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犯與英烈——軍統精英廖宗澤】第十四章 蔣介石的召喚(上)

1929年夏,蔣介石(前坐者)與他的親信隨從登泰山,戴笠(後排左一)等合影。圖/擷自網路

看這章回題目,似乎是蔣介石登高一呼,拯救黃埔同學於水深火熱之中。曾擴情在他的《黃埔同學會始末》一書中這樣回憶:「蔣介石在對閻錫山、馮玉祥戰爭結束後不久,特令我在南京成立一個『自新同學招待所』,並派我為招待所主任……公開宣布:凡屬黃埔同學,無論參加過任何反蔣集團的活動,只要悔罪歸來,決不追究既往,並不迫使作任何交待,而且待遇從優……」在蔣介石的召喚下,約有一百二十人歸隊,廖宗澤就在其中。其實此時的蔣介石也有他自身的難處,就象曹雪芹當年在《紅樓夢》中說的,「大有大的難處」,指的正是這類狀況。

那一代人幾乎一樣,在此列舉廖宗澤當年同事朱德的一段「尋找真理」經歷。1922年,軍閥唐繼堯在雲南打敗同盟會將領顧品珍,並想捕殺朱德。朱德逃到上海見到孫中山,孫讓朱德出面組織桂軍、滇軍攻打陳炯明。朱德認為革命不能靠與軍閥結盟,表示婉拒。朱德又去面見陳獨秀,提出加入中共。陳認為朱軍閥氣息太重,故態度冷淡,不願接收他入黨。隨即朱德赴德留學哥廷根大學,並在柏林見到了周恩來,經周恩來、張申府介紹,總算在德國加入了中共。廖宗澤與朱德尋找的方向雖然迥異,但他們的感覺應該是相同的,猶如辛棄疾的吟唱:「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所以說,廖宗澤回到國民政府這邊,感覺他不該像曾擴情筆下的那麽落魄,懷揣「悔罪歸來」與「自新」的沮喪,為什麽廖宗澤不能是精神為之一振,自古位卑未敢忘憂國,一劍在手問天下,誰是英雄真豪傑,惟有報國事業見真章。

筆者就從蔣介石為什麽發出召喚說起……

90、蔣介石指示建情治系統

廖宗澤領導廣漢起義,是在蔣介石的中原大戰後期,讀者絕對不會想到,此時的廖宗澤與他的校長蔣介石,均是因這場中原大戰陷入困局,處在事實上的同病相憐狀態。

因李立三的狂妄,借中原大戰之亂,火中取栗,廖宗澤連連挫敗,遭致廣漢起義一敗塗地,為此廖宗澤不僅受到中共四川省委的嚴肅處分,同時又因暴露中共身份,再也回不到黃隱的江防軍總司令部,心情極差,一腔熱血為報國的廖宗澤,前程黯然失色。

而此時,蔣介石因贏得中原大戰,欲在國民政府內一鼓作氣大權獨攬,卻遭遇汪精衛、胡漢民反擊,打出了「打倒獨裁,護黨救國」的旗號,同時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東北軍竟然不放一槍全線撤退,這筆帳自然算在了蔣介石的國民政府頭上,此時的蔣介石可說是內憂外患,連連受挫,狀況極差。1931年12月15日,蔣介石宣布下野。

蔣介石此時一定幡然醒悟,從某種意義上說,敵人不一定是來自外部,往往出自內部的敵人更兇狠。軍事上,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外加貌合神離的馮玉祥等,挑起了中原大戰,蔣介石卻事先沒有得到預警情報;政治上,國民黨內部胡漢民、汪精衛處處反對與制約蔣介石,蔣同樣也不知暗中已被人下了套。這兩股力量均是出自內部的政敵。蔣在下野前,授意一些心腹必須建立「藍衣社」、「復興社」等特務組織,為的是對付內部的政敵。

這個復興社說起來復雜了,只能擇其要點而言,簡單的說,是一個忠實於蔣介石的組織。

復興社的成立,最初源於黃埔四期生滕傑的一份《計劃書》。其中提到:應該「在無聲無息(極端秘密)的原則下,以黃埔學生為骨幹,結合全國文武青年之精英,切實把握民主集權制之原則,來建立一個意志統一、紀律森嚴、責任分明和行動敏捷」的堅強組織。並希望依靠這個組織,整肅腐敗、喚醒民眾、抵抗外侮,最終「復興我中華民族」。

曾擴情(左)與滕傑(右),為蔣校長建立特務組織與收攏人才獻計獻策。圖/擷自網路,田牧合成

蔣讀了非常讚賞。由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等蔣介石心腹,成立了「中華民族復興社」的特務組織,這些人均是出自黃埔軍校的畢業生。原計劃仿照意大利的黑衫黨、德國的褐衫黨的法西斯特務組織,組建「藍衣社」,經蔣介石核定,以賀衷寒、桂永清、蕭讚育、滕傑、康澤、戴笠、鄭介民、鄧文儀、潘佑強、胡宗南、酆悌、曾擴情、杜心如等十三人為該組織骨幹,時稱「十三太保」。

其實,也許不一定是13個人,實際上或許更多一些,或許更少一些。中國人對幾個數字比較偏愛,一個「三」、一個「四」,動不動「三大什麽」、「四大什麽」,再一個就是「十三」。記得「說唐」里面,靠山王楊林手下就有「十三太保」,還有多條好漢,就是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慶那一夥子人,單雄信已排到第十六。估計也就是湊個吉利數。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圖/擷自網路

到了說書先生單田芳口中,又被改成了「十三傑」,可要排名的人又有十四個,否則秦瓊排不進去了。沒辦法只好把第十三傑說成是兩個人:上首,秦瓊;下首:四寶大將尚師徒。所以排名這個東西就這麽回事,都是後人說的。

復興社就這樣成立起來了,其宗旨,就是滕傑講的那幾句話,這是明的,實際上,由於這個復興社純粹由黃埔生組成,不用說一定忠於他們的蔣校長。

其時,蔣介石也命令戴笠成立「聯絡組」,要發現與延攬人才。最初成員只有張炎元、黃雍、鄭錫麟、馬策、王天木、唐縱等。蔣自己還授意曾擴情聯系黃埔同學回歸,他需要一批如同希特勒的「蓋世太保」嫡系。蔣介石深感指揮不動國民黨系統,迫切需要一個可堪信任、聽話而有力的組織作為工具,來幫他控制國民黨、控制軍隊和國家。

91、解讀曾擴情提供的名單

曾擴情奉命招募黃埔悔過自新同學有120余人。他有這樣地記錄:「蔣介石分批召見了這些人,每召見一批,都由我陪同一起。他對共產黨同學頗為客氣,毫不追問共產黨的活動情況,只問其家庭和其本人的生活情況,望他們今後好好地安心工作,定有光明的前途。」

筆者注意到,曾擴情回憶招募回歸的120余黃埔同學這份名單,為什麼只提了寥寥數人的名字?余灑度、陳烈、韓浚、廖宗澤、郭仲容、陳遠湘等。顯然對這幾人曾擴情印象深刻,換句話說,他們是這批學員中較為重要的。說重要,還有個對誰而言的問題?自然是對民國政府而言,自然也是對蔣校長、蔣委員長而言。

左起:余灑度、陳烈、韓浚與廖宗澤。圖/擷自網路,田牧合成

民國政府時期講究論資排輩,舉一例為證。林彪曾擔任紅一方面軍軍團長,論軍中級別,應該說與胡宗南不相上下,但其時紅軍縮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林彪任115師師長,而胡宗南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集團軍軍團長,明擺着是林彪的長官。周恩來、林彪路過胡宗南轄區時,胡宗南以黃埔三期學員為界,宴請黃埔老師周恩來。黃埔四期的林彪被胡排擠在外。

知道了民國當年的這些背景,再來看這份名單,顯然很能說明問題了,至少能從一個側面,說明廖宗澤當年在國民政府裏、在黃埔軍校同學視覺中、在蔣介石校長心目中的認知與地位,顯然這背後有著深厚的歷史故事。

前一章節中,我們已經知道這份名單中的前三人:余灑度(黃埔二期)、陳烈(黃埔一期)、韓浚(黃埔一期),而余灑度、陳烈已被蔣介石逮捕,關押在南京獄中。韓浚也進入了蔣介石的黑名單,一度被抓捕,一度蔣校長親自下令押送南京等,一路的失魂落魄。

1、為什麼余灑度排在第一?當年此人的動靜鬧得特別大。首先參加紅軍,在秋收起義時,與毛澤東搭班子,余灑度任紅軍師長,毛澤東擔任該師的黨代表,在攻打長沙問題上,與毛澤東鬧翻,隨後余離開紅軍與共產黨。隨後投奔鄧演達,參加中華革命黨還是反蔣。1931年8月17日,在上海法租界愚園路愚園坊20號幹部訓練班,鄧演達、余灑度等13人被淞滬警備司令部偵察隊特務和上海公共租界靜安寺捕房警探逮捕。蔣介石遊說鄧演達失敗,隨即將鄧處死。余灑度選擇偷生,只能歸順蔣介石。1933年,余灑度任國民革命軍第61軍政訓處少將處長。1934年,余灑度販毒,旋即又被逮捕押往南京。在蔣介石看來,余灑度與蜀國時期的魏延一樣,腦後有反骨,是不忠之人。北伐時余灑度參加中共,與蔣介石的仇人毛澤東搞在一起,此是一;緊接著余又與鄧演達為伍,鄧與蔣向來不睦,此是二;1934年,蔣介石提倡「新生活運動」,又是這個余灑度頂風作案去販毒。人們常說,事不過三,蔣介石憤怒之極,親自下令槍決。在「新生活運動」開啟第一年,槍斃一位黃埔少將祭旗,這在當年是大事。

2、黃埔一期的陳烈,以抗日英雄而聞名,岡村寧次與蔣介石都曾為陳烈動容。

陳烈在東征北伐時作戰奮勇,於是擢升上校團長。1927年,寧漢分裂及「四一二」政變後,蔣介石清黨,陳烈被列入通緝名單中。陳烈參加由葉劍英、張太雷領導的廣州起義,失敗後避居香港。1929年潛回內地與校友組織黃埔同學會,開展反蔣活動。1931年陳烈在上海租界被捕並引渡到南京監獄關押。

在黃埔同學的勸導下,陳烈歸順了蔣校長。抗戰時期成為著名的抗日虎將。敵酋岡村寧次對所部通報時稱:「54軍是一支不可輕戰的頑敵。」陳烈便是54軍少將軍長。1940年10月,陳烈在富寧拔牙受感染,蔣介石聞訊派出專機欲接陳烈將軍至重慶治療,但專機未到便不幸身亡,年僅38歲。國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追賜陳烈為中將軍銜。

3、黃埔一期的韓浚,抗戰時久經沙場而聞名。

韓浚,湖北黃岡新洲人。韓浚祖輩務農,耕讀為生,縣立平民學校中學部畢業,後在北洋政府交通部鐵道管理學校學習。1922年韓浚到廣州在廣東軍政府任職。1924年春,由鄧演達保薦,韓浚投考黃埔軍校,入黃埔一期,並加入中共。畢業後,韓浚任四期學生隊步兵第一團第四連少校連長,參加東征戰役。1925年10月,韓浚奉派蘇聯紅軍大學學習,1926年5月回國,任中央軍校武漢分校學兵團第二連少校連長,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教導營中校營長,第二方面軍警衛團參謀長。韓浚雖說參加南昌起義,但未趕上南昌起義隊伍,後接中央命令轉道參加秋收起義,被任命副總指揮兼參謀長,卻在趕往部隊途中被唐生智部逮捕。兩個月後韓浚被保釋,與中共斷了聯絡,隨即參加黃埔反蔣同學組織的「黃埔革命同學會」等。

1931年,在蔣介石的勸導和籠絡下,韓浚表示效忠,擔任南京中央軍校政治教官。抗戰時期,韓浚先後任第四十八師師長、七十七師師長。1945年3月,韓浚接任七十三軍軍長,參加了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湘西會戰等,也是一位抗日名將。

國共內戰時期,1947年2月的萊蕪戰役中,國軍李仙洲集團全軍覆沒,李仙洲和韓浚被俘。1961年12月,韓浚被特赦釋放。

4、廖宗澤是這120人中黃埔四期的領軍人物,他是自覺自願的歸順蔣校長。曾擴情與廖宗澤並無很深交結,他對廖宗澤印象深刻,應該是來自於蔣校長對廖的言談、評價與重視。

對蔣介石來說,看到廖宗澤的名字和後來安排的接見,一定想起了黃埔軍校時期自己欣賞的高才生,且又是爭議人物的廖學生,回憶起與他談話、委派他隨劉伯承出川「定蜀軍」。蔣介石向來愛惜人才,在他眼裏廖宗澤就是人才。筆者估計,蔣介石在見到廖宗澤時,就明確了安排廖宗澤的去處。蔣介石覺得戴笠「聯絡組」太弱,需要有能人高人親信充實到自己的「黨衛軍」中來。

蔣介石是言之有信、說到做到,在廖宗澤國防部檔案記錄中,不計前嫌,沒有廖宗澤曾參加中共的歷史紀錄。

92、戴笠的「聯絡組」

戴笠,生於1897年,浙江省江山縣保安鄉人,原名戴春風,字雨農,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生。戴笠在黃埔學生中班次較低,資歷頗淺,卻深得蔣介石信任,在蔣身邊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上尉聯絡參謀,主要負責情報活動。1930年,戴笠成為國民政府特務組織「調查通訊小組」成員。一來他是浙江人,二來當江西「剿共」時,戴笠已經幹起「特種工作」,獨來獨往,為效忠蔣介石可說是舍生取義,其作用不在「鏟共義勇隊」康澤之下。

1932年「一二八事變」,淞滬抗戰爆發,戴笠的「聯絡組」擴大職能範圍,招入周偉龍、梁幹喬、徐亮、胡天秋、賴申、曹恢先、張兗甫等。聯絡組成員奔波於南京和上海一帶,收集敵我雙方的兵力、傷亡、武器、給養、戰況、士氣、通訊等與戰爭有關的信息,供蔣介石作指揮戰爭的決斷之用。「聯絡組」每月只有2500元活動經費。

1932年4月1日,聯絡組才改名為「力行社特務處」,原來的「聯絡組」每人負責一個方面,特務處成立後就都擴大為組了。很多人認為力行社是軍統前身,正是這個原因。力行社成立後經費增至每月1.5萬元。從這麽微薄的經費來看,儘管成了「力行社特務處」,實際上還是一個「聯絡組」的規模,辦公地點設在南京徐府巷,後遷洪公祠,稱乙地,另在南京雞鵝巷53號、戴笠的住宅設聯絡處,稱甲地。乙地一般是不對外的,要到乙地辦事,須先到甲地領介紹信。

提及這個甲地,還有一段說法。按今天的說法,戴笠與胡宗南是「鐵哥們」,當時胡已是國民革命軍第1軍第1師師長,這個雞鵝巷53號是胡宗南的駐京辦事處,戴笠替胡兼任駐京辦主任。這也說明其時戴笠在軍中的資歷低下。後來特務處成立,胡宗南將這個院子送給了戴笠。

戴笠在軍中的資歷確實不高,從他軍銜上就能看出,一直到抗戰之初,1937年7月15日第二次國共合作前,戴笠的軍銜還只是上校。筆者也從戴笠贈送給親信的戎裝照片上確認,他的軍銜還只是中校,照片簽署日期是1936年。通常贈送戎裝照,總是顯示新近的軍銜,更何況戴笠這人特別好面子。戴笠一些屬下的軍銜都超過了他,甚至還有扛著少將軍銜的屬下。

廖宗澤進入戴笠情治系統之前,那還是一支不起眼的特務「聯絡組」。

[1] 、曾擴情,出生於1894年,四川威遠人,祖輩務農,貧無地產。他在縣立初級中學畢業,北京朝陽大學法科肄業。1921年6月,曾加入國民黨,同年5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擔任孫中山警衛工作,孫文主義學會骨幹成員。曾任國民黨中央軍人部秘書,國民革命軍獨立第13師黨代表。1927年,曾擔任總司令蔣介石隨從秘書,1932年,參與發起復興社,被蔣介石指定為復興社監察幹事等。1943年1月,曾被授予少將軍銜。1945年,曾當選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川陜甘邊區綏靖公署中將副主任,成都防守司令部政治部主任。1949年12月,曾在重慶被共軍俘虜,1959年12月,獲特赦釋放,定居本溪。他歷任遼寧省政協第四、五屆委員,省政協秘書處專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83年11月3日,在遼寧本溪病逝。

[2] 、滕傑,1905年生,江蘇阜寧人,軍校四期畢業。滕傑曾在日本明治大學經濟系學習,在軍隊中主要做政治工作,後來轉入政界,所以與那些直接帶兵打仗的比起來,不是太知名。但就這一件事,足以讓他載入國民黨的黨史。所以我們在討論黃埔四期生的時候,除了林彪、胡璉、張靈甫、廖宗澤,不要忘了還有這個滕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