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制裁俄國玄機台灣芯片競爭力秘密

俄烏戰爭:引發國際制裁俄國,包括台積電禁售芯片予俄(圖:路透社\iStockphoto\亞洲週刊美術部電腦合成)

台積電跟隨美國的制裁步伐,宣布停止供應芯片給俄羅斯,突顯「護國神山」角色,展現台灣芯片產業鏈在國際政治的威力,讓台灣走向全新戰略地圖。但台灣也要面對俄國可能的報復,包括台灣當前進口俄國的能源,涵蓋台灣百分之二十的燃煤,以及華航要飛經西伯利亞的北方航線到歐洲,都可能受到衝擊。 同時,台灣在莫斯科設有代表處,反而在烏克蘭沒有代表處。台俄微妙外交關係走向終結?

隨俄烏戰爭升溫,國際間對俄國大規模經濟制裁。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台積電)從烏戰爆發後就停止供應俄羅斯芯片,配合美國的制裁步伐,再次突顯「護國神山」角色,展現台灣芯片產業鏈在國際政治的威力,讓台灣走向全新戰略地圖。

但台灣的芯片武器化,或面對俄國可能的報復,包括台灣當前進口俄國的能源,涵蓋台灣百分之二十的燃煤,以及華航要飛經西伯利亞的北方航線到歐洲,都可能受到衝擊。

同時,台灣在莫斯科還設有代表處,反而在烏克蘭沒有代表處。台積電制裁俄羅斯之後,台灣與俄國的微妙外交關係是否會走向終結?

烏克蘭開戰之際,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就到台灣公開演講:「這是美國承認台灣的最佳時機!」蓬佩奧的宣稱為全球動盪再添伏筆,也直接牽動海峽兩岸維持和平的神經,明明遠在東歐的戰事,讓台灣開啟近年來看規模最大的「後備軍人」召集教育訓練的動員。

台積電在南京建設的廠房:較中國大陸芯片技術先進兩到三個世代

中芯半導體乘勢崛起?

二零二二年中芯半導體(SMIC)似乎有很好的開局,先是最新一季利潤成長大增百分之一百零七創下新高,營收增加六成一,位於上海自由貿易區臨港新片區的第三座十二吋芯片廠也順利開工,未來每月十萬芯片的產能迎向日益廣大的市場需求,問題是這榮景可維持多久?

根據中芯半導體公布的毛利率也創新高達到百分之三十五,幾乎為上年同期百分之十八的兩倍,也高於前一季百分之三十三。分析師指出新冠疫情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中,北京鼓勵中國本土客戶向中芯國際等中國科技廠商採購更多產品,這是自力更生和安全供應鏈的成績。

「我們的生產能力仍然遠遠不能滿足他們需求的一成。」中芯執行長趙海軍表示,國內的廠商需要更多在中國進行生產的芯片。二零二零年美國指控中芯涉嫌與中國軍方合作,所以被美國列入黑名單,限制獲得美國技術和機器,中國的科技公司也只得開始採取「自力更生」的策略。

繼北京和深圳後,中芯第三座十二吋廠預計投入八十八億美元,以二十八納米產品為主。二十八納米是成熟製程,事實上半導體界已盛傳二零二三年恐有供應過剩的問題,這個行業賺得多,賠得更多,這也是為何全球只剩下為數不多的企業能營運不倒閉,隨著投資額加大,現在中芯正準備接受全球市場的震撼教育。

從二零一五年五月中國國務院公布「中國製造二零二五」方案,宣示傾國家力量扶植半導體產業。根據媒體記載,當時半導體業界人士,包括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內,都認為中國將成為全球半導體舉足輕重的製造中心;但五年過去了,中國大陸從台灣、韓國挖角了超過三千名的半導體相關工程師,仍然需要政府大力補助。

大陸企業難仿效台積電

既要創新,又要紀律,台積電承襲苦幹實幹的工程式文化,加上美式英特爾等企業作風,中國大陸企業很難模仿,所以大陸發展半導體二十年、數百億美元補貼之後,外界一般認為大陸製造代工部分仍落後台積電五年以上,大約兩到三個世代,邏輯半導體設計落後美國、台灣一到兩年。

兩岸半導體差距更大的是台積電的資本支出從二零一五年到二零二一年成長了一倍,二零二二年突破三百億美元,未來也將以每年研發支出維持營收百分之八點五的水準成長,除了三星與英特爾可相比,其他像中芯等一年資本支出總共不到五十億美元的芯片代工廠商,短時間內根本對台積電構不成威脅。

更艱困部分是根據二零二一年在奧地利舉行的「瓦聖納協議」,決議擴大出口管制範圍,納入「軍事級網路軟體」及「可作為武器的半導體基板製造技術」,主要目的是防止技術外流到中國及朝鮮等威權國家,這讓歐洲等國也無法賣先進設備給中國。

「瓦聖納協議」是四大國際出口管制組織之一,包括美日等四十二國加入,也由於歐美的禁運,像中國科技龍頭華為也難以取得芯片,二零二一年營收驟降近三分之一,而中芯去年也對投資人表示,由於半導體設備的交付時間的延長,這可能會延遲公司的新產能投入生產的時間表。

不過這也正是中國企業展現韌性的機會。像華為深知半導體供應鏈的重要性,為了突破封鎖,透過旗下一支哈勃科技創業投資(Hubble Technology Investment Co.)的基金大舉投資半導體產業,光是二零二一年已投資了包括蘇州晶拓等五十六家企業。

而從中芯最近公布的財報來看,即便台灣的第二大、全球第三大代工聯華電子在營收規模上仍領先中芯不少,但以二零二一年全年獲利來看,聯電約二十點一億美元,而全球第五大的中芯約十七億美元,雙方差距拉近至三億美元附近,這也說明中芯仍舊持續進步,準備迎接市場下一波挑戰。

轉載自《亞洲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