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貝多芬交響曲

曠世奇才貝多芬

居住在德國,每天午夜12點整,收音機裡會播出德國國歌,接著是歐洲之歌(Europahymne),後者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樂第四樂章的主旋律「歡樂頌」(Ode an die Freude),被歐盟和歐洲委員會共同定為「國歌」。德國波恩市以長年開放貝多芬誕生的小屋而著名於世,今年更有慶祝貝多芬誕辰250週年的特展和各種活動。別說在西方,即便在台灣、中國,他的名字也是家喻戶曉的。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這位音樂曠世奇才,無疑是上蒼對人類最寶貴的賜予。然而他的一生卻備嘗艱辛、痛苦甚至絕望,雖然期間也曾經有過掌聲、榮耀和讚嘆,但是經常在貧困線上掙扎的他,未及30歲,就已經開始有耳疾的先兆,這對他的身心造成極大的壓力。到48歲時,他就完全失聰,這對一個音樂家來說,是致命的打擊。然而他竟然在耳聾的狀態下,於晚期依然創作了許多弦樂四重奏和鋼琴奏鳴曲,連第九交響樂也是在他去世前三年創作出來的。他晚期的作品,雖然有時出現不協調的和音,在意境上卻似乎已經昇華到一種精神和心靈的最高境界。

德國波恩市以長年開放貝多芬誕生的小屋而著名於世,今年更有慶祝貝多芬誕辰250週年的特展和各種活動。

貝多芬生在歐洲政治動盪、文化卻極為豐富的時代,他有機會到維也納,接觸到莫札特、海頓等音樂大師,也進出宮廷、歌劇院、貴族府第,在歐洲各地舉行音樂會發表自己的作品。早期他傳承了古典樂派,除了上面兩位大師,他也深受巴赫的影響。十八、十九世紀之交,貝多芬30歲,此後的十幾年是他成熟而多產的時期,此時他逐漸擺脫音樂原來囿於宮闈和上流社會的狹隘圈子,將音樂帶入更開闊的領域,他立志要為「永恆」和「人類」獻出自己的才華,由此而拓開了浪漫樂派的先河。他的情感,無論是憂鬱壓抑、晦澀迷離,或是陽光落灑、奔放狂喜,全都注入了他的樂章裡,不再受到以往古典章法的拘束和自我約制。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這位音樂曠世奇才,無疑是上蒼對人類最寶貴的賜予。

終其56歲的一生,貝多芬創作了138首編號的和228首未編號的作品,包括鋼琴、小提琴奏鳴曲、弦樂四重奏、清唱曲、小品、彌撒曲及9首宏大的交響樂,其中第三號《英雄》(Eroica)跟法國大革命有關,他先對拿破崙充滿崇敬之情,然而隨著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成立和拿破崙加冕稱帝之後,貝多芬認為他背叛了革命的理想,因而撤回他原來要將《英雄》獻給拿破崙的初衷。 最為膾炙人口的是他的第五交響樂《命運》(Schicksalssinfonie)和第六《田園》(Pastorale)。尤其是《命運》交響曲開頭,其如虹之氣勢,帶給聽者巨大的心靈震撼,一般被詮釋為「命運的敲門聲」,也可以理解為貝多芬不向命運低頭,用他的天賦和意志來抗拒命運加諸他的殘忍。這個作品無論是樂理技巧或強烈的情感表述,都對他同代及後來的作曲家如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馬勒等有很大的影響。至於《田園》這首交響樂雖然跟《命運》同創於1808年,但在內容和技巧上完全不同。這天籟之音是自然主義的表述,也將貝多芬作為一個身心溶於大自然的藝術家,其純真、細緻、天人合一的情懷化為音符,流入樂章和人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