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伊朗女孩的悲劇談伊朗旅遊印象(一)

一名22歲的伊朗庫德族女子艾米尼(Mahsa Amini),因未戴好頭巾被宗教警察逮捕,拘留後三天死亡。圖-BBC新聞電視截屏

新近「伊朗女孩悲劇」事件,震驚了整個世界。

一名22歲的伊朗庫德族女子艾米尼(Mahsa Amini),因未戴好頭巾被宗教警察逮捕,拘留後三天死亡。她的死很快觸動了伊朗全國民眾的神經,引爆公眾對過嚴的宗教規定長期醖釀的憤怒,反政府的示威活動一下席捲全國。越來越多伊朗人加入的示威活動,成為對政府更廣泛不滿情緒的發洩口。以後的發展,仍難預料。

艾米尼(Mahsa Amini)拘留三天後,就這樣去世了……。圖-BBC新聞電視截屏

2016年曾與親友一行五人赴伊朗旅遊,試著實地了解這個歷史上的古波斯帝國。從此愛上這個文明古國,它的現況令我揪心。

翻出當年的遊記,人、物、場景歷歷在目。當時對女子戴頭巾前額露出頭髮的管制還是較寬鬆的— 相較於剛革命後不得露出頭髮的嚴格要求。

一塊女子頭上的方巾,反應的卻是伊朗社會「伊斯蘭化」與「世俗化」勢力的消長。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化」革命成功,推翻了擬建立世俗化國家的國王,女子重新戴上頭巾。如今43年過去,一塊頭巾,造成一位年輕美麗女子的死亡。國家「世俗化」的呼聲再起。社會再度動盪不安。

我想,當年的遊記或仍有助於讀者了解今日的伊朗。爰提供分享如次。

邁進古老的國度

2016年4月30日至5月15日,歷時半個月的伊朗行。

昨天(5月15日)下午,從德黑蘭回到柏林。這一趟15天車行 3900 公里,經歷了一個陌生有深度的文化。

朋友問:阿拉伯人與波斯人有何區別?其實從人種、語言,教派(遜尼派與什葉派)可作區別,但經過阿拉伯人的統治,血統,語言都打混了。真正的阿拉伯人外觀像猶太人,有鷹鈎鼻(依據舊約聖經: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祖先是同父——亞伯拉罕——異母的兄弟);伊朗人像歐洲人。語言:阿拉伯語是閃米特語系,波斯語是印歐語系。伊朗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他們有些瞧不起阿拉伯人,說他們是遊牧民族,沒文化!波斯於 1935 年方改名為「伊朗」,意即「雅利安人的家園」。

在伊朗,有鷹鈎鼻的有錢的男女現在流行進行鼻子整形,將鼻樑中間突出的骨頭削平,他們不喜歡大鼻子,更不喜歡鷹鈎鼻。

伊朗女子流行鼻子整形,圖片「南德日報(SZ)」2016年1月1日,柯德提供

在街上看到鼻上貼著膠布的男女,不好意思對著他們照相。有些人沒開刀,也貼塊膠布,因為它是較高的身份地位的象徵,開一次刀,費用2000-2500歐元,而中學教師月薪約500歐元。

千年傳承的故事

古老的波斯,牛是邪惡、黑暗的象徵,獅子則代表正義,光明。在有 2500 年歷史的王城 Persepolis 廢墟保持完好的浮雕壁畫「獅撲牛」敘述的是光明戰勝黑暗,冬盡春來,慶祝3月21日新年(春節)的景像。波斯於7世紀時遭阿拉伯統治,除政教「伊斯蘭化」,曆法也改為陰曆,種種改變,改變不了波斯人陽曆3月21日慶祝新年的傳統,直到今日。

來到伊朗,才知道西洋棋與「1001 夜」童話來自波斯。

古老的波斯,牛是邪惡、黑暗的象徵,獅子則代表正義,光明。圖-柯德提供

無疑的,波斯波里斯(Persepolis)是伊朗最值得一遊的古蹟,它於 1979 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它是波斯阿契美尼德(Achaimenes)王朝(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偉大君王大流士大帝(Darius the Great)建立的都城。再經兩代君王經營擴建完成。那時波斯的疆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向東征服印度河流域,向西逼進小亞細亞西海岸,向北征服南俄草原民族,往南取得衣索匹亞及利比亞,地跨歐亞非三洲,為世界最大的帝國。

紀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大帝打來,征服了波斯,一把火燒毀這座大都城,燒得只剩下石刻的柱子、門框和雕塑品。

眼前所見全是殘垣斷壁,但曾經的輝煌又似乎歷歷在目。

帕拉維王朝的興與衰

大流士大帝和波斯波里斯都城的故事以後有空再聊,先談此地的一樁現代版的故事:

伊朗帕拉維王朝(Pahlavi)最後一任國王於1971年10月在此舉辦波斯帝國建國2500年慶祝大典,邀請各國國家元首、政府首長参加,在荒野架設了無數帳篷,招待賓客,成為當年一件盛事。

伊朗帕拉維王朝(Pahlavi)最後一任國王於1971年10月在此舉辦波斯帝國建國2500年慶祝大典,成為當年一件盛事。圖-德法公共電視臺(arte),柯德提供

來到此地,似才瞭解到他的偉大企圖——他要振興波斯民族精神,他要藉此活動展現伊朗的文化傳承,伊朗的根是波斯文化,不是阿拉伯文化,更不是伊斯蘭教的政教合一的傳統。他效仿土耳其國父凱末爾,進行國家現代化。他父親與他——帕拉維王朝的兩任國王——都致力於國家的「世俗化」,要教士留在清真寺就好,不要管政府的事,更致力於國家的現代化,農業改革,社會改革,提高女權,不允許女性戴頭巾與穿黑罩袍等等,最後遭舊勢力反撲,1979 年下台,逃亡。伊朗變得更保守,國家成了伊斯蘭共和國。

70 年代,正是我在德國海德堡求學的年代,同住學生宿舍來自伊朗的同學,女同學漂亮時髦,裝扮完全西方風格,男同學如德國學生一般喝酒、打球、反對帕拉維國王,大家對伊朗的印象是:石油國有錢,國家進步開放。國王曾有過一位德國王后,因不能生育,兩人離婚了,報紙對這位國王與王后時有報導。他曾訪德,左派德國學生與伊朗學生反對他。

現在旅遊書籍對於帕拉維兩任國王的描述都極為負面。基本上看不到任何與這兩位國王有關的記載,間有影片,對兩位國王可是批評得一無是處;提到第二任帕拉維國王除批評他親美,不顧國家利益,石油開採權都給了美國,還攻擊他訪美時喝酒、跳舞,他生活奢侈,他貪污。——大概旅遊書籍要出版,就得顧及現政府的立場?!

我記得同年代的若干伊朗朋友懷抱著對革命的熱忱,霍梅尼上台後,整裝回國,擬參與新政府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建設,結果不到半年又回到德國,因為受不了種種束縛,社會已成了伊斯蘭宗教治理的社會,宗教警察隨時糾正你的言行穿著。他們回到西方有的沉默了,有的開始反對霍梅尼,直到今日。

現在伊朗35歲以下人口佔總人口的75%,意即這一代的年輕人未曾經歷過帕拉維王朝(1924 – 1979)統治。

我的印象:此地我同年代的伊朗人雖然不否定(或不敢否定)現在的政府,但從言談中,感覺他們似乎更緬懷革命前的自由開放的年代。

他們說:帕拉維國王訪美在社交場合喝酒,跳舞並不為過。國王的生活必然有一定的奢華。他的風格也反應在許多政策上,例如伊朗駐外大使館與官方機構,他要求一定要設在當地國的高尚地段:例如在羅馬最好地段的伊朗大使館,巴黎香舍里榭大道上的伊朗航空公司都是帕拉維時代設立的,國家尊嚴的展現。現在在瑞士日內瓦湖畔仍有一棟帕拉維家族的豪宅。當時如果伊朗人落難在國外,持伊朗護照前來伊朗使館求助,他規定伊朗大使館有義務提供每人一千美元的無償援助。

2500 周年的波斯帝國留住了嗎?

60 年代德國經濟起飛,缺乏勞工,大力在海外招募工人,土耳其,希臘,義大利,突尼西亞等國都送了大批勞工,德國政府也要求伊朗提供勞工,伊朗國王斷然拒絕,回稱:「伊朗人是自己的主人,不為別人打工」!

帕拉維國王的農業改革,讓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嘉惠了大部分的農民。他 1971 年 10 月12 日-16 日,在 Persepolis 舉行的波斯帝國 2500 周年,邀請世界王室與政府領袖共襄盛舉,使得伊朗人很有面子,在海外知道你來自伊朗,就讚嘆:「波斯!偉大的帝國!偉大的民族」!最好的國際宣傳!——當時左派則批評他好大喜功,浪費!——他將可蘭經譯成波斯文作為清真寺禮拜的正式經文。種種措施得罪了教士、地主、權貴,這些舊勢力反撲,加上君王立憲制也得不到前衛人士、海外左派留學生的支持,導致 1979 年伊朗鬧革命,國王黯然退位,流亡埃及,死在埃及。

作為過路客,我無權也無法論斷是非,記下作參考,畢竟書也不可盡信!

2016年5月16日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