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智者之約 我們曾經有個約定:每年「7•13」劉曉波逝世這天,我們都會舉行祭奠儀式。此行巴黎,我們在巴黎路德宗教堂進行了塵世與天堂間的對話,通過音樂、悼文、追憶、詩歌、歌聲、祈禱… ...
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地緣政治議題莫過於中美關系的走向。是在激烈競爭中漸趨穩定,還是滑向不可控的沖突?在這一命題上,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無疑是最具 ...
在眾多「對華鷹派」著作中,白邦瑞的《百年馬拉松》(The Hundred-Year Marathon,2015)無疑是最值得關注、也最具戰略深度的一部。它不是情緒宣泄,也不是意識形 ...
田牧(記錄與編輯) 到了巴黎,就一定會去老萬家,廖天琪和筆者都是民陣老人,若提及老領導,萬潤南當之無愧。 我們歡聚一堂,總是有意無意帶著話題聊天,老萬說:你們怎麼看如今中共高層的「 ...
2025年7月13日,劉曉波逝世整整八周年了。 八年過去,世界風雲變幻。那年沈陽的病榻與海邊的骨灰,仿佛一道苦難與尊嚴交錯的分水嶺,把一個時代的理想主義送入更深的歷史長夜。而今天, ...
今天,我們再次回望1989年春夏之交的社會運動,不僅是為了紀念,更是為了思考:當一場本可能引發制度轉型的和平行動,最終演變為槍聲與流血,問題究竟出在什麽地方?有哪些關鍵的結構性失誤 ...
作者:萬老師(萬潤南)與艾同學(AI) 歷史的大舞台上,總有一些出人意料的角色。他們手握重權,卻行事荒唐;他們自詡英明,卻屢屢誤國。他們的背後,往往站著一整套制度與時代的默許。於是 ...
就在我「存亡之秋」講話的第二天,4月26日,風雲突變,一上班就接到緊急通知,到海澱區開會,傳達鄧小平的重要講話。 鄧講話的主題,就是「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這也是當天《人民日報 ...
1989年在北京發生的那場風波,對我、對四通、對趙紫陽、對鄧小平、對我們的國家,甚至對我們整個民族,都是一場悲劇。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因心臓病突發溘然離世,揭開了這場悲劇 ...
1988年經濟風暴前後,民心躁動。作為民意風向標的知識份子,也開始活躍起來。最引人註目的是方勵之。當時他出席各種演講會,主要在大學。方先生言辭犀利,批評的矛頭直指「四項基本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