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美國大選時的「政治押寶」

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引出網絡討論「政治押寶」一說。川普與拜登誰將入主白宮?示意圖/維基百科、PBS,民報合成

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引出網絡討論「政治押寶」一說,或者是「挺誰」、「支持誰」的說法,甚至有批評台灣政府的「押寶」說。筆者覺得完全正常,一點不怪,細細推敲與琢磨,那些大國還不是照樣「押寶」。其實,每一屆美國大選都一樣,誰沒有些想法?誰沒有些觀點?誰沒有些動機?

美國的地位決定各國「押寶」

美國是世界的霸主和領袖,主宰著國際政治風雲,似乎也影響著各國的外交、發展與國運。美國總統大選,自然是全球政治的頭等大事,你認可也好,你不服也罷,若想走進國際,若想步入未來,面對寰球的暗流洶湧,波詭雲譎,如何長袖善舞?如何運籌帷幄?都有一個「正確處理與美國關係的大問題」。無奈,這不是「押寶」者的錯,這是美國的地位決定的。

倘若加拿大、印度、冰島等國領導人換屆,有多少國家會操心與擔憂?又有多少人了解他們的新首腦誰是誰?

明年德國總理換屆,梅克爾總理已坦言,不會再續任,德國總理的繼任者是誰?自然歐盟、歐洲國家會比較關心與憂慮,與德國合作緊密的國家也會操心與關注,道理很簡單,德國是歐洲、歐盟的「老大」與「盟主」,正確處理好與德國的關係,便可說是拿到了與歐盟歐洲友好合作與發展的通行證。

明年德國總理換屆,梅克爾總理已坦言,不會再續任。圖/擷自DW新聞影片

德國公開「押寶」拜登

11月1日,德國外長馬斯在接受《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採訪時表示,期望在美國大選後重啟德美關係,並表示德國將在大選後不久向美國提出新建議。馬斯外長雖然拒絕回答在選舉中支持哪位候選人的問題,但他還是評論道,拜登堅持多邊合作是美國強項的立場,「個別國家不能單獨應對重大世界問題」。同時,馬斯抱怨川普對於歐洲關係的態度。他指出:「我們被迫聽到川普一口氣稱美國最大的對手是中國、俄羅斯和歐盟。應該結束這種說法」。

11月3日,德國電視一台「每日新聞」報導,美國大選結果對德國意味著什麼?在聯邦政府,許多人都希望拜登獲勝。聯邦議院的絕大多數外國政客都希望喬·拜登能贏得選舉。聯邦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執政黨基民盟(CDU)主席候選人諾伯特·羅特根(Norbert Röttgen)相信,拜登將取得成功。盡管還不能說這將是「一次險勝還是壓倒性的勝利」。

德國外長馬斯接受《每日鏡報》採訪時表示,期望在美國大選後重啟德美關係。圖/擷自維基百科。

自由民主黨(FDP)的外交政策專家亞歷山大·格拉夫·蘭姆斯多夫(Alexander Graf Lambsdorff)更加謹慎:「我想是喬·拜登勝選。但我很謹慎。四年前,我和其他許多人一樣,猜希拉蕊·柯林頓勝利。」德國政治家認為拜登是一個「討人喜歡的人」,說他懂得聯盟的價值,「他認為聯盟是符合美國的利益。因為朋友使美國變得更強大。這是川普從未理解的。」

11月4日,美國大選經過一天的點票,選情明顯有利於川普總統,德國電視新聞中,聯邦議會一片悲情,螢幕上的馬斯外長愁容滿面,是不是押錯寶的苦惱?德國的政治家們都接受不了這一選情……。

中國是否也在「押寶」?

有人說:北京支持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國內坊間也有傳言:希望川普連任,川普執政4年,不斷退群,造成了民主國家、整個世界,群龍無首,這些年來,一些數據也很能說明問題,美中GDP差距不斷在縮小,川普連任,再給中國四年的機會。

筆者認為:中共政府不可能明確表示支持誰?傾向誰?對中國來說,川普與拜登都不會結束與緩解美中衝突,我們知道,「亞太再平衡戰略」與「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從軍事、經濟與貿易方面等,全面圍剿中國,始於民主黨的歐巴馬總統,今天是川普續任,還是拜登接任,美中衝突與對峙,是否可能得到修復與緩解,想也不用想。估計中共最多是在斟酌「取其輕」,至於誰是「輕」者,中共一定是動心動念不會動口。

有兩個情況值得參考:

1、有媒體報導,中美貿易第一階段協議的農產品採購,中國在10月初大筆落單買進,據報導是超額完成。有疑問道:「為什麽不是留到美國大選後落單(不影響計劃完成)?偏偏要安排那個時間檔落實?居心何為?」

2、中共五中全會的「十四五規劃」的一些提法,與中國一貫倡導的「全球化」精神,及「維護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確保全球供應鏈開放、穩定、安全。」有相當的落差。比如說「科技自主」、「擴大內循環」等措施。美國提出與中國「脫鉤」,排斥5G技術,斷供科技產品等,「切斷一切關係」。中共顯然是在綢繆未雨、獨善其身。德國、歐盟期待著美德、美歐重啟外交與合作。拜登團隊的高級顧問已表示:拜登勝選後會積極與盟國商議,共同對付中國的策略,並強調會避免重複川普執政的錯誤,讓美國陷入獨自對抗中國的局面。

中國是否在展開新一波的「持久戰」?抵禦美德歐盟國等組團圍剿與制約中國?川普與拜登,誰更可能是中共擔憂的美國總統?我們拭目以待。

臺灣《民報》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