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犯與英烈——軍統精英廖宗澤】:第六章 蔣介石與黃埔學子(上)

黃埔軍校時期蔣介石與孫中山。

曾經閱讀到這樣一段話:統帥必須用自己內心之火和精神之光,點燃全體戰士的信念之火和希望之光;統帥同時又應該是戰士,與士卒同甘共苦。

蔣介石政治生命最輝煌的兩個基點:一是黃埔軍校,二是北伐戰爭。作為軍校的校長與統帥,有如袁世凱的小站練兵帶出了新軍,蔣介石同樣培訓出自己的黃埔子弟兵,或者稱嫡系部隊,為打天下奠定了武裝基礎。北伐戰爭,將革命推向全國,推翻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完成了基本一統天下的中國基業。

每個黃埔學子都有自己的「黃埔故事」。對於黃埔新生來說,在黃埔校園裏他們也有同樣的經歷與期待,步入黃埔軍校,除了領悟黃埔精神,融入革命激情,投入緊張的政治學習與軍事訓練,都會去觀察與認識黃埔第一人——校長蔣介石將軍。毋庸置疑,每一個新生都希望見到與認識校長,甚至期望得到校長的認可與好評。

25、蔣介石的帶兵之道

按照兵聖孫武的《孫子兵法》,人是第一要素,取決於帶兵之道,嫻熟把控識人與馭人。用今天的語言來表述,就是突出對人對士兵的管理。蔣介石是不是治軍有方?像克勞塞維茨那樣具有「偉大的靈魂」?黃埔軍校的學生們最有發言權。

自古道:「愛兵如子,勝乃可全」。晚清名將胡林翼也有「吾輩帶兵,如父兄之帶子弟一般」。蔣介石的一生,愛黃埔學生如子,視黃埔學生為子弟兵,是自己的嫡系將士,天下皆知。

據歷史記錄,蔣介石自從擔任校長後,只要軍政事務處理停當,便會抽空參與校事,直接指揮和訓示黃埔軍校軍事與政治訓練,包括關心學生日常的衣食住行,深夜還會親自去宿舍檢查與巡視學生的休息情況……,他每天都有詳細記錄巡視情況。不過,蔣校長真正事必躬親、言傳身教的帶兵治軍,只是局限在培育黃埔第一期至第四期的學員,可以說他真正做到了親歷力親為、躬先士卒。

黃埔四期尚未結束,北伐戰爭便拉開了序幕,1926年7月11日北伐軍攻克長沙。7月底,蔣校長率總司令部人員離廣州赴前線指揮作戰。8月23日在長沙召集軍事會議,他決定北上進攻武漢。9月6日,北伐軍攻占漢口、漢陽;11月9日,蔣揮軍進駐南昌;12月2日,蔣介石在南昌會見鮑羅丁,商議遷都武漢事宜。1927年1月12日,蔣介石抵達武漢,市民數萬人舉行歡迎儀式。3月在武漢舉行了中國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全會選出蔣介石為國民政府委員。自此,蔣介石全力投身於北伐戰爭,及參與主持理國治政。1928 年1月,蔣介石在南京就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主席、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和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同時復任了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兼任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就此,蔣介石基本無暇顧及黃埔軍校的具體事務了,很少再有時間與黃埔學生相濡以沫地談話與切磋。

黃埔軍校紀念館。

所以說,在黃埔軍校的一至四期期間,蔣介石是以軍校校長為主,他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管理和培養學員身上。
蔣介石治理軍校有自己的一套,尤其是找每一個學員約談,說是察顏觀色,說是心理測試,都可以。古代有「相由心生」之說,說是從面相上看出一個人的性格運勢、為人、心理等演化軌跡,也是考察人才英才方法之一。

蔣介石用「自己內心之火和精神之光點燃全體戰士」,「與士卒同甘共苦」,具體做法是找學員談話,下營房查崗,以此接近與觀察士兵的動態,及了解軍心與士氣。對於蔣介石這個習慣的緣由,有兩種說法:

1、是不是日本軍校教官的作風?

蔣介石於1908年進入日本東京振武學校,1910年畢業。這是一所日本預科軍事學校,該校的畢業生中人才濟濟,比如:蔡鍔、程潛、唐繼堯、孫傳芳、李烈鈞、張群、何應欽、陳獨秀等等,日本教官的言傳身教,也許給蔣介石留下了深刻印象。

2、蔣介石一生效法曾國藩的為人處事。

曾國藩好識人術,且頗有見地。據說他是憑感覺識人,觀象相面,察言觀色,聽聲辯音,通過言談舉止,觀察人的氣質、精神風貌,然後憑自己的經驗作出判斷與抉擇。這算不算臉譜化不得而知。

曾國藩,中國近代政治家、軍事家、理學家、文學家。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又授世襲罔替,諡文正。維基百科

不過,曾國藩有一整套說法:相人術的重點,在人與自然和諧,以此來觀察自然界萬物之靈的個體人身。天有三寶:日、月、星,人有三寶:精、氣、神。日月無光,天昏地暗;四時失調,萬物不長。宇宙萬物如此,人也概莫能外。曾國藩相術確實比較高明,有些人他只要見過一面,基本就能斷定此人能夠幹什麽,能不能重用等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人生的一大樂事。李鴻章就是曾國藩挑選的人才之一。曾國藩被後人尊稱為「晚清中興第一名匠」,「千古第一人」,不僅蔣介石崇敬,就連他的敵人毛澤東也信奉。

蔣介石處事待人十分嚴謹周密。作為軍校校長,蔣介石非常盡責盡力盡心,親臨軍校,除訓話外,每次都要找數十個學生見面,談上幾句話,以便「了解軍心、選拔人才」。談話,只是蔣介石「問診」的手段與過程,識人相人才是目的。其要訣是:察言觀色,通過細微小事、語言交流,觀察對方,看其反應與表現,然後決定取舍。蔣介石除了從小事觀察識人外,還特別注意第一印象和談話,他認為談話可以看出對方是否有條理,反應是否快。
幾乎所有的第一至第四期的黃埔學生,都和蔣介石單獨見過面、談過話。當時許多學生非常新奇和樂意被蔣介石找去談話。

26、與學員談話識人辨人

有一則蔣介石識人的傳說在網上不脛而走:

一天,蔣介石和往常一樣坐在辦公室里,要學生站在他的門外,一個個叫進去問話。徐向前等山西的十來個學生都在場。徐向前進入辦公室後,蔣介石問:「你是什麽地方人?」徐向前回答說:「山西人。」蔣介石又問:「在家都幹過什麽?」徐向前說:「當過教員。」蔣介石邊問邊觀察徐向前,時而很注意聽回答,時而又漫不經心,隨後就讓徐向前出去。顯然徐的濃重山西口音,讓蔣介石聽起來很費勁,而且徐比較內向靦腆。蔣介石又見徐向前的背不直,而且人長得不僅不帥氣,面相平庸,還偏醜了些,五官顯得萎靡不振,不精神,沒聊幾句話,就讓他走人。等徐向前離開辦公室後,蔣介石對屬下連聲說:「不可用也。」想來這段傳說是在挖苦蔣介石看走眼了,徐向前後來成為中共十大元帥之一。這是否有力地說明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徐向前:黄埔军校时期与元帅照。维基百科照片。

也難怪,蔣介石就讀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熟讀《孫子兵法》、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和《巴爾克戰術》等,軍人崇尚勇士,是最基本的。雖說孫子說的「齊勇若一」,是強調「政之道也」,要使士卒一致奮勇作戰,關鍵在於將帥領導正確、指揮得法。但蔣介石要求他的士兵「有德有勇,正直的人絕不膽怯。」所以,傳說蔣介石最討厭的是對方膽怯、驚慌失措。

據說曾經有一個旅長被蔣介石召見,竟然嚇得渾身发抖,蔣介石問的話一句也答不上,蔣介石很奇怪地問:「你是不是穿得太少啊?」此人竟然嚎啕大哭,蔣介石很尷尬,拂袖而去。

當然筆者提及這一段傳說,絕對沒有挖苦取笑的意思,只是想說明,這樣的談話機會每個學生都有,廖宗澤必然也會有。
從現代管理學來說,蔣介石確實懂得識人知人用人的基本套路與方法。蔣介石在黃埔時期,非常重視選拔人才,選拔精英。那麽當年在黃埔四期的眾學員中,蔣介石曾經中意和欣賞了誰?這就是筆者要講的故事,算是給讀者補漏吧……。

27、不可回避的林彪話題

黃埔四期學員中,林彪的話題,難以回避。林彪出生於1907年12月5日,湖北黃岡林家大灣人,原名林育蓉。他的家庭比較富裕,是湖北省的一個小地主家庭,林彪排行第二,父親還是當地一家小工廠的業主。按理說射手座的林彪,應該是天生樂觀、充滿理想、正直坦率、活潑幽默、待人友善、行動力強、多才多藝、擅長哲學思考。總而言之,應該屬於性格熱情、樂觀、活潑、坦率、智慧、敏感等的那一類人。看來這與事實不符,相差甚遠。

關於黃埔四期,有關林彪的話題還不少。

前面已提到,據文強披露,他是林彪黃埔初期時的班長,因為林彪私下帶著裝有子彈的槍進入宿舍,結果不小心走火,差一點惹出禍端,為此林彪與文強還動了粗。

金一南這麽評說:「林彪考入黃埔軍校,成績可不是太好,他是二團的,四期的二團是預備軍官團,就是說你們可能成為軍官,也可能不是,因為你們的成績不夠好。蔣介石不認識黃埔四期有一個不起眼的學生叫林彪。」何以為證?聶榮臻在黃埔軍校時擔任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他於1984年在回憶錄中寫道:「我認識林彪最早是在大革命時期的黃埔軍校。他當時是第四期學生,學習上比較平庸,政治上也不活躍。」

也有人說:林彪在黃埔時期,不顯山不露水,平庸得無人問津。他在軍校成績平平,其他方面也不突出,不為大家看重。所以在上世紀中葉的國共大決戰中,國民黨一方不少黃埔將領戰敗,成了解放軍黃埔同學將領的俘虜。徐向前、陳賡等老黃埔,都會去看望昔日的老同學,見見面,敘敘舊,進行一些安撫。林彪明明知道他的老同學們,甚至是他的同期文強、廖宗澤、曹天戈、陳遠湘、馬策、姜湘齡、姚步烈、陳林達、覃道善、李白英、何崇校、李子亮等人,他只是看完俘虜名單後便一扔了之,都不會去見任何一人。錦州戰役時,黃埔一期生範/范漢傑當了俘虜,要求見見林彪。林彪不僅不見,還讓人捎了一句話給他:「讓他好好修養。」范漢傑納悶,「修養」不是「休」養,什麽意思?無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