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權主義之全球化- 極權主義的中國特色 (六)-下

中國全球化方案是一個極權主義方案,一個以控制全球政治和經濟為目的的方案。圖:warbletoncouncil.org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 與眾多國際組織、國際智庫和相關機構共同組織各類研討會,進行學術交流或聯合研究。“活躍於世界舞台定期開展國際調研交流活動,出席國際極具影響力的論壇並參與對話。作為中國最早“走出去”的智庫,CCG已在巴黎和平論壇、慕尼黑安全會議、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等重要國際場合舉辦邊會。同時,CCG已成為各國使館、國際政要、國際智庫和國際組織交流和溝通的重要平台,通過接待來訪、組織圓桌研討會、舉辦名家演講活動等形式,CCG搭建了中外溝通的橋梁和常態機制,充分發揮了智庫二軌外交的作用。”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派出機構在全世界的分布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 組織出版了《中國與全球化》叢書,其中有《亞洲的21世紀》,《共識與沖突》,《商界領袖看中國發展機遇》,《駐華大使看中國與世界》等等。其主題大致是:西方主導世界時代的終結,亞洲的覆興,中國的崛起,超過美國,取代美國。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 看到了中文教育在占領全球化話語權的過程中的重要性。《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 與中國傳媒大學合作成功舉辦了“2021國際中文教育智庫論壇”。

面對俄烏戰爭,《中國全球化智庫》對中央的建議是:審時度勢,化危為機,爭取更大發展機遇,引領全球化的下一步發展。

中美之間的戰略對奕日漸針鋒相對。圖:sahabatrakyatmy.blogspot.com

《中國戰略思想庫》(網站:http://www.macrochina.com.cn/sixiangku/ )

《中國戰略思想庫》名義上是一個民間學術沙龍,但其“目的是把中國各個不同領域的思想者聯系起來,共同研究中國在走向世界大國的過程中面臨的各種覆雜關系,為中國的政府和企業選擇正確的國內外長期發展戰略提供思路與框架。”“中國在未來三十年成長為世界核心大國的過程中,特別需要這種類型的研究”
《中國戰略思想庫》的使命清晰地定位在“中國正在從世界舞台的邊緣走向中心,從世界秩序的被影響者走向新的世界秩序的建立者,著重於戰略思想的智庫要做的就是要提供方案……”

《中國戰略思想庫》旨在“中國如何才能從尾隨到引領,從適應到塑造—-重新樹立自己在世界歷史中的角色。”

《中國戰略思想庫》的研究課題諸如:“未來全球力量格局的變化趨勢”,“中國超美系列研究”,“中國能源戰略”,“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目標和路徑選擇”,“西方大國的全球收縮趨勢”,“全球大國軍事幹預力分析”,“國際戰略博弈”,“一路一帶推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疫情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國內的發展趨勢判斷”,“疫情中與疫情後經濟全球化的走勢”,“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與“人類抗疫健康共同體”的建設,等等。

《中國戰略思想庫》在其報告“俄烏戰爭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及中國的戰略選擇”中為中共高層建言:“要抓住主導構建世界新秩序的戰略機遇期。”,“成為新世紀的領導者”,“中國要學會做仲裁者和規則制定者,積極主導全球治理”。

將全球化作為中國戰略思想的一部分來研究,將中國價值(中共價值)當作“全人類共同價值”在全世界兜售,並強調:“中國的賢能民主、市場民主和科技民主對民主理念的創新與發展”。從中可以看出,全球化在中共那里決不是僅僅局限於經濟戰略,而是目標指向對“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更新。

一帶一路的實質是新殖民主義。一帶一路將極權主義中國的經濟動脈延伸到了他國的疆域,以便於對其資源和能源的掠奪,對產業和創新的占有,對數據和信息(情報)的盜竊,以及通過制造債務危機來實現對所在國貨幣和金融的控制。圖:蘋果日報

《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ANSO( 網址:http://www.anso.org.cn/ch/gywm/anso/ )

《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的成立旨在“促進共同發展和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為創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社會基礎”。該組織又同時名為《一路一帶創新發展智庫》。這是一個由多國政府和科研機構參加的國際組織。

《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的目標將專注於建立一系列國際聯盟,比如國際科學家聯盟,絲路文明聯盟,產業聯盟,大數據聯盟,城市環境聯盟,創新與轉移聯盟,等等。
《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制定了2020-2022年度的戰略規劃,這是一個全面滲透各個參與國的計劃。該書可在網上下載: ( http://www.anso.org.cn/ch/ansohy/ansoyth/201909/W020190906825608621372.pdf )

一帶一路的實質是新殖民主義。一帶一路將極權主義中國的經濟動脈延伸到了他國的疆域,以便於對其資源和能源的掠奪,對產業和創新的占有,對數據和信息(情報)的盜竊,以及通過制造債務危機來實現對所在國貨幣和金融的控制。

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共中央黨校,以及各個大學的經貿研究所,也都紛紛將全球化列入研究課題。我們不得而知官辦機構和黨辦機構究竟研究出了些什麽樣的結果,但是其陣勢表明,中共的確在認真研究全球化國策,為扮演主導全球化的角色作鋪墊。

中國全球化方案的實施

中國話語全球化戰略 為中國全球化設定話語體系,按照體制內智囊的說法:落實中國的全球化方案首先要搶占話語權,要用中國的話語體系取代現有的國際話語體系,即要促成話語體系的去殖民化,要“拒絕按照西方殖民化的制度形式來構建我們的制度”。(溫鐵軍,《開放時代》2019年第一期)。

中國話語全球化戰略首先志在聯合國以及聯合國各個下屬機構獲得話語權。中國不僅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而且在多數聯合國下屬機構占有決策地位,比如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糧食計劃署、聯合國國際法庭、聯合國國際刑警組織等等,都有中國派出的人員,以中共的意識形態作為發言和起早文件的話語體系。

中國話語全球化戰略搶占對“自由”、“民主”,“人權”的定義權和使用權。“誰擁有‘自由’的定義權和使用權,誰就獲得了設定規則和設定議程的能力”。

中國話語全球化戰略搶占新興經濟領域的國際標準的制定權。中國強調“在2016年前,中國完成主動和參與制定的國際標準數量要達到國際標準制定總數的50%,在2021年前,承擔國際標準組織技術機構和領導職務數量要顯著增多,要邁入世界標準強國行列”(國務院2015年文件《深化標準化改革》)

歐美標準化制定的理念是將其留給各利益相關方的團體和行業去制定,本質上是為了創造可操作性,為創新技術競爭提供標準基礎。但是,中國將標準制定政治化,將其看成是國家惡性競爭遊戲的一部分。這種做法毫無疑問將阻礙技術的發展。

中國經濟全球化戰略 一方面通過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將中國經濟的動脈向全世界延伸以此取代老極權主義者使用軍事手段擴大疆土的做法;另一方面一改閉關鎖國的作法,通過跨國公司擴大海外市場規模、擴大海外投資、擴大海外運營和績效,擴大海外資源的配置、利用和占有,注重創建國際品牌。中國利用制造大國的優勢,把握全世界經濟的供應鏈,讓“中國制造”覆蓋全世界。

世界經濟對“中國制造”的依賴性常使世界陷入困局,中國強行改變或抵制國際投資和貿易規則的霸淩行為正警覺著全世界。為著可持續發展,各國都在尋找出路,而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擡頭恰恰是對中國經濟可持續性的打擊。

中國貨幣全球化戰略 其內涵是促進人民幣國際化,中國的具體作法是從人民幣區域化做起,逐步打入國際貨幣體系,做大做強跨境人民幣結算和清算業務,推進人民幣離岸市場金融創新,擴大人民幣在國際外匯交易中的使用量,推動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開發數字貨幣的使用。

但是,人民幣的國際化指數表明人民幣與歐元和美元相比尚存在巨大的差距,僅僅與日元和英鎊相當。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由於對全球貨幣競爭的格局缺乏清晰的判斷而進退兩難。人民幣持續貶值,匯率不可自由浮動並不可自由兌換,令人民幣國際化前景難堪。尤其是當前中國經濟下滑的趨勢,令各國對人民幣的國際認可度持保守態度。人民幣與盧布的結盟更是一個錯誤的選擇,這是極權主義貨幣的結盟,但這是兩國的制度本質決定的,人民幣被盧布拉下水的可能不是一個小概率事件。

中國金融全球化戰略 是中國經濟全球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基於全球經濟發展帶來的歷史性機遇,中資銀行紛紛走出國門,完善國際金融網絡,做強海外機構,打造億元大行。

中國金融全球化戰略是中國經濟全球化的核心組成部分,中資銀行紛紛走出國門,交通銀行就是一例,它遍佈全球。圖:881903.com

海外設行,以交通銀行為例,自2016年以來,已經在海外分別設有倫敦分行、紐約分行、東京分行、法蘭克福分行、盧森堡分行、羅馬分行、巴黎分行、多倫多分行和首爾分行,對巴西BBM銀行實行控股並購,境外機構覆蓋16個國家和地區,包括紐約、倫敦和新加坡的金融中心。而在捷克、印度和南非等國的機構也將陸續開業。這僅僅是交通銀行一家的情況,其排名遠在工商銀行、中央銀行、建設銀行和農業銀行之後。

海外並購,以工商銀行為例,2007年收購南非標準銀行20%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2009年收購加拿大東亞銀行70%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2010年收購中法合資的金盛人壽保險60%股權,成為控股股東;2011年繼續購入南非標準銀行55%股權,成為控股股東,購入阿根廷標準銀行80%股權,成為最大股東。2012年收購美國東亞銀行80%股權;2014年收購土耳其Tekstil 銀行75.5%股權。工商銀行目前在全球五百強中排名第九,在全球銀行1000強中排名第一,2018年其一級資本達3240億美金以上。

金融全球化戰略受到金融自由化,金融國際化和金融一體化的制約,要求金融市場國際化,金融交易國際化,金融機構國際化,金融監管國際化,既依賴於市場規模的擴大和資金積累,又要求經濟發展具有質的變化和飛躍;由於中國金融制度及其運行機制不夠規範化,金融制度滯後,中國的經濟形勢尚滿足不了這些要求。

就國內而言,金融市場的“內循環”疲軟,表明中國依然是一個“金融弱國”;但就海外而言,大力開發海外金融市場,使得中國已經擠入“金融強國”的行列。這是一個奇怪的外向型經濟現象,中國的金融戰略更具有帝國特征,即無序地擴張,而國內經濟發展動力的缺失將使得海外金融市場的拓展缺乏可持續性。

中國數字全球化戰略 的目的是打造數字時代的戰略主權。數字全球化是當下世界主流發展的趨勢,中國以勢在必奪的姿態挑戰以美國為首所建立起來的國際數字生態體系,加強對國際數字聯盟的博弈力度,搶奪國際數字規範的制定權,籠絡歐洲數字聯盟,搶占亞太和印太數字經濟市場,最終引領全球數字治理格局。

中國數字技術的發展十分迅速,並產生了一批諸如阿里巴巴、騰訊、華為、中國聯動等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相當發達和繁榮的公司,尤其是華為,代表著中國數字技術的前驅,是搶占世界市場的排頭兵。但是數字技術和數據涉及國家安全和發展,具有相同安全考量或相同經濟利益考量的國家會組成區域性聯盟,比如《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CP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四邊網絡安全》、歐盟、五眼聯盟、乃至7G,或20G國家,等等。聯盟之外的國家想加入這些聯盟並非易事。比如中國想打造中國——東盟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就十分困難,東盟十分警惕,因為與中國的合作,最終可能會失去自主權。企圖將東南亞納入中國勢力範圍的企圖失敗。中國想打入區域性聯盟都如此困難,想作全球性數字聯盟的盟主,就更是癡人做夢。靠一路一帶維系的數字霸權由於地緣政治的離心作用就更難實現。

中國服務全球化戰略 是中國全球化戰略的弱點。“服務”通常指沒有實物產品產出的經濟活動。服務全球化是指服務要素的配置跨越國界並在國際服務網絡中承擔服務供給的角色。中國向全世界提供的服務體量長期居世界低位,在中國制造全球化的帶動下,近年有所發展。在中國成長為制造業大國的同時服務業也隨著商品的輸出而日益做大輸出。這是在經濟發展初期制造業帶動服務業的模式;而當服務業發展起來後,又會反過來帶動制造業發展,推動經濟增長。

中國力爭成為全球化的主導力量,當服務業創造的產值與制造業創造的產值幾乎平分秋色的時候,當服務業在全球經濟中的占比甚至高於制造業的時候,中國服務全球化在中國經濟全球化中的比重就不能被忽略,今後中國服務全球化的勢頭將會越來越猛。

中國創新全球化戰略 推動了中國成為一個自定義的“知識產權大國”。盡管其知識產權大都是抄襲、剽竊和改頭換面他國科研成果的結果,盡管其國產專利大部分都面臨無法轉變為生產力的尷尬,但拿來主義的確對促進技術提升起到了推動作用。較為惡劣的是中國提出以“技術轉讓”作為外資獲取進口投資的審批條件,這基本上就是明搶,是攔路搶劫。中國離一個創新大國的地位還遠著呢,當其將創新作為一種政治運動來推動時,創新就窒息了。

綜上所述,中國全球化方案,是一個全方位的方案,它是極權主義中國向世界提供的方案,因而是一個極權主義的全球化方案,它必將世界帶入中國陷阱。西方正在或已經看到了這一點。

極權主義全球化追求的是國際權力。極權主義全球化強調國家意志,以自己的國家為本位,以篡奪國際權力越大越多為指數。圖:BBC.com

極權主義全球化

中國全球化方案是一個極權主義方案,一個以控制全球政治和經濟為目的的方案。

全球化以打破國家邊界,以建立一個互惠互助的商貿平台為特點。全球化的程度是以全球化指數來判斷的。全球化指數從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來測量,測量內容包括有:科技與文化,和平與繁榮,秩序與安全,環境與氣候,健康與福利,等等。

但是,極權主義全球化是背道而行的。極權主義全球化追求的是國際權力。極權主義全球化強調國家意志,以自己的國家為本位,以篡奪國際權力越大越多為指數。極權主義全球化的程度是以其在國際組織和機構中所擔任的領導職務的大小多少來判斷的,也就是說以其權力的大小和左右國際事務的話語權的份量來提高其占有全球化份額的期望值。

在中國全球化方案的推行過程中,中國從一個後極權主義時代又返回到了極權主義時代。確切地說,中國在進入以習近平的名字命名的極權主義時代的同時,加速了中國極權主義全球化的推進。

西方曾期待中國的國家轉型,那是幼稚的。在國際事務中必須有這樣的魄力,如果要造福全人類,那麽就必須堅持在一切國際事務中去中國全球化,去極權主義全球化。

(全文完)

轉載自《民主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