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犯與英烈——軍統精英廖宗澤】:第二章 唯有讀書高(下)

廖宗澤將軍

11、徐世昌的《卿雲歌》

對廖宗澤來說,學成之後的未來前景又是如何的呢?

我們已了解四川公立法政專門學校的歷史背景與教育性質,應該對該校畢業學生的前途有基本的預測與判斷,應該說為進入司法界拿到了通行證,成為法律界的後繼新人;也為成為政府官員的未來仕途,奠定了一定的學識與專業基礎。有句成語道「穩操勝券」,這時的廖宗澤,應該說就是這個狀態,握有叩開人生仕途大門的入場券。

徐世昌

這里我找了一位與廖宗澤同時代的人為例。此人叫張太雷,比廖將軍年長5歲,是中共早期著名的領導人之一,1920年與李大釗一起組黨,且擔任共產國際代表鮑羅廷的翻譯。1923年8月,蔣介石受孫中山派遣,率領「孫逸仙博士代表」一行四人赴蘇聯學習考察,四人中就有張太雷,隨蔣中正考察蘇聯。1927年12月,張領導廣州起義,起義中被殺。此人畢業於北洋大學法政科,他曾計劃畢業後,回到江蘇當律師,或者通過高等文官考試,謀一政府官職。為他苦寒一生的母親和自幼孤苦的妻子陸靜華,建立一個安逸的家庭樂園,確保仕途與生活兩不誤。

民國早年畢業於高等學府的大學生,幾乎是鳳毛麟角。廖宗澤畢業後,其家族與親人對他寄托著厚望。但廖宗澤的選擇,出乎周邊親人的預料,他放棄了穩定而美好的前途,旋即進入了四川陸軍講武堂。

廖宗澤投筆從戎,這個彎無疑轉得太大,太突然。應該說投筆有其因,從戎有其果。換句來說,有背後的故事,有多種客觀的原因。

廖宗澤畢業前後,发生了幾件事,應該是直接影響了他的人生軌跡,或者說人生道路。

一是國不國。對年輕學子來說,總是從身邊的事件中驚醒。那個年代,每一位熱血青年都會高歌民國國歌——《卿雲歌》,此歌原是歷史歌曲,傳說虞舜禪位給禹時,與百官相賀和唱之歌,屈指算來此歌已有四千多年歷史了。中國人喜歡一詞匯「上下五千年」,以此作為國歌,應該是取其華夏傳承之意吧。歌詞是:「卿雲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覆旦兮。日月光華,旦覆旦兮。」原先《卿雲歌》里還有一句,「時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意思是:時代改變,天下已不是一個人的天下。徐世昌任民國總統時把這一句去掉了,年輕人自然從國歌歌詞的突然變化,領悟到了時代在復辟。

年輕人對國歌最敏感,傳說中的「卿雲」即「慶雲」,一種彩雲,古人視為祥瑞之意。也就是說,數千年不變之皇朝依舊,雖說「時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但是徐世昌任總統時,拿掉了此句,難道暗喻北洋政府論的依然是「一人之天下」,中華民國的憲政治國,純粹是一種花樣憧憬,抑或是紙上論政?廖宗澤那代年輕人應該能咀嚼出其中意味。

廖宗澤走出法政學校之門,恰是曹錕控制北京政府,逼退大總統徐世昌,從而曹又是恐嚇,又是賄選,居然輕而易舉地黃袍加身,成了中華民國的總統,被民間譏笑為「豬仔總統」。

1923年美國《時代》周刊刊登的曹錕照片。

對於讀書人的廖宗澤來說,對於國家憲政法制學而有成的學生來說,忽見國家憲政與社會法制,在軍閥們的槍炮淫威下,什麽都不是,一風吹過,蕩然無存。那一年是否有人感悟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不得而知,但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就是軍閥混戰年代留下的坊間俗語。

面對眼前的舉國亂世,廖宗澤是否能用憲政法制去與兵痞論戰,不能!因為這無疑是對牛彈琴、以卵擊石,這是不是一位熱血青年投筆從戎的緣故呢?

12、四川出了個楊森

廖宗澤從法政學校畢業的這年,四川還發生了一件大事。

辛亥革命後,四川產生了軍閥。四川軍閥長期混戰,自辛亥革命後自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四川軍閥混戰共約470餘次,幾乎每年都有大規模的混戰發生。二十世紀20年代初,四川形成了防區制,逐漸形成了劉湘、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楊森、李家鈺、羅澤洲和劉存厚等八個主要軍閥派系,略似於中世紀歐洲的諸侯國,各防區的軍閥割據,連年相互混戰,國家秩序混亂,四川已無一片安靜之地,依法治國,以法理政,成了一句空話。廖宗澤是不是也有「安能久事筆硯間乎」?這是否又是一個理由。

1924年2月,楊森在吳佩孚的支持下,卷土重來,殺回四川,占領重慶,攻克成都。5月楊森任四川軍務督辦,即督軍,地方最高軍事長官,成為北洋政府在四川的代理人。這時楊森的事業達到頂峰,他雄心勃勃地吼出「建設新四川」的響亮口號,推行「新政」:一、修建馬路;二、開辟公共體育場;三、成立通俗教育館;四、提倡「朝會」等措施。楊森推行「新川政」,並開辦了四川陸軍講武堂,在四川諸多軍閥中獨樹一幟,許多人認為這是歷史進步,誇楊森有魄力,楊森一度成了四川的「紅太陽」,贏得了民心民意,特別是他的「新川政」,「建設新四川」等口號,無疑吸引了許許多多年輕人,相信同樣也吸引了22歲的廖宗澤,有志向的青年都好追崇模仿英雄,走英雄之路,這應該也是一個理由。

楊森

楊森這人,頗具傳奇色彩,歷史上褒貶不一,但是此人確實是廖宗澤成長道路上所遇到的第一位大人物。

廖宗澤認識的楊森,已經是四川著名的軍閥。楊森身材魁梧,粗獷壯實,一臉橫肉,就像廟宇里站立的四大金剛,一副兇神惡煞的模樣。楊森出生於1884年,年長廖宗澤18歲。楊森幼時,家境一般,其父為邑武庠生,即武秀才,曾任典史,大概相當於今天的派出所所長。受家庭影響,楊森自小便對習武從軍頗感興趣,楊森畢業於順慶府聯合中學,22歲入四川陸軍弁目隊,24歲入四川陸軍速成學堂,與劉湘、唐式遵、潘文華等是同學,後來形成以劉湘、楊森為首的「速成系」四川軍閥集團核心人物。楊森畢業後在新軍17鎮任排長。楊森天生是軍人,對訓練與管理士兵,卓有成效。楊森28歲時任川軍第1師王陵基部隊的營長。1913年,楊森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後被俘,滇軍將領黃毓成在集合俘虜時,見眾俘虜都甚為惶恐,惟獨楊森顯得毫無懼色,有膽有識,黃毓成見楊森很有膽識,身材魁梧,對他心生好感,留他在司令部當副官。以後楊森曾擔任雲南講武堂隊長,參加了護國戰爭,任滇軍第2軍參謀長兼獨立團團長,1920年4月脫離滇軍,任川軍第9混成旅旅長、瀘永鎮守使、第9師師長等。

這些歷史背景,都可能是廖宗澤毅然而然投筆從戎的原因。

13、四川陸軍講武堂

四川陸軍講武堂,在宣統二年(1910年),四川總督趙爾巽僅招辦了一期,招納由東北來的武職人員,並兼收新軍中的見習軍官,學員6個月畢業。民國13年(1924年),楊森推行「新政」,重新開辦了四川陸軍講武堂。這一年,四川的熱血青年們紛紛走進了楊森的四川陸軍講武堂,廖宗澤毅然決然地也加入其中,在1924年8月至1925年2月,他就讀於楊森的四川陸軍講武堂。

可想而知,剛畢業於高等學府的學子,轉身投入軍校,對兵痞的楊森來說,豈不是喜不自勝。民國初年的徐樹錚,晚清時考入太學的貢生,投筆從戎,深得袁世凱、段祺瑞的喜愛與重用,官至授遠威將軍。

講武堂無非是學戰爭理論與軍事訓練。軍事學科:地形學、築城學、兵器學、戰術學、軍制學、衛生學、沙盤教育等,軍事訓練,應包括兵科教程,及步兵操典、射擊教範、陣中勤務令、工作教範、野外演習等。這對文化人廖宗澤來說,應該是小菜一碟,得心應手。

當年講武堂的制度和作風,均是仿效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紀律非常嚴格,每天上課6小時,上操2小時,早晨有體操和跑步,晚上還有自習,而且夜間有緊急集合的訓練。應該說課程較為完善、教學嚴格、紀律要求高。講武堂在進行嚴格軍事訓練的同時,也注重學員的操行培養,要求著裝軍容一絲不茍,和善禮貌,公買公賣,嚴禁驚擾百姓。

別說,楊森的講武堂,也是用正直與忠誠的愛國主義精神熏陶與教育學生。軍校學成之後的廖宗澤,應該是文武雙全的人才,這在楊森的軍隊里甚是稀罕。廖宗澤作為楊森的第一屆子弟兵參加了畢業典禮。

楊森必然會出席這樣的典禮,這是楊森軍校收獲碩果的時刻,他自然是洋洋得意。楊森十分欣賞廖宗澤,這是毫無疑問的,在典禮上楊森對廖宗澤作為優秀軍官進行了一番褒獎,並親授於廖中尉軍銜,這屬於跳躍晉級授銜。通常來說民國時期的講武堂,或者軍校,畢業生應該是準尉,或者少尉軍銜,見習軍官一年。楊森欣賞和看重廖宗澤,應該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至於廖宗澤後來如何看楊森?此是後話暫且不表。

旋即,廖宗澤被楊森安排到四川陸軍混成補充旅擔任連長。楊森的四川陸軍講武堂也只辦了一期,對楊來說,第一次辦軍校出成果了,這無疑是大事;同時對楊的四川新政來說,更是大事了,算是實施「新川政」的績效之一吧。按理說,這在當年的四川成都,一定算是個新聞事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