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傾銷減少依賴 歐美對中國內外有別

中國用國產品替代外國商品,尤其是製造業,所以進口一直低迷不振。网络图片

大多數新興經濟體在很大程度上也維持開放進口中國產品。但對於有志成為工業化強國和地緣政治要角的國家,例如印度和土耳其等,這種態度可能開始改變。

雖然一些國家抱怨中國的貿易行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公平競爭的規定,但要證明這一點非常困難,因為中國的產業政策並不限於直接補貼。實際上,補貼只是冰山的一角。在供給方面,補貼規模雖小,但往往有國家指導挹注資金,例如針對「中國製造2025計畫」成立專門基金,對有助於提升中國產業能力的相關企業和產業挹注資金。還有其他形式的補帖——例如減稅以及優惠的金融條件,也會讓情況更複雜,更難確定補貼對中國競爭力的影響有多大。

中國產業政策的規模和不透明性導致其他政府——包括像歐盟這樣傳統上擁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的政府,不假思索祭出保護主義因應。那些支持這類措施的國家不僅點出供應方的問題,也指出需求方的問題。由於防禦性貿易壁壘、貨品原產地條款以及以國家安全為名控制市場準入的政策,中國從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從歐盟)進口的製品正在萎縮。

中國製造的問題

透過「中國製造 2025」、最近喊出的「新質生產力」等計畫,中國領導層努力提升中國產業的能力,努力登上全球價值鏈高端,並實現更大程度的經濟自給自足。儘管觀察中國經常賬的盈餘,可能會認為這戰略非常成功,但其實總體成效並不如預期。

在地緣政治日益緊張的大環境下,過於依賴出口是高風險的戰略。大國的衝突與競爭日益凌駕在狹隘的經濟考量之上,在這時,過度依賴出口無疑是讓其他國家對中國的經濟握有更大的影響力。此外,雖然中國一直是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貿易體系以及更廣泛的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但世界秩序似乎正在改變。以規則為基礎的貿易不再神聖不可侵犯,若過度依賴其他國家的經濟和商業,這種依賴很容易被武器化。當然,諷刺的是,中國多年來一直在製造戰略依存關係,但顯然沒有料到西方倒頭來也會這樣做。

隨著中國與西方的競爭加劇,中國一直在尋求增加對全球南方的出口,因為這些經濟體被中國視為能更安全地積累巨額貿易順差。然而,這些國家的情緒也在改變。例如,巴西和印度顯然對中國製品大量涌入感到擔憂,正在考慮制定新的貿易保護措施。

既然產業政策重新受到青睞,整個全球南方國家都渴望借鑑中國的做法。為什麼他們不能保護自己的新興產業,並嘗試效仿中國過去四十年成功推動的成長模式呢?——亦即靠製造業帶動經濟快速成長。儘管中國希望自己能成為全球南方的領袖,或者至少是新擴編的金磚五國(現在指十個新興國家,分別是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外加埃及、衣索比亞、伊朗、沙烏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領袖,但它必須謹慎行事。因為貿易和其他問題而加劇的政治緊張局勢幾乎是難以避免的。。

選擇錯誤的道路

如果中國領導人認為提振製造業出口可以緩解國內經濟的結構性減速,將會遭到殘酷的現實打擊而大失所望。這個戰略依賴的是已不復存在的世界,亦即完全支持自由貿易的世界已經消失。川普擔任總統期間,美國已經脫離自由貿易的軌道,現在全球南方的許多國家也準備這麼做。

中國政府繼續治標不治本地因應經濟弊病。中國本應竭盡全力刺激國內消費,卻選擇依賴國外需求。對於長期以來靠著實現GDP目標取得政權合法性的非民主政權而言,這種做法尤其有問題。外國政府只要設置貿易壁壘減少中國商品進口,便可削弱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合法性,而這種可能性說不定會鼓勵他們特別想這麼做。

問題是,中國是否還能在經濟停滯之前改變方向?中國是小型福利國家,這是長期以來導致民眾預防性儲蓄的原因,隨著公共債務已達GDP的100%,政府不再擁有和之前一樣的財政餘裕。中國的決策當局需要設計更多創新方法支持消費,並減少經濟對出口市場的依賴。就目前而言,中國當局至少已準備好透過財政和貨幣政策,包括進一步發行地方政府債支持內需。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西方把對中貿易武器化,由於中國已經建立了許多戰略依賴關係,是可以藉由它們進行反擊與報復。但西方也有很多工具——尤其是巨大的市場和購買力。前進的道路是狹窄的,解決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需要各種不同的政策和措施,但進一步提振出口並不是解決辦法之一。

轉載自《上報》© Project Syndicate (翻譯:張瑩,責任編輯:楊淑華)

原標題為《China’s Economy Cannot Export Its Problems A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