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駐比利時韓國文化院,見證韓國在歐洲「上架韓流」的幕後策略

韓流是南韓政府有計畫地透過建立一套「韓國內容」(K-콘텐츠)的價值觀與政策,以吸引全球目光,勾起令人深入探索「何謂韓國文化」的好奇心。網絡圖片

韓流是南韓政府有計畫地透過建立一套「韓國內容」(K-콘텐츠)的價值觀與政策,以吸引全球目光,勾起令人深入探索「何謂韓國文化」的好奇心。本文將以不同角度切入,探討韓流的發展,與自己在比利時留學時,親身參與韓國文化院工作的觀察。

在過去十幾年裡,韓流(한류,在英語中音譯為 Hallyu,或意譯為 Korean Wave)逐漸成為跨國、跨文化的現象,從我們經常接觸的韓國音樂、電視劇、電影,到遊戲、漫畫、服飾、飲食和體育,不僅結合韓國在地元素,更與全球文化產生連結,逐漸擴散其在世界各地的影響力。

國際關係學者 Joseph Nye 曾提出國家外交的軟實力(Soft Power)概念,他認為軟實力透過一定的吸引力,形塑他人對自我的形象與印象,是以非強制性的力量──如文化、政治價值觀、外交政策──影響、甚至改變國際關係。

而韓流正是南韓政府有計畫地透過建立一套「韓國內容」(K-콘텐츠)的價值觀與政策,以吸引全球目光,勾起令人深入探索「何謂韓國文化」的好奇心。本文將以不同角度切入,探討韓流的發展與推動因素,並分享自己在比利時留學時,親身參與韓國文化院工作的觀察與反思。

駐比利時暨歐盟韓國文化院公共圖書館,可免費借閱書籍及多媒體影音,也作為多功能展演空間。圖/Chris 提供

3 大政策脈絡──韓流的背後推手

韓流一路發展以來,能有今日的豐碩成果,本文歸類背後有以下 3 個政策脈絡:

一、許多受過西方教育的韓國人,為本地文化產業帶來新的視角,刺激韓國社會接受西方流行文化和思想,促使韓國進一步改革

韓國自 1989 年取消對韓國人的海外旅行禁令,實現真正的旅行自由化。在此之前,除了有留學、就業等明確目的,其他赴海外原因基本上不被政府允許,且政府對海外旅行的年齡與銀行存款設有高門檻。據說一是為防範國民在海外與共產主義國家接觸,二是希望優先促進國內消費,改善國內的經濟狀況。

韓國於 1980 年代歷經一系列民主化運動,續於 1986 年舉辦亞運,緊接著 1988 年奧運,韓國的社會風氣日益開放,經濟制度也更加健全,韓國政府對國際交流的態度也轉為開朗,逐漸與全球接軌。

二、韓國政府對大眾傳播政策的角色,逐漸從「監管」轉為「輔導」

此政策方向的轉變,促使政府開始重視培育相關產業人才、投資軟硬設施等等,韓國文化產業走向自由化。

譬如自 1962 年至 1980 年代,韓國雖立有《電影法》保護及培育韓國電影,但同時也嚴格審查劇本內容,並根據題材、獲獎數等限制電影配額,對文化創作來說無疑是一道枷鎖。自 1990 年代末期改為「上映等級制」(상영등급제)之後,才賦予電影創作者更多的發揮空間。

三、自韓國前總統金大中提出「文化立國」口號,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投資逐年增加

經韓國政府相關部門多次整合與更名,終在 2008 年確立「文化體育觀光部」(문화체육관광부),根據官方網站上的簡介標語:「與國民一同邁向世界一流的文化魅力國家」(국민과 함께 세계일류 문화매력국가),旨在發展韓國文化產業,帶動出口經濟成長,並積極與私人企業與業界專業人士合作,深入研究韓流這塊市場的需求和成長空間。而其下設立的「海外文化弘報院」(해외문화홍보원),更是向海外輸出韓流的重要橋樑。

在世界許多大城市裡,亦不難瞥見韓國文化院(한국문화원)的身影,該機構能觸及許多對韓國有興趣,並欲進一步認識韓國文化的民眾。截至 2023 年,已在全球設有 35 個據點,其中有 11 個位於歐洲。除了大家熟知的韓流,更頻繁舉辦推廣傳統藝術、現代文學、歷史電影、家常料理、語言交流等活動。

韓國政府另於 2009 年成立韓國文化內容振興院(한국콘텐츠진흥원),其目標與野心在於透過與相關產業緊密合作,策略性且有系統地推動「韓國內容」的整合與輸出,試圖掌握在東亞流行文化上的對外話語權,並逐漸樹立在東亞、乃至全球在接觸東亞文化時留下的「韓國形象」。

韓國漸漸掌握在東亞流行文化上的對外話語權。圖/Naumova Ekaterina@Shutterstock

文化院:比利時/歐洲與韓國文化之間的一扇窗

我在比利時留學期間,有機會在位於「歐洲心臟」布魯塞爾的駐比利時暨歐盟韓國文化院(以下簡稱文化院)短期兼職,並且支援大型活動,這段經驗令我印象深刻。

我曾接待過對韓國非常陌生、卻也感到新奇的外國人,進入文化院參觀是他們第一次接觸韓國文化;我也接待過熟稔韓語、韓國文化的外國人及韓僑,他們視文化院如好鄰居,頻繁來訪並參與許多藝文活動。

去(2023)年適逢韓國與歐盟建交 60 週年,我很幸運地參與 Hallyu Town in Belgium 的幕後工作,一系列舞台表演與體驗活動,拉近了比利時與韓國的距離。

2023 Hallyu Town in Belgium 宣傳海報。圖/取自 駐比利時暨歐盟韓國文化院 官方網站

參與駐比利時暨歐盟韓國文化院的第一手工作觀察

在一次聚餐場合中,我和新任韓籍文化院院長、資深比利時籍事務官聊到文化院業務,院長分享自韓國外派歐洲的觀察,並驚訝地表示:「每每舉辦活動及招募工讀生,近一半的面試者都是韓語相當流利的非韓籍人士。從統計數據來看,學習韓語與韓國文化的人數與需求連年增長。」

事務官則分享自己於歐洲主修韓文、並赴韓留學,進而在文化院工作的經驗。她觀察到,透過韓流認識韓國,且實際報名語言和文化課程,以及詢問赴韓旅遊及留學的歐洲人持續增加。

事實上,文化院辦理的活動類型與業務範圍也日漸多元,目前除舉辦常設藝文展覽,更不定時推出文學導讀、烹飪品酒、歌舞比賽、音樂會,近年代表性活動如知名作家韓江(한강)讀書會、韓國餐桌上必備的馬格利酒(막걸리)品酒會、K-POP 舞蹈學院等等。

駐比利時暨歐盟韓國文化院常態展覽一隅,文化院不定期邀請比利時與韓國藝術家聯合布展。圖/Chris 提供

這次的工讀經驗讓我反思,韓國以韓流作為軟實力的外交政策背後,數位革命如何推波助瀾,韓流全球化的趨勢又是如何發展。

許多學者分析,數位革命隨著網路的普及和電子設備的升級,尤其在年輕世代之間,影音串流平台打破了時空限制,社群媒體的即時互動功能吸引更多觀眾參與,也可擴散到潛在觀眾。這些互動中的留言與回饋,也能快速傳回政府與企業,以利用後台數據掌握流行文化的趨勢與話題熱度,對文化產業市場擬出最佳對策。

吸收西方特色,同時保留韓國基因

韓流不斷創新與融合、創造又融入,致力於提升「韓國」在全球社會的「品牌認知度」。這波數位革命確實讓韓流成為韓國各大品牌和企業在全球市場的推手,在有形的世界中塑造出一股無形的力量,對韓流的發展功不可沒。

而談到全球化的浪潮,韓流在某種程度上大量吸收西方、日本流行文化的精髓與元素例如:美國饒舌音樂、日本演藝人員培訓制度,但仍適度地保有韓國特色(例如:嚴格的審美標準、明確的上下長幼尊卑階級制度

二戰後,長期以來的全球流行文化發展多是由西方社會的單向輸出,然而韓流正試圖改變這樣的文化版圖。韓流近幾年在西方社會蔚為流行,且成為一種流行指標,也讓我們重新思考韓流全球化是否有可能逐漸改變長期受西方中心主義(Western-centrism)──又稱歐洲中心主義(Eurocentrism)──主導的世界,為全球流行文化發展與多元文化價值觀,開拓了更多可能。 

本文篇幅有限,僅將議題範圍限於幾個面向。韓流既是樹立國家形象的範例,也是全球流行文化的里程碑,它跨越國境與語言隔閡,形塑了全球化社會的集體情感記憶。

不可否認,韓國正向世界各地輸出其價值觀,建構出韓國的多樣面貌,並展示國家的軟實力與形象。即便我們先不定義韓流「成功」與否,但至少它正往明確的目標邁進,且在全球流行文化的地位舉足輕重,值得借鏡。

2023 年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辦的韓流活動。圖/Naumova Ekaterina@Shutterstock

轉載自《換日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