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面對中國壓力的「豪豬」戰略

北京大規模軍演以來,台灣海空領域承受着巨大的壓力,此一局面將成為常態。圖:dw.com

台灣準備支持一項「不對稱」戰略

台北正準備投票支持在一年內增加 4% 的軍事預算。面對來自北京日益增長的壓力,台灣打算全力支持一項「不對稱」戰略。

台灣2023年國防預算應於周四公布。自美國眾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引發北京大規模軍演以來,台灣海空領域承受着巨大的壓力,此一局面將成為常態。尤其在美台準備於今年秋季圍繞一項大規模的貿易協定展開談判,以及中共政要準備迎接備受期待的中共二十大的背景下。緊張的局勢助長了台灣圍繞防衛問題展開激烈辯論全力支持一項不對稱戰略。《解放報》刊出一篇報道,分析了台灣面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壓力準備採取的軍事應對手段。

應於今天公布的2023年國防預算,預計與2022年相比,至少將增長4%,不過,與北京2300億美元的軍費開支相比,實在微不足道。目前,蔡英文政府正在評估解放軍的最後一次軍演,準備與華盛頓協商,以調整國防戰略。

最近一年來,中國軍機加緊侵擾台灣防空識別區,華盛頓方面認為,北京很有可能在2027年之前入侵台灣。北京也有可能利用烏克蘭戰爭來推進其侵台計畫。

美國曾承諾,準備在必要時給予台灣以軍事上的保護。相關承諾推動台灣發展不對稱戰力,即:不以不惜一切代價的做法來對抗強大的對手,而是利用其弱點。在這場以小博大、以弱對強的衝突中,美國建議台灣配備大量小型、便宜的機動武器,如:無人機、毒刺防空導彈和標槍反坦克導彈。

《解放報》指出:烏克蘭的戰爭經驗表明:昂貴的大型軍艦、直升機或潛艇,在和平行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但不應列在當前局勢下優先考慮的範圍。尤其在受到中國艦隊攻擊時,會迅速遭到摧毀。台灣需要的武器是那些不易被遠程導彈或空襲瞄準的裝備。

台灣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曾在2017年提出發展“不對稱”戰力,即:以小搏大的“不對稱豪豬防禦”的整體防衛概念。“整體防衛構想”有3個要素:“戰力保存”、“濱海決勝”和“灘岸殲敵”。這一構想主要基於地雷和反艦導彈的使用,這對於台灣島免受封鎖和登陸具有決定性意義。

在衡量了自身的弱點之後,台灣國防部今年設立了一個專門負責全面調動人力和物力資源的機構。報道引述法國國際關係和戰略研究所亞洲問題專家尼凱(Valérie Niquet)的觀點指出:烏克蘭的例子表明:民眾的抵抗、準備、預備役訓練可以大大減緩一個人數眾多,但遠離本國基地的大國的進攻,並可通過動員外部支持的做法極大地打擊對手的士氣。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