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雄安新區(三)

保爾森撰寫的《與中國打交道——美國前財長保爾森的二十年內幕觀察》

關於雄安新區中國官方媒體先是宣稱,雄安新區的選址出自某位神秘人之手;然後透露,這個神秘人就是徐匡迪;最後徐匡迪親自出面,解釋雄安新區選址的理由。

但是,習近平並不喜歡這個劇本。早在中共公布雄安新區的決策之前,習近平就對美國前財長保爾森說,雄安新區是習近平個人的設想。對此保爾森在《Dealing with China: An Insider Unmasks the New Economic Superpower》(中文譯名:《與中國打交道——美國前財長保爾森的二十年內幕觀察》,英文版2015年出版,中譯本2017年出版)一書中有過描述。

雄安新區與慈禧太後陵墓所在的清東陵構成一條新時代的發展軸,與北京、天津的歷史發展軸構成了空間架構。其實,習近平與慈禧太後的同與不同,是中國社交媒體經常討論的問題。

習近平與慈禧太后的同與不同,是中國社交媒體經常討論的問題。

2017年11月8日晚習近平與夫人彭麗媛陪同美國總統川普與夫人梅蘭妮亞在故宮內著名的京劇戲臺「暢音閣」欣賞傳統京劇劇目《美猴王》、《貴妃醉酒》等。當年暢音閣是慈禧太后、皇帝等人觀戲之處。看來,習近平和慈禧太后確實還是有共同愛好。

習近平和慈禧太後有共同愛好。

前面談到,慈禧太后和習近平一樣,與姓許的過不去。同樣,慈禧太后和習近平還與姓孫的過不去。1894年,孫大炮在美國檀香山組織興中會,明確提出推翻滿清政府的口號。之後孫大炮不斷在中國國內組織武裝暴動,槍聲四起,前仆後繼。1896年,孫大炮在倫敦被清朝公使誘捕,但不知何故又放虎歸山,之後就再也沒有捉拿孫大炮的機會。不知道習近平和河北農民企業家孫大午有什麽過節,也許是孫大午辦農場的理念與習近平思想相抵觸,特別是孫大午創辦的《大午醫院》提出「病人進門,醫院全責」的制度,受到中國百姓的真心歡迎,揭露了習近平全面小康的假面具。

習近平和慈禧太后也和姓孫的過不去。

其實,在慈禧太后的年代,河北保定地區就是清朝政府的重點發展地區。清朝在保定設直隸總督署,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都曾任直隸總督。從1669年至1968年,近300年是河北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保定也是京津冀地區中心城市之一。雄安新區的三個縣原來都隸屬於保定地區。

1897年11月1日山東曹州府巨野縣張家莊天主教的兩名德國傳教士被殺,史稱“曹州教案”。11月6日德國出兵山東占領膠州灣。義和團運動在山東巡撫毓賢的支持和縱容下興起壯大,波及河北、河南、安徽等地。義和團運動的興起與1898年黃河水災、1899年和1900年山東、河北大旱有密切關係。義和團將旱澇災荒的責任推給洋人和教堂,認為「天無雨、地焦干、全是教堂止住天」,「掃平洋人,自然得雨」。1899年12月26日袁世凱任山東巡撫,采取與毓賢不同的政策,打壓義和團運動。義和團從山東撤出轉入河北。義和團在河北有兩大根據地,一是滄州,一是白洋淀地區。當時清政府已經修建了北京到保定的鐵路(稱盧保鐵路,盧溝橋至保定的鐵路),聘請了不少洋人在鐵路上服務。義和團到河北,特別是在白洋澱地區,地方官員有意縱容。1900年3月中旬,一位從霸州(前面提到的雄安新區東的霸縣)趕往北京的美國傳教士見證說:「行程有數百華里,不過見有兩處張貼北洋大臣之(禁止拳會)諭示……地方官雖已接奉此告示數日,猶不願張貼」。可見當時從雄安新區一帶四面都是義和團成員。這個在張嘉譯主演的《百年榮寶齋》中已經有所體現。根據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侯宜傑《1900年5月義和團殺害洋人之真相》一文:1900年5月31日義和團與武裝歐洲洋人的沖突並非洋人先開槍。5月29日,在盧保鐵路服務的36名洋人(包括眷屬)為了避免遭到高喊「滅洋」口號的義和團殺害,請求清政府地方當局派兵保護,雇船由保定去天津逃難。31日,行經雄縣小龍王廟,突遇義和團截殺。後來直隸總督裕祿查明,到達天津的共29人,內有7人受傷,後又救出3人,其餘4人尚無下落。據其它史料記載,沒有下落的4人均遭殺害:「洋人亡四名」,「死者四人」。雄縣是雄安新區一部分。過去幾年,在中國大量拆除教堂,特別是拆除教堂上的十字架,不知道是否和「天無雨、地焦干、全是教堂止住天」有關?

雄安新區是義和團進軍北京的橋頭堡。

習近平對雄安新區的了解,並不一定來自徐匡迪的推薦,可能來自幼小時期所受的教育。孫犁的《白洋淀紀事》中的部分段落是文革之前初中一年級語文課本中的內容。電影《小兵張嘎》是那個年代青少年最喜歡的電影之一。還有習近平在河北正定縣當過縣委書記,而正定縣離白洋淀並不遠。

孫犁的《白洋澱紀事》和電影《小兵張嘎》。

習近平曬的書單中有《三國演義》。如果習近平還熟記《三國演義》中的故事,那麽他就不會設立級別這麽高的雄安新區,因為雄安新區就不適宜建設什麽大城市。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也許不一定會記得公孫瓚這個人,因為書中出現過的人物太多,據說有1191人。但是大家一定還記得虎牢關三英戰呂布的故事,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英雄和呂布一人打的故事。故事的背景是曹操聯合天下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而董卓手下有無人可敵的猛將呂布。在前來的諸侯中有一位威震塞北的白馬將軍公孫瓚,他不是官二代、富二代,而是來自女婿幫。當時劉、關、張三人正投靠公孫瓚手下。公孫瓚親自出陣挑戰呂布,沒有幾個會合便敗下陣來。公孫瓚敗走,呂布騎赤兔馬追來,眼看就要追上,公孫瓚小命難保。這時張飛從一旁殺出。呂布棄了公孫瓚,迎戰張飛,連鬥五十餘回合,不分勝負。關羽前來夾攻呂布,三人戰了三十餘回合,還是戰不倒呂布。劉備又上來幫忙。三個人圍住呂布,轉圈廝殺。呂布這才招架不住。常山趙子龍也曾是公孫瓚的部下。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這位白馬將軍公孫瓚依照「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唯有此間可避世」的童謠,在白洋淀北邊現容城南陽鎮建易京城。

公孫瓚與易京城。

據說公孫瓚挖了十道壕溝環繞,然後堆築高大的土城,每個土城有五六丈高,中間最高的土城有十丈高,然後在土城建樓,分兵把守,公孫瓚自居中央最高的樓,置大鐵門。古代的度量衡與現代不一樣,有人認為,漢代的一丈大約是2.135米至2.375米。筆者以為當時的一丈約一個普通男人(丈夫)的高度,大約1.65米。張飛使用的是丈八蛇矛,按一丈1.65米計算,相當於現今的3米長,而不是4米多。公孫瓚的易京城並沒有使他獨霸一方,逃避人世間的爭鬥。公元199袁紹攻下易京城,殺公孫瓚。

為什麽公孫瓚建易京城要堆築五六丈高(8米至10米)的高臺?難道僅僅是為了防止敵軍的進攻嗎?當然不是。易京城地處地質上的冀中凹陷,地勢低窪,位於易水河的洪水泛濫區內。公孫瓚高築土城,不僅僅是為了防止敵軍的進攻,還為了防洪。用土堆築的易京城在後來的歷史進程中被洪水所沖沒,就是實證。

這就回到文章開始時所說,雄安新區,因水而生,因水而困,因水而衰,是一個錯誤的選址,一個錯誤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