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犯與英烈——軍統精英廖宗澤】:第五章 不同的黃埔記憶(上)

黃埔四期同學錄中的當年黃埔軍校的校門照片。黃埔四期回憶網絡照片。

廖宗澤在黃埔的歲月中,有什麽樣的經歷?是否適應嶄新的環境,融入革命的群體?與當年的楊森一樣,同樣被蔣校長所了解,認可他的學識、才華與人品?他與蔣校長的關係又是如何的呢?

事實上很難尋覓到黃埔四期的原始資料,關於廖宗澤將軍這一時期的情況,只能根據現在稀有的資料,以及網絡上各個時期的大事記記錄,進行邏輯分析,沙盤演繹,推論與還原一些史實。廖宗澤在黃埔軍校的那些日子,至少有這麽幾個可圈可點的故事。

廖宗澤入學黃埔軍校,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人們常說「萬事開頭難」,廖宗澤還真遇上了「開頭難」。

21、感受「革命」浪潮

1925年年底,第二次東征戰役凱旋,廣東統一之役全線宣告勝利。參加第二次東征的黃埔四期學生回校,翻開了嶄新的軍校生涯歲月。

廖宗澤走下東征戰場,耳際還回蕩著校長在戰場上吟誦的七絕詩:「親率三千子弟兵,鴟鴞未靖此東征,孤軍革命成孤憤,揮劍長空涕淚橫。」視死如歸的悲壯激勵著每一個東征戰士。當精氣神十足的赳赳黃埔四期學生隊伍,步入掛著「陸軍軍官學校」牌匾的大門,迎面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對於廖宗澤來說,黃埔軍校的新生活開始了。

在開始黃埔軍校的軍事生活中,廖宗澤的感受想必非常複雜,一定與其他學員不一樣,「一張白紙,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但他既是新兵,又是老兵;既是新學員,又是老學員。曾經的軍校感受與痕跡難以抹去,所見所聞所感受所經歷,似曾相識?又素昧平生?似舊夢重溫?又別開生面?

對廖宗澤來說,他是過來人,是經歷過軍校規範的全套訓練,有如步兵操典、射擊教範、野外勤務等基本軍事學識,還有戰術、兵器、交通、築城四大教程的軍制學、交通學、軍隊內務規則、陸軍禮儀、軍語、軍隊符號等,甚至包括戰術作業與實地測圖等,作為經歷過軍校的老兵,他熟識這套標準化軍事訓練流程。川軍在中國歷史上是出了名的,也曾在中日戰爭中大顯軍威,這是後話。總之,川人川士川兵,走遍天下都是頂天立地的好漢。

黃埔四期時的教授部全體職員合影。黃埔四期回憶網絡照片。

有道是「成也黃埔,敗也黃埔」,上世紀中葉的國共大決戰,也可以說是在黃埔同學中的生死決鬥。有評論說:黃埔一期和四期人才輩出,一大批進步青年從四面八方湧入廣州,踴躍報名投考。比如黃埔一期,報考生大約有2000余人,而最後錄取的只有600余人,還是進行了擇優錄取,考試比較嚴格。後來的每一期招生情況,更是嚴格把關,擇優錄取,無一例外。

也有說,黃埔四期比黃埔一期更為出色。可能有這麽幾條客觀原因吧:1、在黃埔四期生與一期生中,軍事上表現最優異的非四期生林彪莫屬。特別是在東北戰場上,他幾乎打敗了國民黨在東北、華北參戰的所有黃埔師生,無形中擡高了黃埔四期的地位。2、黃埔四期學員最多,有2654人畢業,而一期畢業生只有645人,二期畢業449人,三期畢業1233人。四期超過了一、二、三期人數的總和,人才多也是合情合理的。3、報考學員優中選優,不為名利,有抱負、有理想,上乘的品質素養,來自於社會優秀的群體。4、黃埔四期報名人數更多,選拔的標準相對提高,基礎紮實,人才輩出。

22、優差學員被編序列

有這樣的警句:「不忘初衷,方得始終」。廖宗澤為什麽千里迢迢來報考黃埔軍校,不就是為了尋找救國救民救世的真理與出路嗎?他明顯感受到了黃埔軍校與四川陸軍講武堂的不同,校園里呈現一派軍紀嚴明、風氣清正景象,校園裡還有眾多的蘇聯軍事教官,他深切地感受到積極向上的精神,是「弘揚立志救國救民、統一全國的愛國精神;弘揚革命理想信念、鬥志旺盛的奮鬥精神;弘揚國共真誠合作、顧全大局的奉獻精神;弘揚英勇無畏殺敵、敢於獻身的犧牲精神。」進入黃埔軍校,就是從零開始。

廖宗澤進入黃埔軍校這一年,也可以說軍校本身發生了脫胎換骨的升華。當年,孫中山在建立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時,原本校名是: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1月12日,軍事委員會議決定軍校重新命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同時軍事委員會再次任命蔣介石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長。以「中央」替換「國民黨」,以國家之中央更替一黨,是一次政治地位的升華,是堅定了軍校追求的政治目標,為北伐戰爭,為統一的中華民國,開始了全面的前期準備。

黃埔四期同學錄(殘本 )。黃埔四期回憶網絡照片。

文強的第四子文貫中曾經講述過,其父親文強與林彪的一段黃埔軍校往事,他敘述道:「開學宣誓的那一天,文強與這些團員被集中起來,由周恩來領著宣誓,宣布『從團員升為中共黨員』。在黃埔軍校,18歲的文強與林彪、周恩壽(周恩來的弟弟)等新生編在一個班,他擔任班長。他和林彪都住下鋪,有一次打靶訓練後,林彪沒按規定將槍上交,也沒驗槍,文強看見林彪翻來滾去睡不著,又摸枕頭底下。半夜聽見『啪』地一聲槍響,林彪的槍走火了,將上鋪的枕頭射了一個洞!幸虧睡上鋪的士兵當時去喝水去了,沒闖大禍。聞訊趕來的執行官氣得關林彪禁閉,林彪卻怪班長文強在執行官查問時『落井下石』,罵文強是『湖南騾子』,文強也火了,說:『你要是跟我打架呢,我估計你三個打不了我,來打吧!』林彪果然一巴掌打上來,文強『火也出來了』,還手反擊……文強後來回憶時說,『那時我們都只有十幾歲嘛』。不到三個月,新生舉行甄別考試,通過的升為軍官生,文強和周恩壽分到政治科,林彪分到了步科。」

網絡上也有其它回憶文章寫道:1926年3月8日,入伍生經升學考核轉為正式學生。

1926年1月,黃埔四期入伍新生入校,在這之前先後被編入入伍生隊第1、2、3團。先期入校學生,比如廖宗澤那批學員,還直接參加了第二次東征戰役。也有的參加廣州之衛戍,比如在惠州、黃埔、虎門之警戒,各兵艦之監視,廖仲愷遇刺案各要犯之看守及第二次東征時惠州之駐防。從未有安寧受課之機會,為什麽只是經過二個月的兵營生活與執行衛戍任務,又再次升級考核呢?有些不合理吧?

李濟深、熊雄題詞。黃埔四期回憶網絡照片。

原因是否是這樣的:新學員入學初期,只是根據先來後到,且第四期學生前後分7批,在不同時期考試與入學,考試合格學員只能是臨時編入新學員隊伍,開學後,學員還得承擔各種衛戍任務,一直到3月8日,才根據學員的考試成績分派到一團(軍官團)和二團(預備軍官團)。除了步科一、二團共1712人以外,還設有軍官學員的炮科大隊(轄2隊)145人,工科大隊(轄工兵、通信2隊)148人,經理大隊(轄2隊)213人,第一次設立政治大隊(轄3隊)438人,共計學員是2656人。成績優秀者被編在第一團(軍官團),比如:李彌是步科第一團第五連,關漢騫步科第一團第七連,唐生明(唐生智弟弟,艾曉明是唐生智外孫女)是步科第一團第七連,胡璉是步科第一團第七連,伍中豪是步科第一團第八連的。文強確實以優異成績,被編入軍官學員的政治科大隊第二隊,周恩壽是政治科大隊第一隊,謝晉元是政治科大隊第三隊。成績差者編為步科第二團(預備軍官團),林彪、廖宗澤、張靈甫被分派到了預備軍官團,廖宗澤、張靈甫是二團第二連,林彪是二團第三連 ,看來他們屬於入學考試成績欠優者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