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戰邊緣與歐洲歷史悲劇

俄烏戰爭是否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那將是一場毀滅人類的戰爭。圖:亞洲週刊

美俄彼此核武恫嚇,走向三戰邊緣,背後是歐洲歷史幽靈。西方與俄國對歷史解讀迥異,導致雙方可能誤判。美國若沉緬二戰光榮,不了解俄國歷史恐懼與心結,就會墮入恐怖循環的悲劇。

烏克蘭戰爭最終會走向第三次世界大戰?美俄在烏戰中正在逐步走向直接衝突的危險局面。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就對此提出警告說,如果北約出兵介入,就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美國國防部長嗤之以鼻,指出不懼核子威脅,白宮成立一個「老虎隊」(Tiger Team)緊急應變。美國國會已經議決提供三百三十億美元的武器,並且引用二戰時期的租借法案,提供更多的武器給烏克蘭。在戰火紛飛的烏克蘭戰場,一度乍現的和平曙光又再黯淡,迎來的是無邊而又恐怖的核武前夜。曾經爆發過兩場世界大戰的歐洲大陸,又再陷入另一場大規模的殺戮,甚至是墮進自我毀滅的深淵?

國際關係專家對歐洲的局勢越來越感到悲觀,認為美俄領袖現在是典型的國際關係「膽小鬼理論」(Chicken Theory)的玩家,都在拿核子武器作為嚇唬對方的工具,就像那些亡命飛車的少年在公路上彼此開車風馳電掣的對開,看誰是「膽小鬼」在最後關頭先把車子扭開。這都是瘋狂行為,但狂野少年賭的是自己的生命,但今天美俄卻是拿歐洲甚至是全球民眾的生命來豪賭,是很不負責的行為。

這也是歐洲的悲劇。因為美國其實是幕後的操控者,一旦烏克蘭爆發核戰,美國並沒有切膚之痛,但歐洲就會籠罩在核武輻射的範圍內,烏克蘭已是一個絞肉機,人民的死傷慘重,約五百萬人倉皇逃離國外,流離失所,看不到國家的未來,成為徹徹底底的輸家。

歐洲歷經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地緣政治之爭,而背後也是各國彼此的誤判,終於導致悲劇難以逆轉。美國史學家塔奇曼(Barbara Tuchman)在她的名著《八月砲火》(The Guns of August)就指出一戰前夕,各國的決策者都覺得自己最聰明,可以玩弄對手於股掌之上,合縱連橫,爾虞我詐,可以很快就結束戰爭,認為一場世界大戰是「結束所有戰爭的戰爭」(A War to Stop All Wars ),各方都義正辭嚴,絲毫不想妥協,最後陷入曠日持久的戰壕戰,傷亡枕藉,成為一場人類的悲劇。

二戰的爆發,其實是一戰的延伸,並且將地緣政治與意識形態發揮到極致。蘇聯不滿英美勢力「禍水東引」,導致蘇聯勢力範圍受納粹德國侵蝕,但最終德軍入侵,法西斯主義與共產主義對撞,但最後的勝利,還是要靠蘇聯與英美合作,東西兩線夾擊,才擊潰希特勒的納粹德軍。但蘇聯永遠耿耿於懷,在這場世界大戰中,蘇聯軍民死亡人數高達兩千六百萬,比西方與德國的死亡人數總和還要多。

今天烏克蘭戰局始作俑者還是歷史的幽魂,俄羅斯感受到北約步步東擴的威脅,要求烏克蘭不加入北約的保證,但反而激發一場對俄羅斯更加兇險的戰爭,因為如今不但烏克蘭的背後是北約,連過去中立的芬蘭與瑞典也要加入北約。烏戰爆發後,西歐國家對俄羅斯更加恐懼,在美國的鼓動下,形成了一張新的對俄包圍網,重兵將俄國團團圍住。這形成了一個恐懼的循環,加深了莫斯科對西方的戒懼。

俄羅斯對美國恐懼的歷史記憶,還包括一九一八年一萬多名美軍曾進入俄羅斯,要介入打擊紅軍,一度影響列寧建國行動。這些歷史怨恨,在今天又再浮現。莫斯科發現,烏戰中面臨北約全面圍攻,激發近百年被圍困的高度危機意識,面對新仇舊恨,可能不惜動用核武,全力反擊。

對美國來說,烏戰勾起兩次世界大戰的美國介入角色,最後美國國力飆升。二戰的結果,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領袖,國力升至歷史最高點,同時也進佔了道德制高點,成為全球「民主的燈塔」,二戰出兵到歐洲與亞洲兩大戰場,變身「民主的兵工廠」,最終獲得完全的勝利。這都是美國人最感自豪之處。這次美國當局引用租借法案對付俄羅斯,美國媒體就強調二戰的榮光,追溯當年美國軍援的重大作用。但在美國驕傲的身影中,卻暗藏著單邊主義的陰影,無法具有同理心,去理解博弈對方的核心利益與心結,恣意獨斷獨行,最後陷入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邊緣。

美國外交精英基辛格早就警告,核戰的結局就是「保證彼此的毀滅」,這是與一戰和二戰本質的分別。美國不能用昔日二戰的光榮,來判斷今天歐洲變局,也不能因為俄國戰場失利而貶低俄國核武。俄羅斯的經濟體量還不如加州,但它擁有可以毀滅歐洲與美國的核武勢力,一旦發動核戰,就是美俄與歐洲互相毀滅。這是美國決策者必須謹慎戒懼之處。美國若沉緬昔日二戰的光榮,不了解俄國的歷史恐懼與心結,就會陷進恐怖循環的悲劇。

在一場核武戰爭的浩劫中,沒有任何贏家,只有徹頭徹尾的輸家。美國在歷史戰場勝利的論述,不要成為墮入自我毀滅的陷阱 。

轉載自《亞洲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