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墓地價格與上海土地資源後備——也談上海是三峽工程的最大受害者

如今清明節,談論最多的話題不是天氣,不是「清明節雨紛紛」,而是更加悲傷的話題——死不起。網上流傳一份《全國30座主要城市的墓地價格排名》,全國各地的墓地價格高得嚇人,上海則名列第一位。上海市墓地均價每平方米超過6萬元,天逸靜園藝術高端墓地每塊58萬元起。

有人解釋說,上海墓地價格高的主要原因是供給側的問題。上海平均每年死亡的人數為12萬人,每年墓地用地需求為100畝,而上海市總體規劃中的墓地用地只夠滿足20年的需求。這麽算下來,大約每一位死者的墓地用地為0.56平方米。

但是上海有牛X的人。2016年中共前政治局常委、原上海市市委書記、市長黃菊的骨灰遷回上海青浦福壽園公墓。黃菊的墓地占地10畝(6667平方米),市值近6億元。黃菊一人占的墓地相當於1.2萬上海人的墓地用地。要是多幾位這樣的牛人看中上海墓地的風水,上海市總體規劃中的墓地用地肯定不夠20年的需求。

上海市面積6340平方公裏,2019年上海常駐人口2428.14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383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人均土地占有僅為261平方米,土地資源十分緊缺。上海是中國經濟水平最高、經濟實力最強的城市,經濟發展的後勁就依賴於後備的土地資源,各項建設對土地的需求都很大,矛盾相當尖銳。但是人有生就有死,就是土地資源再緊張,也不能不顧及墓地用的需求。

《維基百科》是這樣介紹上海的形成:上海陸地形成於地質史的近期。6000多年前,上海市域內只有西部的青浦、松江、金山三地基本成陸。這些陸域都屬於古太湖淤淺後形成的湖沼(特別是青浦、松江一帶)與湖濱平原。從那時一直到中原的西周時代中後期,期間的陸地都形成得非常緩慢,距今3000年前,嘉定、閔行、奉賢三地的西部大部或局部形成。此時,包括市中心區在內其他區域仍處在海平面之下。

得利於長江攜帶來的泥沙,上海的陸地不斷地淤高,不斷地向東、向大海推進。上海的後備土地資源來自長江的泥沙。不但是上海,包括長江三角洲都是依賴長江攜帶的大量泥沙淤積而成。在三峽工程建設之前,上海市乃至長江三角洲的陸地面積是在一個不斷發展擴大的過程中,對於未來的發展,有充分的後備土地資源保障。真可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三峽大壩建造之後,對一千公裏之外的上海影響幾何?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沒有進行過專題論證。

最早指出這個問題的是黃萬裏先生,早在1986年1月他在華東交通大學學報發表《論長江三峽大壩的修建前提》一文指出:“長江出三峽,從四川挾帶了大量的泥沙並沖刷了河底的卵石到中下遊,在地質歷史上建立了兩湖三江沖積平原,而且仍在不斷建立著蘇北和上海浦東的灘塗;同時河口向海中延伸,相應地堆積起沙土,擡高著河床和兩岸平原。右岸上海浦東400年前海岸線在今欽公塘位置,距今線約4公裏,平均近期每年漲地10米;……合計江蘇東疆每年造地至少十萬畝(筆者註:約66.7平方公裏),這個莫大的財富是長江從四川等地搬來的。在三峽大壩攔沙後,這些財富將不會如前增長,甚至會受海流沖擊,海岸線有時可能退縮。”

黃萬裏先生給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寫了三封信,陳述了三峽工程永不可建的道理。但是三峽工程決策者沒有理會。他們認為,黃萬裏先生在黃河三門峽工程上僥幸說對了一回,在三峽工程上不可能再贏一次。三峽工程從2003年投入運行之後,長江口的泥沙量持續減少,海岸線後退,陸地面積轉為不斷減小的過程。對於寸土寸金的上海來說,這個打擊是致命的。

2014年6月14日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國階在鳳凰網評論頻道與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社會學系聯合主辦的「三峽工程、水壩建設與環境研討會”上題為“三峽工程環境影響再認識”的發言。陳國階在發言中全面闡述了三峽工程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和危害,包括水汙染、洪澇災害、地質災害、自然和人文生態、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等。他說,三峽工程“將來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上海。例如,泥沙對於上海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源,過去評價每年要伸出四十米,現在沒有了。對上海有害的現在增加了。例如,長江汙染、海水倒灌、海岸沖刷將加劇,對於長江口和東海漁業生態系統也將造成不利影響。」

2016年11月29日原上海市政府參事包起帆老先生提交了題為《長江下泄沙量驟減對上海土地資源影響分析》的報告,包起帆老先生指出:「歷史上,長江口是一個淤長型河口,灘塗淤長成陸、河口不斷外推。上海本土和長江口的崇明、長興、橫沙三島就是長江泥沙淤長而成的,長江口的灘塗也依賴於長江源源不斷的下泄泥沙而生長發育,成為新的國土資源。但隨著上遊下泄沙量的持續減少,自2010年後,長江口灘塗面積開始減小。至2016年,5米以淺灘塗面積已減少了124平方公裏,尤其是2014年後,減幅加大。其中,扁擔沙、北港北沙、橫沙淺灘、九段沙、南匯邊灘等長江口主要灘塗區域面積均有所減小。橫沙淺灘的減幅最為明顯,2010-2016年5米以淺面積共減少37平方公裏,相當於平均每年減少6平方公裏(0.9萬畝)。」「根據三峽水庫實際入庫泥沙情況,未來300年內三峽不需要進行水庫清淤排沙,加上長江沿線河道整治、水土保持措施的不斷實施,在未來相當長期限內,長江口的來沙量將維持在較低水平。這種現象的長期持續會使長江口面臨侵蝕。」

根據包起帆老先生提供的數據,「自2010年後,長江口灘塗面積開始減小。至2016年,5米以淺灘塗面積已減少了124平方公裏,尤其是2014年後,減幅加大。」六年時間,減少後備土地資源124平方公裏!平均每年減少21平方公裏!包起帆老先生提供的數據,支持了黃萬裏先生生前的觀點。

上海土地資源的減少,是誰造成的?這筆經濟損失應該算在誰的頭上?上海土地資源十分緊缺,寸土寸金。上海市墓地均價每平方米超過6萬元,上海市墓地面積滿足不了20年的需求。三峽工程建成之後,後備土地資源不增反而下降。按上海每平方米後備土地的價格2000元計算,每年僅僅上海的土地資源的損失就高達420億元。這里還沒有計算江蘇省南通市的土地資源的損失。三峽工程平均每年的毛發電收入為250億元,這個收入能填補這個上海土地資源減少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