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定康(Chris Patten)英國末代港督,歐盟前外務委員,牛津大學校長
「我看著他的眼睛,覺得他非常直率、值得信賴。」美國總統小布希在2001年首次與俄羅斯總統普丁會面後這麼說道。事實證明,這是天大的誤判——也許是近代史上最嚴重的誤判之一。雖然英國首相張伯倫在1930年代後期曾對希特勒採綏靖姑息的立場,但至少他從未稱自己「能夠感受到他(希特勒)的靈魂」。
我第一次見到普丁時,他給了我截然不同的印象。那是1999年,我當時以歐盟外務委員的身份出席歐盟—俄羅斯峰會。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在峰會前最後一刻取消出席,據說是因為病得太重無法成行(大家紛紛猜測是與伏特加有關的疾病),遂改由總理普丁代他與會。
在我們等待普丁抵達會場之際,有報導稱俄羅斯轄下的車臣自治共和國首府格羅茲尼發生一系列爆炸。當普丁(缺乏群眾魅力、稍顯狡猾、眼神堅定冷酷)終於坐到桌前時,我們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一臉無辜,略帶疑惑地說不知道,但他會在午休時弄清楚並告訴我們。
在上午的會談中,有消息稱俄羅斯軍隊轟炸了格羅茲尼。當我們再次向普丁詢問此事時,他一臉嚴肅地說,車臣游擊隊經營的軍火交易市集發生了爆炸。那時,普丁肯定已經知道我們看了新聞報導,但他還是對我們撒了謊。在隨後關於向車臣提供人道援助的會議上,也發生同樣的事情:儘管我們已知道事實是什麼,他再次撒謊。外交通常比這種「戲碼」更複雜微妙。
我之後又與普丁接觸了幾次——例如討論加里寧格勒州(Kaliningrad Oblast,俄國最西部)周邊國家加入歐盟後,俄羅斯進入該州的問題,結果只是進一步證實他公然無視真相。事實上,我和小布希不同,我發現普丁是特別讓人討厭的人。後來他主政期間,殘酷鎮壓國內異議人士和暗殺國內外反克里姆林宮的批評人士,都印證了我最初對他的印象。
普丁曾任職「國家安全委員會」(KGB),所以大多數評論家將他描繪成冷酷無情的情治特工。但義大利裔瑞士籍政治學家恩波利(Giuliano da Empoli)在其傑出的處女作《克里姆林宮的魔法師》(The Wizard of the Kremlin,暫譯)中,卻呈現另一番景象。恩波利以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人物蘇爾科夫(Vladislav Surkov,曾被暱稱為克里姆林宮的傀儡大師與幕後操控者)為原型,講述普丁在克宮裡一位幕僚的生平事蹟。該書顯示,普丁的性格更多是受到反間諜活動的影響,偏執的普丁不相信任何人,將時間都花在找出潛在的威脅和陰謀上。
雖然西方經常誤判普丁,但不能說普丁對西方的理解也出現誤判。多年來,他清楚地認識到,他的帝國主義野心不會遭遇來自由民主國家太大的阻力。2007年,普丁政府對愛沙尼亞發動網路攻擊;2008年,俄羅斯攻擊喬治亞,並承認自喬治亞脫離的兩個地區為獨立國家,等於成功分割了喬治亞;在敘利亞內戰期間,普丁支持阿塞德政權,甚至在阿塞德使用化學武器之後,仍不改支持立場。不久之後,俄羅斯在2014年入侵且併吞克里米亞。
普丁自信地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不會受到懲罰,因此決定在2022年入侵烏克蘭,這明顯違反了聯合國憲章,但並不令人意外。在普丁看來,烏克蘭一直是俄羅斯的一部分,因此入侵烏克蘭只是一次「特別軍事行動」,而非一場全面性戰爭。由於2014年克里姆林宮支持的烏東分離分子相對輕鬆地攻佔了烏東頓巴斯地區的領土,普丁顯然也預期一旦俄羅斯戰車開進基輔後,應能迅速取得勝利。但烏克蘭人民在總統澤倫斯基領導下頑強抵抗,擊退了實力更強大的俄軍。
兩年多來,俄軍轟炸烏克蘭多個城市,將一些城市夷為廢墟;性侵、虐待平民;綁架數千名兒童。儘管烏克蘭人頑強抵抗,不過隨著戰事持續,俄羅斯在中國、伊朗和北韓提供支援下,強大的火力優勢已開始顯現。
為了讓烏克蘭能繼續抵抗,進而有機會贏得戰爭,美國和歐洲必須提供更多的武器和支持,包括空中戰力。最重要的是,美歐不應忘記烏克蘭是在為西方共同的價值而戰。
在華府,國會兩黨的角力落幕,拜登政府最近同意恢復提供烏克蘭彈藥、無人機、火箭和其他軍事援助。長達數月的延宕要歸咎於一群共和黨眾議員,他們儼然在美國國會裡形成了一個親俄遊說團體,可以說在俄烏戰爭裡,他們的角色與作用甚至超過了效命於普丁的將軍。
歐洲國家曾呼籲美國提供烏克蘭更多援助,但其中許多國家言行不一。事實上,自甘迺迪總統以來,美國一直呼籲北約的歐洲成員國為自己的國防做出更多貢獻。但迄今只有不到一半的北約國家,達到了長期以來國防開支占GDP 2% 的目標。在一些國家,退休金在年度預算所占比例之高,導致軍費開支所剩無幾,以至於軍方不過是一個受到充分保護的退休基金。
美國批准對烏克蘭提供近61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後,援烏行動跟著動起來,這是令人鼓舞的進展。但真正的問題是,這些援助是否會持續,不會斷炊?我們必須期待烏克蘭不再需要乞求援助——尤其若俄羅斯戰勝,將預告西方對於捍衛其宣揚的價值所展現的自信與意願將開始崩潰。現在全世界都在密切關注進展。
轉載自《上報》(翻譯:張瑩,責任編輯:楊淑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