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犯與英烈——軍統精英廖宗澤】:第四章 初入黃埔軍校(下)

孫中山視察黃埔軍校(油畫)。

21、廣東統一之役

廣東統一之役是怎麽一回事呢?即:國民革命軍東征,或稱東江戰役。這是國民黨一統民國的立足大事記,在此言簡意賅地介紹幾句:

辛亥革命,對孫中山來說,是失敗了,舊軍閥竊取了全國政權。但孫中山與他領導的革命黨人,並未半途而廢,繼續堅持民主革命的道路。俄國的十月革命,使孫中山深受啟發,從而明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民主革命任務。1919年,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實行「聯俄容共」政策。在蘇聯的幫助下,國民黨組建了以蔣介石為校長的黃埔軍校,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的心臟停止跳動,享年58歲。1925年7月1日,廣州國民政府正式成立,擺在新政府面前的主要目標與任務是,計劃與展開北伐,建立一個民族獨立、民主共和、富強統一的中國。

現代大陸人對中共軍史耳熟能詳,上世紀八十年代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了系列電影《大決戰》,講述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間,歷時142天,中共軍隊以爭取起義、投誠、和平改編,及直接戰火硝煙拼殺,殲滅了國民黨173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這三大戰役對毛澤東和中共來說,奠定了中共在全國勝利的基礎。明年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大決戰》將重新被拍攝為電視劇,被中國官方定為「重磅獻禮」。

談北伐戰爭,必須與東征聯系起來說。也有一種說法,北伐戰爭涵蓋了東征戰役。對民國政府來說,北伐戰爭的歷史作用與意義,不亞於毛澤東的三大戰役。北伐戰爭,是敵我軍力異常懸殊的戰爭:國民革命軍一方,僅僅只有10萬兵力,而北洋政府的直、奉、皖三大軍閥,則擁有80萬重兵,面對8倍敵軍於己的戰況,北伐軍勢如破竹、連戰連捷,僅用了半年時間,便從珠江流域打到了長江流域。差不多用了2年時間,於1928年將三大軍閥完全打垮,結束了北洋軍閥統治時代。

北伐戰爭是民國統一之戰,東征是為北伐做戰略準備的戰役。在中國歷史上同樣留下了難以抹去的重重一筆。可惜可嘆的是,世人似乎遺忘了這段輝煌的歷史。

東征,就是廣東統一之役,指的是國民革命軍的東征,或稱東江戰役。由孫中山領導的廣東革命政府,以黃埔軍校師生所組成的國民革命軍為主力,歷時1925年至1926年間,戰略目的:清除廣州國民政府周邊的隱患軍閥勢力,包括陳炯明、林虎、洪兆麟、鄧本殷的粵軍,為北伐戰爭作準備。東征戰役分為兩次,第一次東征戰役,發生在1925年2月至3月,完成戰役計劃,打敗了盤踞廣東周邊的軍閥勢力。

第二次東征戰役,從1925年9月至12月,因陳炯明再次集結於潮、汕,挑釁廣東革命政府軍。

第二次東征戰役,從1925年9月至12月,因陳炯明再次集結於潮、汕,挑釁廣東革命政府軍。蔣介石為東征軍總指揮,汪精衛為黨代表、周恩來為政治部主任,率近3萬國民軍,分三路縱隊挺進。潮州、汕頭在廣州東面約450公里,但大軍首先要突破惠州城。惠州城三面環水,易守難攻,素有「嶺南天險」之稱。10月9日,東征軍進攻惠州城,雙方激戰至次日中午,東征軍攻破惠州城,估計革命軍損失嚴重,故蔣介石戰役後評說:「名城雖克,實不能償本校精華之損失也。」

10月27日,蔣介石率第一軍第三師,向華陽進軍途中,突然遭遇林虎部強勢敵軍的猛烈抵抗,久戰不克,反被敵人的鉗形攻勢所困。東征軍總指揮蔣介石親臨前線督戰,希圖激勵士氣,扭轉戰局。該師系由粵軍改編而來。雖奮力苦戰,但戰況毫無改觀。在敵軍沖擊下,全線崩潰。蔣介石環視左右,只有連長陳賡寸步不離,緊隨身邊,而總指揮部的其他成員已各自逃命去了。蔣介石心力交瘁,萬念俱灰,幾欲殺身成仁,被陳庚竭力勸止。此時追兵更近,蔣介石因受傷而不能走動。陳庚背起蔣介石後撤。最後來到一條河邊。陳賡命令部下占領灘頭陣地,掩護蔣介石坐船渡過河去,脫離危險。

11月4日,東征軍收復潮州汕頭,28日後,又攻占五華、興寧、梅縣、大埔,乘勝追擊殘部,直至閩邊永定一帶。至此,陳炯明殘部流竄於閩贛邊,再也無力襲擾東江。與此同時,國民革命軍另一部又先後消滅了鄧本殷在高州、雷州及海南島的部隊,使廣東革命根據地基本趨於統一,為國民革命軍舉行反對北洋軍閥的北伐,奠定了較為可靠的後方基地。

22、加入「東征」行列

因而,我們這里也有了答案,廖宗澤所記錄的他參加廣東統一之役,實際上就是國民革命軍的「東征」,是1925年9月至12月的第二次東征戰役。

黃埔學生軍的兩次東征。

軍校的史料記錄,很少提及黃埔四期新生參加第二次東征戰役,查閱林彪、胡璉、張靈甫、謝晉元等同期生資料,都沒有參加「東征」的記錄。筆者估計有幾種情況:一、四期新學員進入軍校時間差異很大,沒有趕上第二次東征戰役的時段;二、廖宗澤應該是參加入學考試時間比較早的,在10月5日之前已經辦理了入學手續,有軍校入黨時間為證;三、是廖宗澤個人的積極請願與爭取的結果。廖宗澤是上過戰場的人,在擔任川軍中尉連長時有過戰場經驗。

上一小節,我們談及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戰役,10月27日,總指揮蔣介石遭遇危機,險些殺身成仁,被陳賡救回。訊息傳回軍校,群情激憤,在校師生義憤填膺,為校長報仇雪恨,欲為軍校再振雄風,一切為了民國革命的勝利。

陳賡與蔣介石。

「東征」戰役是大時代的大事件,學員參加軍校,就是為了上戰場,為了報效國民,為了祖國統一,為了建功立業,誰甘願放棄這樣立即投入戰場的革命機會?

而對廖宗澤來說,激情與迫切尤甚,不經歷風雨,何以感悟彩虹與陽光。廖宗澤曾經在楊森部隊擔任了七個月的中尉連長,帶兵參加過劉湘與楊森的四川爭霸戰,後因楊森舊部臨陣倒戈,楊森戰敗。為此廖宗澤不願意繼續為軍閥混戰賣命,隨告假奔赴廣州,為革命而報考黃埔軍校,期盼與等待的就是投入革命上戰場的機會。特別是作為年青軍人,血氣方剛、一生膽氣,好不好,孬不孬,戰場上見真章。古人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宇宙不停運轉,人應效法天地,永遠不斷的前進。

機會就在眼前,故此廖宗澤直接要求了參戰。這對軍人來說,上戰場是體現了軍人本色,是勇者,亦是榮耀。這些在廖宗澤的檔案中,只是短短數字的記述:參加廣東統一之役。

顯然,總指揮蔣介石遭遇戰敗與不測,軍校立即組織了一支後援部隊奔赴戰場,廖宗澤與部分的黃埔四期學員隊,應該就是參加了此次的緊急軍事行動。

史料記錄:1925年10月24日,國民革命軍與李宗仁、白崇禧的桂軍聯手,軍閥占據兩廣的舊軍閥節節敗退,開平易手;台山易手;恩平城破;陽江陷落;高州易手;羅定攻陷;化州易手;廉州攻破。至12月7日,桂軍攻陷欽州,廣東統一之役全線宣告勝利。

1926年1月,黃埔4期入伍新生,轉而擔負警備任務:一、廣州衛戍,惠州、黃埔、虎門之警戒,及兵艦的監視;二、1925年8月20日,廖仲愷遇刺後,負責抓捕到的各要犯的看守任務;三、第二次「東征」勝利後的惠州城的駐防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