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犯與英烈——軍統精英廖宗澤】:第一章 人之初的探索(上)

北京紫禁城午門外。意大利人費利斯·比托(Felice Beato)攝於1860年10月29日。

每一個新生兒,都不會知道聖者蘇格拉底的「哲學三問」,但孩提在成長過程中,稚嫩的心靈同樣會有無數疑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在那兒?我為什麽叫這名字?我要到哪里去?我要做什麽?

筆者便從這些兒童語言中開始,敘述廖宗澤將軍的故事。

那是大清帝國剛跨進二十世紀的年代,已經每況愈下,陷入四面楚歌,帝國與亡國,幾乎只一步之遙……。一九〇〇年,爆發了「義和團運動」,緊接著「八國聯軍」對華開戰,不久攻占大沽炮台,攻陷天津,占領北平。慈禧太后、光緒帝逃亡西安。一九〇一年,李鴻章與八國簽訂了《辛丑條約》,也因此屈辱,李鴻章心力交瘁,簽約不久便撒手西去。清光緒二十八年,公歷一九〇二年,大清帝國總算結束了逃亡生涯,元月八日,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回到北京。大清皇朝是垂死掙扎?還是迴光返照?

北京皇城根兒。費利斯·比托跟隨英法聯軍攻占北京時所拍攝。
八國聯軍攻占大清帝國皇城。網絡圖片。
慈禧太后、光緒帝一路逃亡西安。網絡圖片。
一九〇一年,李鴻章與八國簽訂了《辛丑條約》。網絡圖片。

中國坊間豪言道:一個英雄倒下去,千萬個英雄站起來!光緒二十八年這年,誕生了不少後來的優秀人物,沈從文、蘇步青、周培源、吳學周、廖繼春、董第周,還有一個叫廖宗澤的。

四川省華陽縣石板灘的廖家,誕生了一個新生兒,他便是本書的主人公——廖宗澤。

1、「天府之國」的童話

廖宗澤的家鄉,還真是有些說詞。

四川自古有「天府之國」之譽,源於秦末漢初時,張良把關中地區稱為「天府之國」。古代四川稱成都府,公元前310年秦設成都府,下轄十餘個縣。公元643年唐朝時,成都劃出一部份設蜀縣,後改為華陽,從此,成都、華陽兩縣,共治成都府城。

清末年間的四川老照片。網絡圖片。

其實華陽地名,早於成都,晉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年—354年),就有一部地方誌者作《華陽國誌》,該書記錄了華陽地區歷史悠久,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晚期古蜀文化之寶墩文化,距今已有4000多年文明史,是古蜀文明發祥地之一。成都取之於「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大約在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前367年)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往成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後的都邑,城池的歷史已有2386年。

故此有這樣的說法:「成都到華陽,縣過縣」。舊成都,根據清朝遺留的資料可知,暑襪街、青石橋一線,以東是華陽縣,以西則是成都縣。即成都省城,由成都縣、華陽縣共治。二縣的衙門也設置在一堆,相距在視線以內。成都人和華陽人就一街之隔,兩地來去在一瞬之間。

關於成都平原還有一段妙趣橫生的傳說。有年齡的長者都知道「更夫」一說,打更是古代漢民族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據說四川地方是不敲「五更鑼」的,為什麽呢?

相傳遠古時期,成都平原並不是平原,而是一片西海。那裡的祖先進入天庭,見天帝睡熟著,便躡手躡腳捧起香桌上的神土就跑,人眾腳步碎,動靜也大,把天帝給驚醒了,他便大吼一聲:「明天五更時分,定要收回神土。」眾人將偷來了神土,撒入西海,說來也怪,神土所撒之處,立刻風平浪靜,土露水退,呈現出廣袤的綠地,一望無際的平原,黑得流油的沃田。人們高興地開田種稻,栽桑養蠶。太陽西下,報夜的梆子敲響了。人們方才猛省,想起了天帝喊過「五更還土」的話,觸摸著腳下剛開墾的土地,急得淚流滿面。值夜的更夫,更是心急火燎,因為他必須敲更,敲了二更敲三更,敲了三更敲四更……更夫想啊,啟明星一升,五更一響,這片土地就沒了,人們又得上船受罪了,於是乎,他甘脆把梆子一丟,倒頭便睡起了大覺。自此,成都平原的人,祖祖輩輩下來,再也聽不到敲五更的梆子聲了。

所以啊,廖宗澤降臨人間,選擇了一個好地方。成都平原,是神土加上松柏枝丫的香灰摻合起來的,自然是肥得醉人,黑得流油,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插根扁擔也會長成參天大樹,總之種啥都是好收成,所以才有了「天府之國」一說。

成都、華陽兩縣,共治成都府城。網絡圖片。

廖家居住在華陽縣的石板灘鎮,早在清乾隆年間,就已形成集鎮。清道光年間,便是「東山五大場鎮」之首。那里物產豐富,樹竹蔥籠,田園秀麗,是個富饒的集鎮,百分之九十系廣東客家人。石板灘原名仁和鄉,又稱仁和場,廖宗澤後來在填寫的「陸軍官佐履歷表」中,使用的是仁和鄉。

2、四川廖姓的傳說

這世上,華裔無論居住在天涯海角的哪個角落,都堅稱自己是炎黃子孫。華人尋根查宗,都從源頭開始梳理。廖的姓氏同樣有著悠久的傳說。

最遠古的幾種說法:相傳帝顓頊有個後裔叫叔安,因封於廖國,故稱廖叔安,其後代以國為氏,稱廖氏。有說是周文王兒子伯廖,因受封於廖,其後裔也有以廖為氏,稱廖氏。也有說是堯、舜的賢臣臯陶的後裔,夏時受封於蓼而得姓。還有說是繆、顏二姓所改。殷紂王執政時,殘酷無道,繆、顏二姓隱居於黃河西北,改姓為廖。

廖姓又是何時開始進入四川蜀國的呢?大概有這麽兩大波次。

第一次是魏晉南北朝時的「永嘉之亂」後,廖姓家族南遷。

西晉的晉懷帝、晉湣帝時期,中原地區大規模戰爭不斷,內徙的周邊部族相繼建立政權,直接威脅到西晉政權。為避戰亂,大量漢人從中原遷往長江中下遊,史稱「衣冠南渡」。「衣冠」指晉時士族峨冠博帶,珠光寶氣。隨晉室南遷的盡是巨家大戶,官宦士紳,自然不同凡響,故有「衣冠南渡」之稱。北方廖姓也隨著「衣冠南渡」,大舉南遷。此期,廖惠後裔廖化自襄陽(今湖北省襄樊)遷入四川,是為入蜀始祖。據《廖氏源流序》記錄,汝南廖姓後裔廖惠,因避秦之亂而遷之河南。這里說的廖化,應該與傳說中的「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不是一個人。「衣冠南渡」發生在公元310年後。而蜀國將領廖化,在公元263年蜀國滅亡時,因不甘願投降,第二年遷徙洛陽,於途中病逝,享年七十餘歲。

第二次大遷徙是「湖廣填四川」,據記載分別在明初與清初兩次。

根據資料顯示,廖姓的第二次大遷徙,應該是清初時期的「湖廣填四川」,而且與一個人有關,此人是張德地。康熙元年,他升任順天府尹(三品),即北京市長。清康熙二年,張德地升任四川巡撫(從二品)。他升任伊始,察訪四川各州縣,經重慶到瀘州,沿途巡查,乘船走了好多天,沒有看到幾個人,感到好生奇怪。當地人都到哪里去了呢?隨從告知:都死光了。什麽原因呢?

明末清初,四川經歷了三十年戰亂,戰禍慘烈。一六四四年,張獻忠率領農民起義等入川,十二月稱帝建立政權,國號「大西」,定成都為「西京」。四川成了四戰之地:明軍濫殺,清軍濫殺,地方豪強濫殺,鄉村無賴濫殺邀功,張獻忠也有濫殺之嫌。繼而是南明與清軍的戰爭;還有吳三桂反清後與清軍的戰爭。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戰亂和屠戳,各種瘟疫及天災接踵而至,境內人口銳減,耕地荒蕪。據官方統計,一六六八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男丁七萬人。

康熙七年,張德地憂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表露出強烈的憂患意識。他向康熙請命: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招徠移民開墾土地,重建家園。張巡撫還在奏折中提及了一些移民辦法。康熙下旨,趕緊往四川「填補」人口,全國各地鼓勵向四川省大規模移民,清政府還為此頒布了一系列移民優惠政策。一直到康熙三十三年,康熙還惦記著「填川」,有《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詔》的詔書為證,他下令從湖南、湖北、廣東等地大舉向四川移民。據史料記載,「湖廣填四川」從康熙開始啟動,雍正、乾隆也一直持續地落實移民政策,時間長達一百多年,入川人數總計約一百多萬。

為什麽說廖宗澤的祖先,是因為「湖廣填四川」政策遷徙四川?

廖宗澤的家鄉石板灘鎮,是從清乾隆年間起逐步形成的集鎮,「湖廣填四川」恰好在是這一時期,而且鎮上的居民,百分之九十的祖籍是廣東的客家人。

二〇一三年三月十四日,中新網有篇文章,也報道了四川廖姓活動,文章說:來自四川、廣東等地的千餘廖姓客家人,聚集在廖氏入川始祖明達公墓地,舉行了盛大的祭祖儀式。報道稱:當天參加祭祖的廖姓一派均為「湖廣填四川」時入蜀的,迄今已有二百八十餘年……

當然,真正要細論四川歷史上的大移民風潮,應該有七次。但廖氏家族的遷徙史料,只提到了南北朝時期的「永嘉之亂」,以及大清初期的「湖廣填四川」,而後一波的移民潮持續時間最長,移民人口最多,是史上之最。

3、宗澤名中存疑問

追溯每個家族的始祖,總是彌漫著神秘之霧。曾經是美國總統的富蘭克林·羅斯福說,追溯美國的羅斯福家族,只知道是源於一個人,即一六四八年從荷蘭遷徙來的克萊斯·馬頓曾·範·羅斯福,再有就是代代相傳的格言:「誰從事種植,誰就能生存。」

探究石板灘廖家的始祖,最普遍的資料均是推算到廖明達;敘述廖家人的性格特徵,粗論起來是從三元里起始,而清末四川白蓮教的「廖觀音」事件,足以證明這個家族的性格和魅力。

廖宗澤出生,是吉星高照,吉人天相?還是生不逢辰,時運不濟?誰都說不清楚,反正有一點是肯定的,那些年的大清朝時運不佳,至少是個多事之秋……

按照古代遺俗,一些有錢人家,新生兒出生,通過占卜給孩子命名,自然一是預測孩子未來的前程,二是取一個好運的名字。

按照廖家的輩份字,「明谷君瓊道,為仁士品芳」,廖宗澤的祖父廖友道、父親廖為庸,以及廖宗澤的三個兒子廖士平、廖士駿、廖士民,都是嚴格遵守輩份字起名。為什麽到廖宗澤,「仁」就變成了「宗」,他還有一個哥哥,叫廖宗海,使用的也是「宗」,而不是「仁」?

「宗」與「仁」不通不同,不能互為替代,為什麽廖家的輩份傳代,會發生異化?廖氏家族究竟發生了什麽重大情況?

此事是否與廖宗澤的族姐廖九妹——彼時聞名於整個四川的廖觀音有關?大清刑律:凡「謀反」、謀「大逆者」,以及「倡立邪教,傳徒惑眾滋事」者,「不分首從,皆淩遲處死」,並株連其父子、祖孫、兄弟及同居之人,父母不知情者,「皆流三千里」。根據此律,四川總督岑春煊對「廖觀音」處以極刑時,自然不留後患,不會放過廖九妹的兄弟。廖九妹行刑時,她的唯一親弟弟也被綁縛刑場斬首。

岑春煊赴四川就任總督,形勢急轉直下,「廖觀音」和她的信徒們被迫轉為地下,開始了東躲西藏的生涯,未持續數月,便被清政府捕獲。大清律法家喻戶曉,這幾個月裡,廖家族的老人也沒有閑著,他們擔心株連「廖觀音」的同族兄弟,為了保護廖家族的男兒們,最簡單和直接的方法就是,一逃二改,即暫時藏匿他鄉,變更名字。這一時期,廖家「仁」字輩的孩子,均被改了輩份字為「宗」。擅自篡改輩份字,有違迕祖宗之罪,改以「宗」字,等於是告慰宗魂,不忘列祖列宗之意。

為此,廖家族「仁」字輩的孩子,經過了換字改名,並藏匿於鄉野村屯間。一向以文字為據的大清官方,一時難以知內情、辨真偽,「廖觀音」的族兄弟族姐妹們,總算躲過一劫。 日本有「家族社會學」的研究,這只是筆者據此作出的理論推測。至於是不是說得通,道得明,且聽筆者下面的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