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艦拒止解放軍進入太平洋 捍衛我國海上生命線

台灣潛艦國造原型艦28日將舉行下水暨命名典禮,發揮戰術性嚇阻效果,拒止解放軍艦突破第一島鏈進入太平洋。(合成畫面/取自美國空軍、海軍臉書攝)

台灣潛艦國造原型艦將於9月28日在高雄小港舉行下水暨命名典禮,象徵台灣自主國防重要里程碑,下階段將進入後續潛艦的建造。國造潛艦專案召集人丶國安會諮詢委員黃曙光指出,儘管我國潛艦無法在數量佔優勢,但藉由潛艦的隱密與奇襲等特性,發揮戰術性嚇阻效果,拒止解放軍艦突破第一島鏈進入太平洋,不僅確保台灣的海上生命線,更可與美、日聯手,維持海上交通。

承擔扼守第一島鏈重責 國艦預估明年底交艦

多年來歷經不同執政黨的推動與延宕,蔡英文總統上任後正式下令啟動潛艦國造任務,台灣第一艘國造潛艦將在9月28日舉行下水典禮。根據時程,10月1日之後,將展開泊港測試(HAT),預訂明年4月1日前完成後,進行出海測試(SAT);若一切順利,2024年底之前,首艘國造潛艦將正式交付海軍。

蔡英文總統上任後正式下令啟動潛艦國造任務,上圖為蔡英文出席海軍潛艦國造專用廠房動土典禮,右為黃曙光。下圖為IDS原型艦模型。(國防部提供)

專案負責人黃曙光近日在一場內部簡報中,從敵情威脅及潛艦的戰略角色及戰術功能說明潛艦對我國及區域安全的意義。黃曙光指出,2022年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從當時解放軍發動圍台劃設的6個操演區,以及機艦行動的路徑,可以預判未來中共對台作戰大致將循此模式。

2022年裴洛西訪台,當時解放軍發動圍台劃設6個操演區,黃曙光預判未來中共對台作戰大致將循此模式。(資料照片/國防委員會提供)

黃曙光指出,位居第一島鏈樞紐位置的台灣,一旦遭到中國包圍或控制,東北亞與東南亞將被攔腰切斷,解放軍也得以突破第一島鏈進入太平洋。從地理位置分析,黃曙光指出,解放軍進入太平洋的路徑,北面為穿越宮古群島,南面則是取道巴士海峽;對美國及其夥伴國家而言,印太戰略的關鍵之一,就是阻止解放軍進入太平洋,我國的防守關鍵就是固守此一重要路徑,而潛艦便扮演對解放軍施以戰術性嚇阻的角色,阻止解放軍包圍台灣,進一步進入太平洋威脅全球海運安全。

台灣的生命線依賴海權,從能源到物資9成以上來自貿易,黃曙光指出,一旦解放軍突破第一島鏈,對台灣將形成「四面包圍」;若台灣遭到圍困,支撐愈久對中共愈不利,因此由台灣與美、日等國建立起第一島鏈防衛作戰,加上美國在第二島鏈的支持,將可維持海上交通,並消耗解放軍戰力及中共資源。

中建立航母戰鬥群包夾台灣 我發展不對稱戰力以小搏大

然而黃曙光也特別提醒,在國防實力的準備上,不能以期待美國為台灣打仗做基礎,而必須依靠自己的實力控制海洋,確保在戰爭發生時,台灣維持海上通道的進出。

對照兩岸海軍戰力發展的時間表,黃曙光推估,在理性決策下,解放軍若有意犯台,至少要有3個航母戰鬥群成軍,依目前情資顯示,時間點應在2027年,此外還必須加上美國軍力衰退的前提。

日本戰略研究論壇(JFSS)上月舉行日美台三方兵棋推演,模擬2027台海危機。(資料照片/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提供)

而據我國規劃,未來若立院通過續艦預算,後續將著手建造7艘潛艦,加上現行2艘更新武器系統的劍龍級潛艦,艦隊可達10艘;部署台灣東部的水下伏擊區,將是突破解放軍海軍補給與支援的重要戰略武器。

除建造潛艦,加上現行2艘劍龍級潛艦(見圖),規劃艦隊可達10艘。(資料照片/朱明攝)

國造防禦潛艦意在破解封鎖 仍賴發展基本戰力左右戰局

黃曙光也特別強調,海軍實力比的不僅是船艦數量,我國發展不對稱作戰,採取「避其鋒,擊其弱」的迂迴戰術,包括發展無人機、潛艦、遠程飛彈、飛彈快艇,都是在構建防禦能力。

國內輿論存在「投降止戰」的聲音,潛艦及相關防禦性武力的發展可能引發挑釁質疑。黃曙光表示,台灣自主發展的潛艦是防禦潛艦(Indigenous Defense Submarine,IDS),在於強化反擊能力,但不會主動發動攻擊。

黃曙光表示,台灣自主發展的潛艦是防禦潛艦,在於強化反擊能力,但不會主動發動攻擊。(海軍提供)

然而黃曙光指出,僅依賴不對稱戰力不足以贏得戰爭,例如用在烏俄戰爭中的無人機,只能消耗對方戰力,沒有辦法決定整個戰局,仍然必須結合坦克、飛機、火砲等基本戰力;因此美國仍然持續提供台灣必要的傳統基本戰力,以確保台灣能充分發揮不對稱作戰效能,在面臨攻擊時創造對自身有利的態勢。

轉載自《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