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故事】:第十一章 承包壯大(73)索泰克

四通人(其中大部分是智達廠的員工)。

接管或承包一家企業,最重要也是最難的,是人的安置。廠房、地盤、設備、庫存,是死的,怎麽處理都不會開口提意見。而人是活的,智達廠有100多位在職員工,200多位退休職工,他們眼巴巴地看著你。尤其是最近這兩年,廠裏走馬燈似的換領導,越換越不景氣。現在,黨媽媽乾脆把他們「送養」了,新環境會怎麽樣?大家心裏十分忐忑。但是,他們很快就找到了家的感覺。

1987年5月4日,我們在北大電教館召開了公司大會,這是例行的每月一次的對話會。智達廠的員工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

萬潤南文集:商海雲帆——四通故事,天語出版社 二〇一三年六月第一版。

一開場,我就說:公司成立快三周年了。剛開始,我們只有幾個人,發展到今天,已經有300多人了。最近,又增加了智達廠的新成員100多人。人多了,上下溝通就變得更重要了。

首先,我向大家通報了四件「大事」:一是智達廠的移交;二是四通在南方珠三角的布局;三是公司在上海、無錫長三角的發展;四是「民辦科技實業家協會」的成立,介紹了各方面對四通的關註和希望。

到提問階段,首先就是這個問題:從「智達」來的新員工如何安排?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已經有了一個腹案:還記得我們要和三井建一個合資廠嗎?這個廠,就是索泰克(SOTEC)。來自智達廠的100多名新人,其中的大多數,都將被招聘到那裏當工人。

SOTEC——「如此技術」,是合資企業的英文名字。我采用了Stone Office Terminal Equipment Co. 的五個字頭。所以合資企業的正式名稱是「北京四通辦公設備有限公司」。

索泰克的成立,創造了三個第一:

一是中關村一條街上第一家。1987年5月的《中關村科技園區大事記》中說:是月,四通集團與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合資經營的「北京四通辦公設備有限公司」獲準成立。這是電子一條街上第一家中外合資科技企業。

二是籌辦速度第一。1987年3月23日,關於成立索泰克的項目建議書正式上報北京市經貿委,歷經可行性分析評議、合同和章程的審批、下達批文和批準證書完成,到5月27日領到國家工商局頒發的營業執照,兩個月零三天,不僅在北京市的合資企業興辦史上沒有先例,在三井物產與其他國家的合資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當時為這件事跑腿的,是李玉。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指著她匆匆來去的背影,議論道:小丫頭辦事這麽來勁,獎金一定高!唉,他們還是只知道金錢的誘惑力。

三是中方技術占股獨一家。在北京市的合資企業中,由中方持有技術股份,且技術股份佔註冊總資本的30%,更是首開紀錄。

進索泰克當工人的原智達廠的員工,大部份是中科院或附近清華、北大職工的家屬或子弟,素質相當好。他們經歷了智達廠的風雨飄搖,明白鐵飯碗並不鐵;到了四通,又體會到泥飯碗也可以很金貴。大家都非常珍惜在四通的工作機會,表現得十分敬業。據說,隨著自己經濟地位(工資收入)的提高,在各自家庭的主導權和發言權也大為提高。他們對成為四通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溢於言表。

談鋒曾經主導拍攝過一張大幅的四通形象廣告。一大群四通員工,從新北圖寬廣的大臺階上走下來,一個個意氣風發,陽光燦爛,個性鮮明。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原來智達廠的員工。這個廣告,除了登在平面媒體上,還上了北京市的每一輛公交車。就這樣,四通人的形象,傳遍了千家萬戶、大街小巷。

索泰克建在四季青鄉的北塢村。四季青早年在那裏蓋了一個大院,有房有樓,一直閑置著。 1987年初,李文元做主,開價250萬元,讓四通買了下來。與三井合資時,我們作價500萬元,提供給索泰克做廠址。日本人把它和東京的地價比,大呼便宜。與此同時,智達廠原來在中關村的廠址,我們巧作安排,點土成金,給四通帶來了另一個嶄新的發展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