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故事】:第十章 四通文化(70)斑馬文化

「四通人」的風采。

有人說四通文化是斑馬文化,意思很清楚:四通文化裏有黑道,也有白道。如果說黑道文化的代表人物是殷克和崔銘山;那麽白道文化的代表人物就是談鋒和王緝誌。

談鋒當時是總經理辦公室主任。我經常稱贊他恰當地代表了四通的形象:兩袖清風、一身正氣。談鋒和我同年,比我還早上一年大學。 1963年,他從上海考到了北京,讀的是北大東語系。「文革」之後,是社科院新聞所的研究生。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人民日報工作。在加盟四通之前,他是人民日報(海外版)的港臺版主編。當時在報社內部,他也是個才思敏捷、業務精湛的人物。

萬潤南文集:商海雲帆——四通故事,天語出版社 二〇一三年六月第一版。

為什麽如此優秀的人物,也下海到了四通?把談鋒引進四通的,是王緝誌。準確地說,是王緝誌的弟弟王緝思。

王緝誌一家,可謂一門俊秀。前面我提到過,王緝誌有一個出色的妹妹,我的清華校友王緝惠,也參加了四通。他還有一個出類拔萃的弟弟,叫王緝思,當年是社科院美國所李慎之先生的「大弟子」,現在被認為是中國當代一流的國際政治學者,著名的美國問題專家,現任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在一次重要的外交訪問中,談鋒和他結緣相識。

王緝思熱情地向談鋒介紹四通。同行的一位長者也對他說:這些人(指四通人),是中國將來的脊梁。談鋒心動了。回京以後,由王緝思安排,王緝誌和談鋒在松鶴樓見了面。松鶴樓是長安街附近一家古色古香的餐廳。王緝誌的溫文爾雅,談鋒的文人氣質,十分契合。男人之間,也會「一見鐘情」。一席推心置腹的交談,談鋒便下決心到了四通。

本來,王緝誌是想讓談鋒到開發部幫他管家。他帶談鋒來見我,一見面,我就說:「這個人才,我留下了!」

我喜歡談鋒,因為年齡、經歷、性格的相同,彼此了解要比其他人來得更容易,也更深一些。我們之間,除了友情,還有一種親情。用談鋒的語言,我們「情同兄弟」。我的那個同胞弟弟儲忠,和談鋒的交情,也十分親近。就個性而言,談鋒要比我單純一些。在我的個性當中,有許多不同的面:既有老王的精明,也有老沈的城府;既有老段的敬業,也有小崔的海派。談鋒的正直和狷介,應該也是我個性中的一個側面。

談鋒來四通以後,成為總經理辦公室主任和《四通人》的第二任主編。曹務奇則出掌綜合計劃部,成為公司的首席智囊。

原來海澱區準備拍一部介紹海澱的新聞片,說要給四通兩分鐘的鏡頭。結果,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拍了一部將近20分鐘的專題紀錄片:《四通人》。這是國家科委介紹星火計劃的系列片中的一集。由新影廠的殷蘇平執導,腳本的文字稿,全部由談鋒撰寫。

在新影廠拍攝的紀錄片《四通人》裏,你們可以看到四通人一個個朝氣蓬勃、英姿颯爽。

在一個展覽會上,四通的一個小姑娘,在說到自己的公司的時候,眉飛色舞、充滿自豪,那種幸福感和滿足感,溢於言表,讓周圍的人聽了十分感動。他們說:那時候,人們在外面說起自己的單位,不是抱怨就是控訴,沒見過四通這樣的……

下面,請大家一睹「四通人」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