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犯與英烈——軍統精英廖宗澤】:第一章 人之初的探索(下)

廖觀音,曾經是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的女性領導人。網絡圖片

4、廖家族巾幗英雄

廖宗澤一出生,恰逢石板灘鎮發生了一件驚天大事。

說得更直接些,是石板灘的廖家族,出了一個人物,一個頂天立地的女娃,她的名字叫廖九妹,但除了廖氏家族外,沒幾人知道她的真名字。在華陽縣,成都府,甚至整個四川省,「廖觀音」的大名震耳欲聾,響徹天府之國的上空。大有「女媧補天」的陣勢,轟雷掣電,驚天動地,它震懾了四川督府,直接驚動了京城的「老佛爺」慈禧太后。

義和團運動初期,老佛爺慈禧太后尚且承認義和團的「扶清滅洋」運動。庚子年間,面對英、美、法等八國聯軍的全面開戰,殺入皇城,老佛爺只能全面投降,並轉過槍口,與洋人聯合,絞殺義和團。北方義和團運動失敗後,一九〇一年,四川義和團將「順清滅洋」的口號改為「滅清、剿洋、興漢」的口號。

華陽古鎮。

在華陽縣的石板灘,活躍著一支紅燈教組織,它由白蓮教發展演化而來,是白蓮教的一支。紅燈教就是與清廷和洋人過不去,以石板灘鎮為根據地。

因為石板灘地處成都的遠郊,是成都府連接川西的叢林、山地、丘陵等地區的交通結合部。石板灘是「湖廣填四川」政策後逐漸形成,是個客家人居多的鄉村,這一帶成為廣東流亡客家人的聚集地。據說至今石板灘的居民,仍然以客家話為日常生活語言。

這支紅燈教的首領,卻是一位十七歲的女娃,她就是廖九妹,人稱「廖觀音」。

華夏國自古就有弱勢群體,幾千年來,民間一直憧憬著「弱勢不弱」遠景,長年的口傳口神話,塑造了「八仙」故事,其實這是弱勢群體自己的故事,是「弱勢不弱」的故事。八仙中的「張果老」,是脊椎佝僂的老人形象;「鐵拐李」,蓬頭跛足,支撐鐵拐的殘疾形象;「何仙姑」,伶俐聰慧,是弱小女子的形象。然而在宗教的現實活動中,往往是憧憬與實踐,願望與行動的體現。比如:明朝永樂年間的山東唐賽兒起義,唐賽兒被教徒奉為「佛母」;清乾隆年間王倫起義時的「烏三娘」、被尊為「無生聖母」;嘉慶初年的齊王氏王聰兒,被奉為「總教師」,義和團時期天津紅燈照的林黑兒,人稱「黃蓮聖母」等。

廖九妹成為「廖觀音」,也是石板灘信徒的心願,是紅燈教體現號召力的需要。當然,廖九妹因為外貌形象、心理素質、交際能力和武藝高強等客觀條件,恰好得到眾信徒敬仰,被尊稱為「廖觀音」。

廖九妹的心理素質和社會交際能力極好。有記載說,廖九妹六歲時,母親為其纏足,九妹堅決不肯,母親無奈,只得任其天足。任性的廖九妹,在成長中也凸顯了客家人爭強好勝的一面。廖九妹長大後,除了協助家庭料理家務,還從事染坊勞作,她的社會活動能力,為此也得到了長期鍛煉。從廖九妹的性格、行為特徵來看,為她融於秘密宗教,創造了生理和心理上的素質條件。

此外,紅燈教這樣的秘密宗教,也為廖九妹提供了「上進」的機會。在名目繁多的四川秘密社會中,石板灘鎮是當地四里八鄉的商貿重地,被列為「東山五大場鎮」之首。每逢趕場之日,周圍村鎮居民前來交易,熱鬧非凡,廖九妹在此有較多的機會接觸四面八方的外來人。

再者,廖九妹有自幼習武的優勢。一個姑娘為什麽會自幼習武?有多方因素,據記載,石板灘是商貿重鎮,時常有匪患侵擾,為了減少財產損失,當地居民無論貧富,都自發習武。廖家族是客家人,這個族群自古就有習武自衛的傳統,也是原因之一。此外,紅燈教要求習武,信徒一般在夜深人靜之時聚集,練習「元功」,操演「神拳」。石板灘有傳說道:「夕陽西斜廖家莊,紅燈照見集拳忙」,這便是當時景況的真實寫照。這種活動被當時的官府稱為「陰操」。

所以,廖九妹喜歡習武,應該是客家傳統加上本地風氣使然。因為廖九妹自幼習武,且在習武的過程中,與家族以外的男性切磋武藝,凸顯了她的高強武藝身手,名聲遠播。

廖九妹在石板灘姑娘中的突出表現,引起了石板灘紅燈教首領曾阿義的注意。曾阿義是從外鄉學習「神拳」後回到石板灘,組織了紅燈教,自稱教主,收了不少教徒,其中包括十六歲的廖九妹。由於廖九妹「聰明伶俐」、「健壯秀麗」的先天條件,加上練習「神拳」了得,頗受曾阿義的青睞和教眾的擁護。曾阿義趁勢宣稱廖九妹系「觀音轉世」,下凡為民排憂解難,廖九妹一變而為「廖觀音」。從此廖九妹身穿月白短衫,頭頂青巾,一派「觀音」裝束,不時乘坐轎子指揮人馬,招搖過市。

廖觀音在同鄉曾阿義的鼓動下,參加了紅燈教。網絡圖片。

經過紅燈教與曾阿義的刻意塑造和宣傳,十七歲的廖九妹,逐漸被四鄰八鄉捧為仙人,得到了周圍百里紅燈教的爭相投靠。廖、曾二人密切配合,成為川西紅燈教的著名首領,也有人稱之為「川西二傑」。

據說曾氏家族,也是石板灘大姓。曾冠萬是曾氏入川始祖,也是因為當年的「湖廣填四川」入川,居住在華陽縣仁和鄉蘭家堰。

為什麽眾信徒信奉「廖觀音」?因為這與傳說中「何秀姑成仙的神話」很相似。何秀姑是得到了呂洞賓的幫助,後者給十四歲的何秀姑服下一些雲母片,從此何秀姑就能知人間禍福,並常去羅浮山里訪仙。何秀姑成仙時,比廖九妹還要年輕。「八仙過海」的故事民間家喻戶曉,所以,再添一個仙,百姓敬仰自然順理成章。

光緒二十八年,一九〇二年五月,華陽縣知縣龔子蔓派團練前往石板灘,阻止紅燈教習練神拳,遭到了「廖觀音」、曾阿義率眾反擊,將華陽縣衙門大堂砸毀,趕跑龔子蔓,沖突中有三名練勇被打死。這一事件標誌著華陽紅燈教與官府的沖突正式展開。

以後「廖觀音」率領紅燈教,與官府沖突愈演愈烈,因為是「反清」大義,符合民心,得到了八方鄉里的響應和支援,並且一而再、再而三地打退了官府鎮壓。四川總督奎俊聞之憂心忡忡,一面增兵,命人繼續鎮壓,一面上報朝廷。清廷聞訊,調廣東陸路提督馬維騏為四川提督,「酌帶勇營,配齊軍火,迅速赴任」。

一九〇二年的五月、六月、七月,四川總督奎俊,一再調兵遣將彈壓「廖觀音」的紅燈教,雖然展開拉鋸戰,但始終無果。堂堂大清朝的封疆大吏奎俊,就是贏不了十九歲的女娃,被「廖觀音」率領的眾信徒打得節節敗退,只剩招架之力。這個奎俊,世人中知悉者不多。但說起榮祿,可能世人盡知,因為他是慈禧的親信、總理衙門大臣。奎俊比榮祿小七歲,卻是榮祿的叔父。奎俊是蒙古族,瓜爾佳氏,京城四大財主之一,寫得一手好字,素有「書法家」之譽。

奎俊率領的官軍,卻不敵十七歲的「廖觀音」和她的烏合之眾,豈不成了天大的笑話。常言道:「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天下。」這條消息像長了飛毛腿,很快傳到了京城,大清帝國的顏面掃地。朝廷有人上奏彈劾奎俊無能,朝廷只能任命新的四川總督岑春煊。這個岑春煊,是壯族人,出身官宦世家,其父岑毓英曾任雲貴總督。一九〇〇年八國聯軍進犯京津地區時,岑春煊率兵「勤王」有功,成為清末重臣,與袁世凱勢力並駕齊驅,史稱「南岑北袁」。

岑春煊為人奸詐,有著豐富的施政經驗。他一到任,紅燈教的處境急轉直下。岑春煊注意到,四川紅燈教組織鬆散,首領的號召力不足以凝聚眾信徒,一旦叠遭挫折,勢必潰散。「廖觀音」起義時,憑藉一時人多,但終究乃草根平民,最終不難剿除。岑春煊對紅燈教採取「剿撫並施」,一面分化瓦解紅燈教信徒,實行「脅從不問,首惡必辦」的分化政策,孤立紅燈教首領,並加強村鎮保甲制度。一面加強防備,相機出擊,紅燈教徒迫於威脅,紛紛脫離紅燈教,「廖觀音」被教徒拋棄,只能四處躲避。

一九〇二年年底,年輕的廖九妹,最終因奸細出賣,被官府捕獲。岑春煊親自在總督衙門審訊這個「女匪」。廖九妹雖然身為階下之囚,但毫不屈服,對岑春煊罵不絕口。岑春煊擔心日久生變,上奏朝廷,將「廖觀音」就地處決。

清政府對廖九妹行刑。劊子手剝光了她的衣服,赤身裸體遊街示眾,被押解著一路穿街走巷,但年輕的廖姑娘,依然如故,面不改色、氣宇軒昂,一路大罵:「慈禧是洋人的大奴才,岑老四(岑春煊)是小奴才,紅燈教是滅清剿洋的天兵天將!」到達刑場,「廖觀音」雖被摁跪在地,但依然毫無懼色,罵聲不絕。圍觀的百姓無不為之動容。

廖九妹被斬首了,她倒下了,血染刑場……

廖九妹是神,是仙,與何秀姑一樣,是百姓心里的何仙姑,「廖觀音」永遠活在百姓的心里,她的英魂在四川上空回蕩……

女中豪傑,人中龍鳳,清末農民起義女性首領廖觀音被裸刑殺頭。

「廖觀音」事件後的十餘年里,發生了許多事,光緒帝死了,老佛爺慈禧死了,岑春煊逃往南洋,大清帝國業已壽終正寢。石板灘的天空,東風送春,長年籠罩著的血腥和悲涼,消散飄逝。人們依然如故地惦記著心目中的「廖觀音」。

不知是否是為了紀念「廖觀音」,不久,門坎坡東鄰石板灘鎮,有一老道聲稱自己是「廖觀音」,在門坎坡西角,修建了「觀音廟」,栽植了幾株黃桷樹。廟落成後,香火飄渺,人們願意相信「廖觀音」回來了,猶如何仙姑一樣,一直守護在善良百姓周邊。善男信女們,廖家親友們,每逢初一、十五,到「觀音廟」進香祈福,祭奠廖九妹的在天之靈。自此,「觀音廟」香火延續,年年鼎盛。於是乎,門坎坡的人氣倍增、生意興隆。

5、「廖觀音」與廖宗澤

「廖觀音」與廖宗澤又是什麽關係呢?

廖九妹的父親廖為新,廖宗澤的父親廖為庸,是廖家族「為」字輩的兄弟。

有一種說法,石板灘的廖氏家族,於清雍正五年(公元一七二七年)入川,先祖廖明達定居川西,開染房為業,是廖氏入川的始祖。廖氏原是廣東客家人,世居廣東興寧縣。入川後,廖明達為子孫輩分排序,提筆立字為:「明谷君瓊道,為仁士品芳……」,在大家族中代代統一使用,在名字中表明輩份的相同的「字」,稱為「輩字」。「輩字」按順序排列起來,就是輩份排序,是家族自定的起名規則。由此可見,廖為新、廖為庸是「為」字輩,是廖氏入川的第六代。

廖宗澤的祖父是廖友道,也符合廖氏的輩分排序。標明不同的輩份,多數是末尾字異,中間字同;也有的是中間字異,末尾字同。如孟子第五十代孫孟德成,有三個兒子,起名為孟述祖、孟光祖、孟榮祖。而孟述祖的四個兒子,起名為孟惟清、孟惟忠、孟惟敬、孟惟信。

廖宗澤後來有三個兒子,廖士平、廖士駿、廖士民(勤),是廖氏入川的第八代「士」字輩。唯獨廖宗澤的名字未按照輩份排序,除了上面提及的緣故之外,自然還有其它的寓意。

中國是父權宗族制度,自古男尊女卑,女性在家族中得不到重視,通常女子不按輩份排序取名,而以家族同輩排行取名。比如趙姓,家族排行為八,未出嫁前,便是趙八妹;嫁出後,就是趙氏八娘。

從廖九妹的名字來看,一是她在家族同輩排行中行九,所以有九妹子、廖九妹名字。二是當年石板灘的廖氏家族規模不大,繁衍傳承,恪守規矩。

說到這里,廖宗澤與「廖觀音」的關係,已經明了了,有著鐵板釘釘的血緣關係,是大家族的姐弟。雖說廖宗澤是初生犢兒,但排輩論資,「廖觀音」與他只是平輩,是大他十六歲的堂姐。開個玩笑,倘若「觀音」是他的姐姐,那他便成了「齊天大聖」了,成了「廖悟空」。

當然,他們的血緣關係是一個方面,但論及他們是否有相遇相見?已經沒有資料能夠說明。不過按照中國的傳統風俗,還是可以做一些合理、人性的推測,他們姐弟倆應該有緣相見相認。

按照舊習俗,廖宗澤的出生,應該是廖氏家族的大事,添丁之喜吧!所以,「廖觀音」與繈褓中的族弟,至少有兩次相會機遇,一是「三朝」,二是「彌月」。

什麽是「三朝」?小孩出生後,大都緊閉雙眼,到「三朝」後才睜開眼。「三朝」就是三天。按舊俗,三天後孩子睜開眼後,要先看父親,後看母親,然後再看其他親友,以示永遠孝順父母。這一天家族親友、鄉鄰們登門道賀,並饋贈雞蛋、紅糖、小孩衣物等禮物。而主人家回贈染成紅色的熟雞蛋和糖果,這「紅蛋」也稱「喜蛋」,以示答謝和同喜之意。這就是舊時的「三朝」之喜。

什麽是「彌月」?舊俗要給孩子理胎髮,俗稱「剃頭」,通常安排在新生兒滿月這天進行,家族親屬和鄰居舊友登門慶祝,主人家擺上滿月酒,熱熱鬧鬧地相聚慶賀,這就是「彌月」。

廖九妹是廖宗澤的同族堂姐,又是四鄰八鄉著名的女仙「廖觀音」,廖氏家族的這兩個大吉日,怎會少了她?按照舊禮習俗,按照人之常情,廖九妹也一定會去看望這位初降人世的族弟,甚至她會撫摸和摟抱他,以示天神賜福之意。

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廖觀音」的祖父原住在廣州三元里,因參加義勇,被官府通緝,不得不逃到四川。

三元里是廣州城北的一個小村莊。一八四一年五月,英軍駐紮在三元里附近。一天,有英國士兵到三元里搶劫財物、強暴婦女,激起當地民眾憤怒,三元里及其附近鄉村集結了一萬多民眾,向英軍圍攻襲擊。民眾手持大刀、長矛等傳統兵器,趁著天氣陰雨,引誘英軍的一個連,到潮濕的沼澤地,英軍的火槍無法射擊,被民眾重重圍困,不依不饒,造成了英軍一些死傷。英軍總司令發狠話:「如果義勇不撤,英軍主力將攻打廣州城,並屠城。」廣州知府余葆純,知道英軍的實力,於是勸退義勇,避免廣州被屠。事後又抓捕肇事者,從此擔上了「賣國賊」的惡名。

廖九妹的祖父在四川尋親,最終在成都東大街石櫃台的「廖廣東」刀剪鋪,與店主聯上了客家同宗關係,其後輾轉定居於石板灘,並開設了一爿土布染坊。

這一說法,倒是與「廖觀音」的所為暗合,可以說「廖觀音」從骨子到血液,是廖氏家族的一脈相承,見義勇為的真傳。這一說法,有其合理之處,所以這一撥的廖氏家族,並不是「湖廣填四川」那一批。他們入川較遲,到廖九妹才第三代。從廖九妹的名字可以看出,這一支廖氏家族發展不大,這與半個世紀的入川發展,從時間上計算比較吻合。如此,「廖觀音」與廖宗澤族親關係更近了,至多是三代內的血緣關係。

今日華陽,一部巴蜀史,半部在華陽。圖:頭條@蘇綻。

6、祖宗玄澤遠

不過,這里還得確認一件事,宗澤的名字,並不是他參加革命後更改的,應該是他出生時的大名。廖宗澤有個兄長廖宗海,由此可見,宗澤之名是家族長輩所授。

長輩們為什麽起了「宗澤」一名呢?

宗澤,自然是好名字,好在哪兒?

按照老思想人來說,此名蘊含著得益於祖宗恩澤保護之意。人們常說:「祖宗法度,相濡以澤」,或者是「列祖列宗,窮山竭澤」等,都是這個意思。唐朝四傑之一的楊炯,有一首《奉和上元酺宴應詔》五言詩,云:「祖宗玄澤遠,文武休光盛。」宗澤之名,是否由此而得?

倘若宗澤能如此釋意,那麽廖宗澤的哥哥廖宗海之名,也就有了相應之解,即「傳宗接代,四海升平」;或者「江漢朝宗,恩深似海」;抑或是「流水朝宗,福如東海」等等。讀來也是瑯瑯上口,意得志滿。

廖家是經營大作坊的,應該介於文化人與商人之間,取傳統的宗澤之意,尚為適宜和相符。

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廖家族是客家人,有參加過三元里抗英鬥爭,他們自然期望子孫們具備血性男兒的氣慨。這樣一說,宗澤之名,就有第二種釋意。南宋著名詩人陸遊有首《夜讀有感》七絕,陸遊自己的題目很長,是「夜讀範至能攬轡錄言中原父老見使者多揮涕感」,後人將此壓縮為「夜讀有感」。其中有兩句云:「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這里的宗澤、岳飛是宋朝抗金名將,大意是:朝廷中投降勢力結黨營私,排斥愛國老將宗澤,軍府裡無人重用主戰名將岳飛。

宗澤是宋朝的抗金名臣,進士出身,歷任縣、州文官,頗有政績。宗澤在任東京留守期間,曾二十余次上書高宗趙構,力主還都東京,並制定了收復中原的方略,均未被采納。他以「剛直豪爽,沈毅知兵」而聞名,帶領大宋軍民堅持抗擊金軍,保家衛國,其英名青竹存青山,留芳百世。他因壯志難酬,憂憤成疾,臨終三呼「過河」而卒。

宗澤抗金,此金就是滿清的前身;廖家人從血脈里就排斥滿清統治,「廖觀音」領導的紅燈教抗擊的是滿清政府。為此,廖家長輩們取宗澤之名,是否希望廖宗澤接過宗澤遺志,繼續抗金、抗擊滿清統治的鬥爭,這就是取宗澤之名之意? 當然,也可能兩者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