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故事】:第四章 經營創新(23)王緝志

王緝志

王緝志,四通的總工程師。其實,他確切的頭銜應該是首席科學家(ChiefScientist)。比我年長五歲,北大畢業。其父王力,北大教授,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

許多對公司發展有重大貢獻的功臣,加盟四通的過程都充滿了喜劇性。例如王安時,是在他臨去華遠的前兩天,半道上截來的;例如王緝志,是老王和老沈偶然在馬路上巧遇的。

王安時和王緝志是多年的老朋友,他們相識在科學院的五七幹校。那時候,他們在一起排練交響樂《沙家浜》。王緝志是樂隊指揮,王安時演指導員郭建光。王緝志不僅有出色的技術創新能力,而且有極高的音樂天賦。他是一位有專業水準的手風琴演奏家,據說,光憑聽電台的錄音,就能把交響樂《沙家浜》的總譜寫出來……。

萬潤南文集:商海雲帆——四通故事,天語出版社 二〇一三年六月第一版。

1984年7月中旬的某一天,王緝志帶著夫人小姜逛街,在王府井新華書店的門口,巧遇多年不見的王安時。互相聊了幾句各自的近況。王緝志當時在冶金部自動化所,也想出來做一番事業,但屢屢碰壁。王安時和老沈就拉他到四通來入夥。

據說,王安時是這樣向他介紹四通的總經理:年輕、能幹、不胡來。呵呵,這很像老王的口氣。

老王隨即帶王緝志來和我見面,地點是在四季青自選市場的隔壁,剛用鐵皮櫃隔出來的門市部。老王這樣向我介紹王緝志:聰明!

出身書香門第的王緝志,一臉的斯文,鏡片後面的眼神透著聰慧,微笑的嘴角掛著善良。一見面,就知道是那種好性格、好相處的好人。

據介紹,王緝志一直在從事漢字終端的研究,正是我們最需要的技術人才。我說:「信任是可以傳遞的。我信任老王,老王信任你,所以我信任你,歡迎你來公司和大家一起創業。」

於是,王緝志回所裡申請調動。在一篇博文裡,他真實的記述了當時的心路歷程:

「一個月過去了,兩個月過去了……,看來,按正常的人事調動手續是辦不通的了,這時很多好心人勸我不要輕易離開原單位,否則人事關係就沒有了,於是工齡就不能連續計算了,公費醫療就永遠沒有了……,這確實是需要我認真思考的問題,這實際上是個敢不敢丟掉鐵飯碗的問題。我也仔細想了一下,我思考的邏輯是:我相信我的能力屬於中上水平,吃飯總應該是沒問題的。萬一四通垮了怎麼辦?我想,首先可以仍然搞我的電腦和過程控制,萬一沒有這樣的機會,我還可以有兩個出路:一個是教鋼琴或者手風琴,即做家庭音樂教師,因為我的業餘愛好是彈鋼琴和拉手風琴,在文革中先後教過十幾個孩子;再不行的話,由於我曾經自己裝過收音機和電視機,我還可以利用我的無線電知識開個修理部,替人修理收音機電視機什麼的。我想:車到山前必有路,我相信我不會養不活我這個家。當然,我夫人也堅決支持我的選擇。」

「於是,我決定辭職,我在1984年11月給所裡寫了一份辭職報告,我在報告裡用詞溫和但態度堅定地表示:不管批准還是不批准,我辭職了。就這樣,我毅然離開了冶金部自動化所。過了不知多久,我聽所裡的人告訴我,所裡開過全所大會,宣布將七個人除名,其中就有我一個,其他被除名的人,還包括有出去開餐館的人。」

我還記得一個細節:因為是「除名」,所裡最終還扣著他的檔案不放。這時候,王緝志說了一句擲地有聲的話:「沒有檔案,難道我就不存在了嗎?」

當時他八十五歲的老父親王力教授,對王緝志的「革命行動」非常理解和支持。王老寫了一首七律,來鼓勵自己的兒子:

不負當年屬望殷,精研周髀做疇人。

霜蹄未憚征途遠,電腦欣看技術新。

豈但謀生足衣食,還應服務為人民。

願兒更奮垂天翼,勝似斑衣娛老親。

緝志兒存念王力時年八十有五

王緝志有個妹妹,叫王緝惠,是我的清華校友,還是我在清華文藝社團的團友。她也是拉手風琴的好手,後來也加盟了四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