,還必須瞭解梅克爾的一些有爭議的政治議題。 除了不同意烏克蘭在2008年布加勒斯特高峰會加入北約和建造「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兩議題外(註:這兩個問題在我的文章《德國總統認錯了,那麼梅克爾前總理呢?》中討論過),其他有爭議的問題包括:

德國另類選擇黨(AfD) 

在默克爾之前,基民黨是佔主導地位的德國保守黨派。在聯邦議會左、右派政黨係根據政治光譜列席,即從講台上望去:左派坐在左翼,保守的基民/基社聯盟在右翼,基社邦黨團總是自詡基民/基社聯盟代表了所有的保守派勢力。然而,在梅克爾時代,保守派勢力還有了另一個代表,即極右派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今天它位於德國聯邦議會的最右翼。

AfD的成立可以追溯到2010年3月25日。總理梅克爾當天在德國聯邦議會排除對受歐元危機打擊的希臘的直接財政援助,但幾小時後,她在歐盟峰會上同意了對希臘的救助方案。梅克爾將她的決定定性為「別無選擇」。 「別無選擇」因此成為梅克爾的標誌和「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名稱的由來。 AfD 成立於2013 年,旨在抗議歐盟成員國債務的相互共同承擔(Vergemeinschaftung)。儘管 AfD 的領導層發生了許多變化,但它自 2014 年進入歐洲議會以來,在所有邦選舉中都成功地進入了邦議會,2017首度進入德國國會。2015 年的難民危機成了他們在全國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

2015年難民危機

2015年,來自敘利亞、厄立特里亞、伊拉克等國的數十萬難民來到德國尋求庇護。 德國總理梅克爾一夜之間決定開放德國邊境,讓難民可以不受阻礙和不受控制地進入德國。 前總理柯爾曾私下表示,如果是他,他會先與歐盟其他國家進行諮商。

那時,只有統一的歐盟政策才能確保歐盟的外部邊界安全並抵擋具威脅性的難民潮。 根據申根協定,難民必須在他們進入歐盟的第一個國家申請庇護。

但在 2015 年夏天,隨著梅克爾總理大膽承諾「我們可以做到!」,數十萬難民湧入德國。 德國承受著難民危機的最大負擔。 這一決定使德國社會兩極分化。

英國脫歐

為了安撫德國民眾的不滿,梅克爾宣佈,在德國的超過100萬難民將按照配額分配給包括英國在內的所有歐盟成員國。 2016年6月23日英國即將就是否留在歐盟進行公投。 在所有民意調查中,支持留在歐盟的支持者佔多數。 面臨梅克爾即將把難民也送往英國的威脅,終導致英國投票結果以微些多數支持英國脫歐。 這是歐盟的大災難。

能源政策

施洛德政府已決定逐步淘汰核能。 梅克爾上任後,基民黨對這一決定提出質疑,聯邦議會投票決定延長核電站的使用壽命。

然而,因2011 年福島事故,梅克爾驚慌失措迅速推動淘汰核電,甚至比上屆政府的決定還要早,她的政策乃是基於短期的民意調查。 但民意像流水,東漂西流無常軌。 負責任的政府不是更該參照專業判斷和專業知識? 怎可根據情緒波動的民意調查來制定政策?

俄烏戰爭的爆發也導致德國修正錯誤的能源政策。 根據最近的一項調查,57% 的民眾現在贊成延長少數尚未關閉的核電站的壽命。 僅供參考。

梅克爾摁住「兩隻老虎」,圖:田牧合成

德國政黨政治

德國社會一直有兩股勢力相互牽引、制衡。一方是左派的德國社民黨 (SPD)、綠黨(Bündnis90/Die Grünen )和左翼黨 (Die Linke)。另一方是右派的基民黨(CDU)和巴伐利亞的基社黨(CSU)的保守勢力與中間偏右的自民黨。

左派植根於馬克思主義。它為工人階級的選票、最低工資、更高的社會福利、低租金、綠色能源等而戰。

而保守勢力則傾向於強調安全、防禦能力、危機和國民生存保障物資之儲備(包括糧食、衣物、石油、天然氣、醫用口罩等)、市場經濟。

自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以來,這種久經考驗的角色分配,在政府與反對黨或大聯合政府的互動中折衝樽俎,通常多能成就平衡的聯邦政策。

只是當梅克爾—之前接受共黨教育且為東德共黨(SED)青年團的一員— 接任基民黨主席後,她自覺或不自覺地採行了社民黨的政見。這有助於她在競選活動中從社民黨手中奪取選票。她忽視了安全與穩定,削弱了德國聯邦國防軍,忽視了危機和國民生存保障物資的儲備及能源安全。

這打破了左、右政治之間的傳統平衡,執政黨與反對黨間的制衡。過去,社民黨、綠黨和左翼未著力的地方,都可由基民/基社聯盟及自民黨來補足。現在甚至許多資深的基民黨黨員都認為梅克爾不再能代表他們,紛紛退黨。在梅克爾執政期間,基民黨黨員人數從 80 萬減至 40 萬。

梅克爾如此採行社會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政策,以至於今天的社民黨總理肖爾茨在競選期間也採用了梅克爾的標記「雙手置於腹前形成菱形」,從而暗示他是梅克爾的當然接班人。俄烏戰爭讓這個虛幻不實的紙牌屋倒塌了,德國政界一夜之間清醒了過來。2022年2月25日,外長貝爾博克自稱在「另一個世界」中醒來,27日,舒爾茨宣佈「時代轉折」。

世界沒有變,時代沒有變。只是德國政界從虛幻的世界中清醒了過來,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去除幻相(enttäuscht)/(desillusioniert編者加)」,貼近現實。

結論

梅克爾執政 16 年來從未承認過她有任何錯誤, 也許她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唯一例外是她在2021 年下令對所有商店進行全面的復活節封鎖,以遏制冠狀病毒疫情流行。 在理性的政界人士勸說下,她不得不放棄這個會適得其反的計劃,從而承認自己的錯誤。

德國長期以來的親俄政策—已被俄烏戰爭所否定—,是一個不可挽回的重大政治和歷史錯誤。 前總理施洛德和梅克爾都參與其中。 但他們是民選的政治領袖,所以選民也同樣負有責任。怎樣的選民,就有怎樣的政府。德國要如何擺脫這種困境? 是否聯邦總統一個人承認錯誤就夠了?

施泰因邁爾是德國親俄政策承先啟後的人物,他自1999年任當時的總理施洛德辦公室主任,續任梅爾克政府的外長職,現任總統,迄今23年,在兩位總理施洛德和梅克爾任內他都扮演著擁護或主導親俄政策的重要角色。他現在承認他錯了,他要前往烏克蘭戰區訪問,烏克蘭不買賬,許是新仇舊恨,難於一筆勾銷吧?德國民眾對烏克蘭不接受德國總統前往戰區訪問同樣不買帳 – 德國總統來訪,不給面子,太不知好歹了!?

在民主國家裡,人民與總統,人民與政府是因果「共業」。梅克爾對她的俄國政策,沒有表示悔意,烏克蘭總統邀請她到訪烏克蘭戰區,她沒有回應。這又怎麼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