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兩訪團來台灣 一前一後有何政治考量?

台灣總統蔡英文周四(3月3日)頒授蓬佩奧“特種大綬景星勳章”,表彰其為台美關系帶來許多突破的卓著貢獻。圖sinchew.com.my

美國之音 楊安 台北報道

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周三(3月2日)抵達台灣,進行為期四天的訪問。他周四(3月3日)與台灣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蘇貞昌等資深政府官員和企業代表會面。分析人士表示,蓬佩奧此行有助於累積自己的政治能量,而台灣也可以提前與這一位2024年共和黨潛在的總統候選人建立緊密關系,雙方各取所需。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總統拜登也於前一天派遣特使團,到台灣進行30小時旋風式的訪問,對此,分析人士認為,拜登總統的特使團不僅表達對台灣的支持,也順勢抵消一點蓬佩奧訪台的政治效益,凸顯出的是美國民主和共和兩黨的競爭。

在很多分析人士看來,蓬佩奧是美國歷來最挺台灣的國務卿,任內多次促成對台軍售,建立多項雙邊對話機制,更大力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雖然敵對陣營民主黨的拜登於2020年末贏得總統大選,但蓬佩奧不僅未因“看守時期”的身份而收手,反而對台灣送上兩個大禮,包括宣布常駐聯合國代表克拉夫特訪台和解除美台交往禁令,雖然克拉夫特最後因故取消出訪。

當時蓬佩奧以國務卿身份受訪表示:“台灣非中國的一部分,過去35年美國兩黨政府所遵循的政策也承認這件事。”卸任前夕,蓬佩奧透過聲明正式宣布:“取消所有美國政府對台政策自我施加的限制。”

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台灣)斷交後,美台雙方僅能透過美國在台協會(AIT)與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進行“非官方”往來。隨著美台關系逐漸改善,美台交往準則也經過多次調整,分析人士說,盡管如此,仍存在諸多不合時宜的限制。蓬佩奧的這一步確認了美台關系不需要、也不應該因為官僚體制的自我設限而受到束縛,被視為美台關系指標性的一大突破。

蓬佩奧在談到任內解除對台交往限制與推動雙方高層互訪等措施時表示,這些都是非常簡單、正確且合適的決定。

蓬佩奧說:“這不僅是跨黨派或政治的,更是美國的承諾,同時也符合台美利益,並有助於持續深化雙邊關系。”

蓬佩奧不僅友台,對中國共產黨的批評更是不假辭色,在新疆、西藏、香港等議題上屢屢與中共正面交鋒。蓬佩奧在國務卿任內,奠定了美國將中共政權與中國人民做出區隔的對華政策,他呼籲中國人改變中共的行為,也不認同中共能合法代表14億中國人民。

分析人士指出,蓬佩奧有意代表共和黨角逐2024總統大選,他曾明確表態,若前總統特朗普不選,他隨時可以準備“戰鬥”。蓬佩奧訪問台灣,更進一步強化其抗中的鮮明形象,有助於未來政治事業,而台灣也可以跟美國下一任的潛在總統候選人拉近關系。

蓬佩奧放眼2024 台灣要拉近關系


旅台的美國籍國際政治觀察家方恩格(Ross Feingold)在接受美國之音采訪時表示,蓬佩奧擔任國務卿的時候嚴厲批判中國,卸任之後仍持續對中國議題發聲,立場強硬,也在學術圈、媒體上保有一定聲量,這趟訪問台灣有助於累積政治能量。

方恩格認為,如果蓬佩奧真的成為2024年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甚至入主白宮,屆時不管台灣那一黨執政,有這位美國好朋友在,對美台關系相當於多了層保障,尤其若還是民進黨執政的話,那更是政治利多。

位於台北的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盧業中分析,台灣有機會跟任何美國政治人物互動都是好事,不論對方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他還說,對美國政治人物而言,接觸台灣各政黨也不是壞事,他希望蓬佩奧此行也能跟台灣在野陣營人士接觸。
盧業中告訴美國之音:“美國跟台灣的關系利益方面是全面性的,不管是政治、經濟、安全。台灣各個不同的政治陣營可能也有不一樣的看法,如果說大家可以借由這個機會跟蓬佩奧多一些互動,整體來講,對未來的台美關系應該是 有好處。”

反華急先鋒 北京關注蓬佩奧言行

北京當局一向視蓬佩奧為“反華急先鋒”,對他此次出訪台灣,自然少不了要說重話。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於2月21日的例行記者會上稱:“蓬佩奧因其反華言行早已被中方制裁,台灣民進黨當局倚美謀獨必將玩火自焚。”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也於2月23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民進黨當局與反華政客沆瀣一氣,企圖借外部勢力為謀‘獨’造勢,不過是鬧劇一場。”

位於台北的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系學系榮譽教授陳一新在接受美國之音采訪時表示,這次和蓬佩奧同行的還有被他奉為國師的余茂春,特朗普政府的反華政策幾乎都出於余茂春之手,北京對兩人可說恨之入骨。

陳一新指出,蓬佩奧與余茂春訪台期間的一言一行,勢必成為北京的關注重點,稍有不慎就可能挑動兩岸之間的敏感神經。
位於華盛頓的智庫史汀生中心東亞項目共同主任孫韻(Yun Sun)則認為,蓬佩奧是“前任”國務卿,份量不比過往,這趟訪問所代表的意義並不顯著,北京應會避免做出過度反應,傷害美中關系。

孫韻透過電子郵件回覆美國之音表示:“北京不會想做出過度的反應,以誇大蓬佩奧此行的重要性,頂多就是象征性派出軍機侵擾台灣,畢竟北京方面的過度反應,只會激起拜登政府采取更多行動。”

蓬佩奧抵台前夕,拜登政府也派出軍事與安全代表團,於周二(3月1日)來到台灣,拜會了蔡英文與台灣政府的高層官員。代表團由Michael Glenn Mullen率領,成員包括前國防部副部長弗盧努瓦(Michèle A. Flournoy)、前副國安顧問奧沙利文(Meghan L. O’Sullivan)、兩位前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格林(Michael Green)及麥艾文(Evan S. Medeiros)。圖:asiatimes.com

拜登特使團訪台 抑制蓬佩奧效應

蓬佩奧抵台前夕,拜登政府也派出軍事與安全代表團,搶先一步於周二(3月1日)來到台灣,同樣拜會了蔡英文與台灣政府的高層官員。代表團由Michael Glenn Mullen)率領,成員包括前國防部副部長弗盧努瓦(Michèle A. Flournoy)、前副國安顧問奧沙利文(Meghan L. O’Sullivan)、兩位前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格林(Michael Green)及麥艾文(Evan S. Medeiros)。

穆倫周三(3月2日)在拜會蔡英文時表示,訪團抵台時,全世界正陷入史上的困難時刻,因為全球民主陣營正面臨長期、而且令人擔憂的挑戰,現今烏克蘭的情勢即為一例。他強調,代表團來台反映了美國對台灣夥伴關系的跨黨派支持,維護台海和平與穩定不僅符合美國的利益,也符合全球利益,他希望能透過本次的拜會,向蔡總統及台灣人民再次保證,也向區域的盟友和夥伴傳達“美國堅若磐石的承諾。”

分析人士認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再度引發台灣內部的“疑美論”,美國自然有必要展現對台海以及區域和平與安全承諾的“再保證”。然而從美國政黨政治的角度解析,拜登代表團來台時間過於巧合,不排除也有制衡蓬佩奧的意思。

政治顧問方恩格指出,蓬佩奧不斷上節目、寫文章批評拜登的外交政策,包括拜登的對華和對台政策,因此,台灣民間智庫出面邀請蓬佩奧訪台,拜登的團隊當然不滿。

方恩格說:“不是他(拜登)本人(不滿),就是涉及亞太地區的政治幕僚,比如說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或國安會亞太沙皇(Asia tsar)坎貝爾(Kurt Campbell)(等)國務院負責亞太事務相關官員,他們不是職業外交官,他們是政治任命,就是拜登的團隊的人他們看這件事情當然會很不滿意。”

淡江大學的陳一新則分析,拜登政府代表團訪台,自然意味對台灣的戰略再保證,但刻意挑在蓬佩奧訪台前一天到來,不難猜想也有抑制蓬佩奧聲量的政治考量。

陳一新說:“他(蓬佩奧)個人受邀,拜登是主動派遣,性質不一樣。因為拜登的兩黨代表團都是軍方或者國安的性質,而且他們比較算是兩黨的溫和派,代表性更大,蓬佩奧只代表共和黨右翼勢力。”

陳一新認為,蓬佩奧的反華論調肯定讓北京反感,而北京當然也不樂見拜登所派遣的代表團,但不至於出現暴沖言行,至少還能接受。拜登早一步派遣立場較為溫和的代表團訪台,或許也是為了蓬佩奧可能刺激到北京的言行,先打預防針。

轉載自《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