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故事】:第十一章 承包壯大(76)彩雲之南

昆明董家灣。

當時有一份《計算機信息報》,據說,這份後來成為IT行業發佈權威信息的大報,出身於電子部計算機總局科技處的廢紙簍。科技處匯集全國各地有關計算機發展的各種數據和信息。用過之後就扔進了廢紙簍。當時科技處有一位叫周慕昌的副處長,靈機一動,心想:多可惜啊,為什麽不能把這些用過的信息收集起來,出一份小報呢?於是,有了一份內部刊物《信息快報》。時任電子部部長的江澤民在辦公桌上看到了這份快報,大加贊賞,大筆一揮,題名《計算機信息報》,從此變成了大報公開發行。有意思的是《計算機信息報》發布了1987年中國計算機行業前20大企業如下的排名,括號內的數字是營業額,單位為萬元:

萬潤南文集:商海雲帆——四通故事,天語出版社 二〇一三年六月第一版。

1 北京四通集團公司(51,428)

2 中國計算機發展公司(38,188.9)(王之領軍的官辦公司)

3 中國計算機技術服務公司(16,472.5)(後來的聯想)

4 電子部七三四廠(16,093)

5 電子部七三八廠(9,877)

6 電子部四五零七廠(9,755)

7 上海計算機廠(8,503.2)

8 北京信通電腦技術公司(7,700)

9 華南計算機公司(6,190.1)

10 山東計算機服務公司(6,189)

11 福建計算機廠(5,510.4)

12 北京計算機三廠(4,971.9)

13 雲南電子設備廠(4,231.2)

14 濰坊計算機公司(3,941)

15 中國磁記錄設備公司(3,630.2)

16 電子部七八五廠(3,532.3)

17 天津計算機廠(3,506)

18 上海計算機服務公司(2,830.2)

19 天津機房設施工程公司(2,830)

20 康華公司(2,700)

據當時在電子部工作的狄仲楷告訴我,王震的兒子王之為了這份排名指著周慕昌的鼻子破口大罵:「TMD,為什麽把四通排在我們前面?!」

這個狄仲楷,是從雲南省電子局到北京來當官的。京官對地方企業有很大的話語權,由他穿針引線,給四通帶來了一個巨大的機會:承包雲南電子設備廠!這是四通「承包壯大」交響曲中最華麗的樂章,氣勢恢弘,相當於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從「承包」開始的。 1978年冬,安徽小崗村的農民在一份「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十八個手印。這十八只手,掀開了中國農村經濟改革的序幕。

關於「承包」,當時的流行說法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亂、一包就靈」,還有「要吃糧,找紫陽」、「要吃米,找萬裏」。這兩位,都是「承包」的堅定支持者。

「承包」,準確地說,是「承包經營管理」。這是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的初級階段,可以搞活經濟,又不觸及敏感的產權問題。這就避免了姓社姓資的爭論。四通從承包中科院計算中心的鷺島公司和珠海公司起步,緊接著承包北中,然後承包智達。一路走來,點土成金,力挽狂瀾,過關斬將,所向披靡。四通的承包能力,在江湖上成為一個「傳奇」。據說,當年許多國企單位的領導,在勉勵下屬部門時,會說:「好好幹!如果再幹不出名堂,四通就要來承包你們了!」

那時候,有一則廣為傳播的流言:說四通要承包中科院了。有人問國家科委信息所所長李潤齋這則信息的真偽。據說,得到的回答是這樣的:這個萬潤南,他什麽不敢承包?別說中科院,國務院他都敢承包!

輿論這個東西,不是把你「棒殺」,就是把你「捧殺」。我很清醒,現在是「捧殺」的節奏了。

但是,有合適的機會,我也不會拒絕。一個機會從出現了。這次機遇,源於我赴港出席一次國際會議時「幸運的邂逅」。

1987年11月,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在香港舉辦了一次國際會議,主題是「在中國電腦界投資的成功之路」,我應邀到會發言。這次會議的組織者許世敏,北大畢業,曾到美國當訪問學者,後來被IDG的老板麥戈文相中,成為IDG在中國市場的開拓者。他的夫人,是當年在電大開講公共英語課的鄭培蒂老師。那一次會上,鄭老師為我做同聲傳譯。

我發言的題目是《與我們的合作將會是「成功之道」》。我說:中國的計算機產業,現在是兩個方面軍,一是傳統的國營大廠,他們紛紛成立了「長城」、「長江」、「浪潮」等企業集團;二是以北京中關村一條街為代表的民辦科技企業。這條街上羣星燦爛,其中較有影響的,是「兩通、兩海」,即四通、信通、科海和京海。我向大家介紹了這支產業新軍起步、發展和壯大的艱難歷程。我說:「相信大家會對我們感興趣,因為我們將是你們在中國投資電腦工業的新對象,與我們的合作,將會是一條成功之路。」

在介紹了民辦科技企業的特點之後,我強調了我們的觀念優勢。其中包括開拓精神、企業家意識、贏利觀念、競爭觀念、人才觀念、開放觀念、時效觀念……

我說:「也許,你們更關註我們的觀念,因為誌同才能道合。對你們來說,這都是一些辦企業的常識。正因為我們在這樣一些常識性問題上有共同語言,所以,與和我們合作,你們更有機會成功。」

這番話,不僅打動了與會的國外企業,也打動了參加會議的兩位有改革思想的電子部官員,他們就是周慕昌和狄仲楷。會議期間,我和老周、小狄同住一家旅館,大家朝夕相處,有機會作比較深入的交流。小狄是雲南人,和雲南電子設備廠素有淵源。這次在香港的邂逅,激發出耀眼的火花,是他率先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讓四通來承包雲南電子設備廠!

小狄向我介紹了這家國營大廠的大致情況:該廠建於1970年,是雲南省屬全民所有製企業。現有職工705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佔42%,平均年齡35歲。有將近8萬平方米的廠房和辦公大樓。固定資產1800萬元,1986年的產值3813萬元,利潤309萬元,定額流動資金周轉天數200天。在全國二十大IT企業中排行第十三。無論從哪種角度看,這都是一個漂亮姑娘。在二十大IT企業中,四通是老大,雲南廠是十三妹。

雖然地處彩雲之南,卻是白富美。雲南廠與意大利奧列維蒂(Olivetti)公司和美國優利(Unisys)公司都有長期的合作關系。 1985年,該廠用意大利政府的長期低息貸款250萬美元,引進了一條非常漂亮的電腦生產線。他們的瓶頸是銷售,市場開發能力弱。全年的銷售量,這條生產線只需要開工8天。生產能力的嚴重過剩,是他們尋求和四通聯姻的重要原因。

對我們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機遇,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知道:沒有金剛鉆,就不能攬這個瓷器活。而且,把這樣一個洋而全的白富美交給一個鄉下小子來承包,雲南省、雲南廠的主管部門省電子局,情何以堪。他們的面子,要丟到五百裏滇池去了,會同意嗎?還有雲南廠上下七百多名幹部、職工,他們的命運將從此改變,能接受嗎?

從香港回來,帶著這些問題,我和狄仲楷一起,飛了一趟彩雲之南。老大要泡十三妹,能如願以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