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犯與英烈——軍統精英廖宗澤】第九章 變味的瀘順起義(下)

劉伯承的總指揮部設在順慶棲樂山頂的「棲樂寺」內。圖/網絡截屏。

50、廖宗澤任起義總部參謀

廖宗澤在瀘順起義時的作用遠勝過陳毅,忽略廖宗澤應該是歷史原因吧。南昌起義也有一份前敵委員會、革命委員會和聯席會議代表共有118名:粟裕、陳賡名字都在名單上。南昌起義時,粟裕任教導隊學生兵的班長,陳賡任北伐軍第2方面軍任特務營營長。

軍委會原計劃:12月5日舉行瀘順起義,順慶、合川首先發動,瀘州隨即響應。起義後,瀘、合軍隊開赴順慶,集中整編,再揮師入豫,配合北伐軍主力會殲北洋軍。

1926年11月下旬,四川省長賴心輝知悉袁品文、陳蘭亭與賴的心腹李章甫第2旅不睦,但陳蘭亭素忌李章甫。賴心輝令袁移防江津,以圖分而取之。袁即與陳密定於12月1日提前起義,瀘州起義爆發。12月2日,袁、陳通電全國,宣布就任國民革命軍川軍第4路、第5路司令,成立聯合辦事處。

12月3日,順慶起義打響了第一槍,把何光烈包圍在師部。12月3日,黃慕顏在合川也起義。隨後部隊開往順慶,劉伯承隨軍到達南充,起義軍黃慕顏部及順慶的秦漢三、杜伯乾部三路在南充會師。12月10日,三路起義軍共7000余人在果山公園舉行誓師大會。會上,宣布成立起義軍總指揮部,總指揮劉伯承和各路軍司令正式就職。劉伯承的總指揮部設在順慶棲樂山頂的「棲樂寺」內。

順慶城西,連亙十二峰,棲樂山為群山之冠,山頂有寺曰「棲樂寺」,始建於唐,因年代久遠,佛道相易。歷代寺院香火鼎盛,慧炬常明,為川北之靈山名剎。寺內有一泉眼,僧人掘地為池,常年清澈滿盈,天旱不涸,稱為「棲樂靈池」,系古南充八景之一。相傳它與嘉陵江相通,根據池水的色澤變化,可預測當年的乾旱洪澇。古棲樂寺紅墻綠瓦,飛檐翹閣,莊嚴雄渾,金壁璀璨。

神秘的棲樂靈池。圖/網絡截屏。

廖宗澤擔任起義總部的參謀,是劉伯承的軍事助手,為總指揮提供戰鬥信息和資料,並負責向各陸軍司令傳達總指揮的戰鬥命令。廖宗澤同時兼任劉伯承警衛營營長,負責「棲樂寺」起義總指揮部的安全,同時還負責楊闇公與劉伯承之間的聯絡工作。其時廖宗澤尚在重慶楊闇公處。

劉伯承比廖宗澤大10歲,雖然只是35歲,但已飽經戰爭風霜,是沙場老將,經歷了無數次刀光劍影、腥風血雨,他的右眼為此喪失,是從血淋淋的死人堆里爬出來。廖宗澤敬佩劉伯承,同樣是四川人,同樣是戰神,但劉伯承沒有一點長官的架子,依然是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無論是討論戰事,還是研究戰情,啟發下屬談意見,說想法,總是一副學界的教授模樣。

在劉伯承眼里,緊隨身邊的年輕人廖宗澤,勇猛敏捷,沈穩老練,文化素養優秀,特別是軍事素質過硬,能夠系統地安排部隊機動巡防與野外作息,戰場地形的測繪、沙盤示意模擬等,均是得心應手、精湛純熟。在劉伯承的心目中,聰明又勤快的人,最適合當參謀;愚蠢又勤快的人,可以沖鋒陷陣;而愚蠢又懶惰的人,就該叫他滾蛋。

中國自古就設有參軍一職,即參謀軍務之意。參謀工作是軍隊的靈魂,這在歷朝歷代都一樣。沒有參謀工作,軍隊就不會打勝仗,這在歷史上有無數著名例證。

楚漢相爭,劉邦贏得天下。戰後論功行賞,劉邦以為是最後一役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是張良、蕭何、韓信三人的功勞。張良當時是軍師,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蕭何掌管後方勤務,供給軍費;韓信是一員將材,掌管人馬,指揮全軍作戰。這三人的三種工作,劉邦以為:張良的工作第一重要,因為一切勝利的獲得,都是靠張良把握戰略、戰術的原則,定出適當的行動計劃,否則韓信雖有將材,也不會取得勝利。這一典故,足以證明了參謀工作的重要性,張良是劉邦最重要的軍事助手。

三國時代,劉備手下猛將不少,諸如:關羽、張飛、趙雲等個個都渾身是膽、驍勇善戰,寸鐵在手,便有萬夫不當之勇。但在諸葛亮未來之前,劉備老是打遊擊,沒有自己的地盤,總是東奔西跑,不得安閑,猛將雖多,也未成大業。後來得了軍師諸葛亮,才定下了「東和孫權,北拒曹操,西取四川」的戰略方針,才打下了天下,所有猛將,在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下,才發揮了威力。否則僅憑關羽、張飛的勇猛與拼殺,打一輩子也打不出鼎足而立的形勢。後來劉備不聽諸葛亮的話,興兵伐吳,結果七十萬大軍慘敗,演出了白帝城托孤,結束了一生,最後還是由諸葛亮顧大局,東和孫吳,南征孟獲,北出伐魏,才維持了劉家天下。

每一次的戰鬥勝利,表面上是指揮員在前方指揮得當,而實際上卻離不開功不可沒的參謀。每一次勝利的獲得,固然有士兵訓練有素,戰鬥力強,偵察警戒嚴密,作戰計劃的周詳,部隊調動的適宜,給養、衛生、後方勤務等保障方面的原因。制定計劃的參謀人員,是拿鵝毛扇子的人物,需要把握戰略戰役的方針,冷靜周密地部署戰鬥計劃,作好一切的戰前準備。參謀工作對軍隊戰鬥的勝敗起著決定性的意義。

原則上講,司令部的參謀職責是:為戰役出謀劃策提供方案,幫助指揮官決定正確的作戰計劃,及協助指揮官堅定地實施與執行作戰計劃。參謀沒有指揮權,只有建議權。這麽補充說吧,如果參謀部的人員都死了,那指揮官就不用指揮了,指揮官只能成為戰鬥員,直接提起槍親自參加作戰了。

劉伯承對廖宗澤確實有偏愛,後者具備相當高的軍事指揮素養,劉伯承完全可以把廖宗澤安排到軍事第一線擔任營長,沖鋒陷陣,但劉伯承沒有這麽做,最後把廖留在身邊,作為軍事助手,擔任指揮部軍事參謀,這當中自然蘊含著一種親近與愛護。一般人看不起小參謀,國民革命時期有種說法:「參謀不帶長,放屁都不響。」說的是參謀職責沒有權威,沒有指揮權,其實這是個誤導。

51、遭遇軍閥反撲

順慶起義爆發,震驚了四川軍閥。鄧錫侯、劉文輝等調遣駐遂寧的李家鈺部1個旅,廣安羅澤洲部4個 旅兩個團 ,合川陳書農部兩個團的兵力,以及何光烈殘部,分四路圍攻順慶,進行了異常激烈的戰鬥,雙方傷亡慘重。劉伯承緊急召開營以上軍官會議,宣布立即撤離順慶。正當順慶義軍準備撤離時,楊阇公派廖宗澤帶來一封密信,大意是說:中共重慶地委已嚴令瀘州起義部隊,立即向順慶集中,要劉伯承、黃慕顏等人堅守順慶,等待會合。

這個電報的核心內容是:順慶起義後,遭遇軍閥部隊四路圍攻,指揮部派遣陳毅趕往瀘州第4路陳蘭亭司令、第5路袁品文司令處,督促起義軍北上會師,陳蘭亭貪戀瀘州巨額鹽稅,不願離開,袁品文屬下皮光澤團長亦不願北上,陳毅的督促完全無效。

陳毅那裡任務未完成,劉伯承便無力堅守順慶,只能是放棄順慶,進發綏定,待瀘州起義部隊北上會合整編後,再實施入陜計劃。當時,秦漢三、杜伯乾兩部官兵不願撤離,力主堅守。

起義軍終據守失敗,從棲樂埡出發,向金台方向轉移,離開順慶。12月16日上午,雙方在小老君發生激烈交火。劉伯承派部隊拚死力戰,但終因敵眾已寡,難以擋住敵人「敢死隊」的瘋狂進攻。廖宗澤向劉伯承提議,起義部隊必須撤離,並提出了撤退的路線圖。當天下午,順慶起義軍向東北面的燈台場方向轉移。到黃昏時,劉伯承和黃慕顏、秦漢三、杜伯乾、廖宗澤等就地開緊急會議,商討今後行動,劉伯承提議起義軍暫退至開江縣整頓。順慶起義軍因遭軍閥重兵圍攻,不幸失敗,餘部撤往川東。

劉伯承率起義軍2000多人到達開江,12月22日,分批抵達普安,總指揮部及第一路軍駐普安鎮;第二、第三路駐寶塔、楊柳。

同一時間,楊森還是倒向了吳佩孚,率軍進攻武漢,不想遭到北伐軍迎頭痛擊,於12月14日從宜昌率殘部狼狽逃回萬縣,隨即致電駐重慶國民黨省黨部,表示今後決心徹底革命,向蓮花池省黨部轉達誠意,並派人赴重慶,迎請楊闇公赴萬縣主持黨務,又電邀劉伯承赴萬縣會商,並立即令下屬在起義軍到達時,接濟糧餉。劉伯承起義軍經大竹的林壩溪,梁山的貓兒寨,達縣的大樹壩、葫蘆潭,於12月22日到達開江,受到楊森的駐軍司令羅覲光的出城歡迎。黃慕顏部被安置在距開江城外5里的普安鄉場上,秦漢三、杜柏乾兩部駐城內西南二門附近一帶。當時順慶起義軍三部只剩下二千多人了。順慶起義軍駐開江後,立刻發出函電,邀請在順慶和沿途落伍的起義官兵到開江集中。不久,杜柏乾部吳鵬德率部到達開江。

52、廖宗澤與文強

何蜀的《文強傳》中大概有這樣的描述(大意):

順慶起義失敗,楊闇公親赴萬縣,代表國民黨四川省黨部,說服楊森下令要其駐防開江的師長羅覲光等讓順慶起義軍撤入其防區休整,並向起義部隊接濟糧餉。

劉伯承到萬縣後,與政工人員們在寶隆洋行同住了一個多月。後來史沫特萊記下了朱德向她講述的劉伯承來萬縣的情景:朱德對這次會見記得很清楚,因為劉伯承一頭沖進他的辦公室,把共產黨的證件往桌上一拋,走過來就在他的背上給了他一巴掌,幾乎把他拍翻在地。

「記得我嗎?」劉伯承叫道。「幾年前我們在川南見過面,那時我代表成都軍閥和護國軍商量怎樣對付雲南、貴州呢!」當時在文強他們眼中是「革命前輩」的劉伯承,其實年紀也並不大,只有35歲。劉伯承住在萬縣的這段時間,給文強留下的一個較深的印象,是他每天不僅伏案工作很長時間,還要親自動手洗衣和縫補衣服。

文強在這裡與後來對他的生活道路發生重大影響的廖宗澤見了第一次面。1926年冬畢業後,廖宗澤先於文強被派到四川開展革命工作。他到重慶蓮花池國共合作的國民黨四川省黨部報到後,被省黨部負責人、中共重慶地方委員會軍委書記楊闇公派往駐合川的四川江防軍第二區司令部黃慕顏部作政治宣傳工作,在那裡參加了中共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劉伯承為總指揮領導的順慶、瀘州起義。(與廖宗澤的檔案記述有出入。)

廖宗澤來到萬縣寶隆洋行,向朱德匯報工作。廖宗澤與文強一見如故,無話不談。

在閑談中,廖宗澤說起他到黃埔軍校之前曾在楊森開辦於四川瀘州的講武堂學習過。文強便去向楊森報告,說是他當年講武堂的學生來了。楊森十分高興地接見了廖宗澤,誇獎廖宗澤年輕有為,後生可畏,還贈送了100塊銀元給廖宗澤作旅費。

廖宗澤是楊森主辦的唯一一期的四川陸軍講武堂的優秀畢業生,楊森不可能不記得不在意。廖講武堂畢業後,被楊森任命為四川陸軍混成補充旅中尉連長,國防部陸軍官佐檔案有記錄。楊森與廖宗澤應該熟稔,非常近。當然也有可能,當年其實是廖宗澤棄楊而去,這也算是不堪回首的過節,兩人都是明白人,場面上不易提不痛快的事。且楊森又是四川著名的軍界要人,向來狂傲自大,不可一世,時任軍長,怎麽可能會向一個20歲毛孩文強解釋他們之間的事?文強也只能是站在一邊,一驚一楞,好生不解,或者是自我揣測而已。事後廖宗澤也不會向文強解釋什麽,一是因為他們之間只是初識;二是廖的性格穩重謹慎,不屬於那種好顯擺與吹噓之人。

但楊森見了廖宗澤還是很熱情,說明楊森從內心還是看好廖宗澤的,故此勉勵和誇獎廖宗澤年輕有為,並贈送了100塊銀元。這在當年不是一筆小數字。1926年至1936年期間,1銀圓可以買16斤大米,或者5斤豬肉。魯迅的日記里也提到,4個人在東來順吃頓火鍋,花了1塊大洋,基本是這麽個概念。張國立的電視劇《我這一輩子》中的巡警角色福海,月薪也就是3塊5。

前年,筆者曾聽中國當代歷史學家、擅長中國思想史、近代思想史的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榮休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劍橋中國史》晚清部分的撰稿人之一,廖宗澤的二女婿張灝說過:楊森到台灣後還與廖家後代偶有來往,儘管廖家人並不喜歡這人,楊森還當著廖宗澤二女婿誇其夫人,「融融是個大美人!」

53、「龍透關」紀念公園

瀘州起義最終是以失敗而告終,「龍透關」,是當年劉伯承率領起義軍最後的陣地與決鬥的戰場,曾經的刀光劍影、斬伐屠戮、鮮血流淌,一片的慘絕人寰與肅殺之氣。

1927年1月中旬,楊闇公在萬縣召集軍委會,會議決定:劉伯承赴瀘指揮起義軍。劉星夜抵達瀘州,於24日發出總指揮部佈告,隨即著手整頓軍政、民政。

瀘州,因瀘水得名。說瀘水,估計沒幾個人知曉,它還有一名是金沙江,估計這就沒幾人不知了。我們少小時要背誦《七律•長征》,其中有「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但也讀了諸葛武侯的《出師表》,其中更有「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只是不知金沙水與瀘水,原來是大名與又名之別。三國時期,長江上遊稱為金沙江,也稱瀘水,還有麗水、馬湖江、神川等名稱。瀘州位於四川東南部,據順慶300餘公里,長江和沱江交匯處,以「瀘州老窖」和「郎酒」而馳名中外,享有「中國酒城」美譽。

瀘州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城南的龍透關,修建於蜀漢時期,以長沱兩江岸邊為起止,長約數華里。後經宋、清兩代修築,並建有炮台等。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瀘州三面靠水,陸路只有這裡通往城外,歷代兵家列此為川中城防之險要。這裡也是劉伯承的起義軍與劉湘的軍隊最後的決戰之處。

1927年2月,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暗地策動四川軍閥反共,密令二十一軍軍長劉湘[1]「消滅川境之(革命)力量」。3月31日,劉湘在重慶制造「三·三一慘案」。4月4日,楊闇公攜妻子趙宗楷坐上亞東號輪船赴武漢被捕。劉湘殺害楊闇公等中共黨員和進步人士400多人,中共重慶地委和國民黨蓮花池省黨部遭到徹底破壞。瀘順起義失敗前,朱德、陳毅、黃慕顏、童庸生等接二連三地撤離。

5月初,蔣介石密電催促劉湘,要他趕緊撲滅瀘州起義火種。劉湘秉承蔣介石命令,糾合劉文輝、賴心輝、周西成部隊,還籠絡了楊森所部軍隊,於6日發出通電:擁蔣反共。同時再次向瀘州加緊圍攻。一時間敵人以數十倍之眾向瀘州孤城壓來,情況十分危急。四川中共黨組織決定讓劉伯承和起義部隊分散突圍,儘可能保存革命實力。

在瀘州的「龍透關」,劉伯承繼續組織起義軍與劉湘的軍隊決戰。起義軍長期被圍困,幾至彈盡糧絕,官兵、市民食不果腹,陳蘭亭、皮光澤悲觀動搖。陳並暗中勾結聯軍,陰謀劫持劉伯承交聯軍邀賞,因遭袁品文等反對未遂。中共瀘縣特支和袁品文等力主劉伯承撤走。

最後是劉文輝24軍第五混成旅張志芳旅長,原是劉伯承重慶將弁學堂的同窗好友,讓劉伯承隱居在圍攻瀘州的川黔軍閥部隊中。軍閥劉文輝參加圍攻瀘州,與劉湘等人的心思不盡相同,他只是想趁機把起義部隊壓出瀘州,搶占瀘州地盤,好把他的防地聯結起來,並無消滅起義部隊的打算。張志芳旅長選擇賴錫麟護送劉伯承,賴曾經是劉伯承部屬,在劉部隊任排長,此時在張志芳部任連長。

各方的起義者都走了,文強也走了,惟獨廖宗澤被留下了,沒有走。四川中共組織決定留下火種,楊闇公事先部署廖繼續留在軍閥隊伍中,被安排去了黃慕顏哥哥黃隱的部隊——全川江防軍總司令部擔任少校參謀,接替楊闇公的中共地下黨的軍事指揮任務,伺機而動,為發動新一輪兵變,繼續為中共掌握槍桿子做準備。

今天瀘州的「龍透關」紀念公園,園內的紀念碑、城墻、關樓、千步梯、碑林等,記述了劉伯承帶領起義軍最後一戰留下的遺跡……

盧順起義最後戰場——龍透關。圖/網絡截屏。

[1] 、劉湘,字甫澄(1888年-1938年),四川成都人,四川陸軍速成學校畢業。1921年7月,被推為四川各軍總司令兼省長。1929年,重慶大學成立,劉湘任第一任校長。1935年2月,出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盧溝橋事變爆發的第二天,劉湘即電呈蔣介石,同時通電全國,籲請全國總動員,一致抗日。1937年10月15日,劉湘被任命為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兼任集團軍總司令,率領川軍帶病奔赴抗日前線。在抗戰前線吐血病發,於1938年1月20日在漢口去世。死前他留有遺囑:「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中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