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尋求斬斷與北京的經濟聯繫之際,德國經濟的兩個強大引擎——大眾汽車和化工公司巴斯夫正在擴大對華巨額投資。在中國已擁有逾40家工廠的大眾汽車宣布了一項新舉措,將按照中國客戶的願望定製車型,比如配備內置卡拉OK機等功能,並向當地的合作夥伴和生產基地投資數十億美元。這是該德國汽車製造商去年推出的「在中國,為中國」戰略布局的一部分。在中國擁有30個生產基地的巴斯夫正在推進一項計劃,將斥資100億歐元(約合750億元人民幣)建設一個新化工生產基地,其規模將與巴斯夫位於路德維希港、佔地約10平方公里的巨大總部園區相當。在整個德國,高管們明白這種投資與美國在經濟上孤立中國的努力背道而馳。他們給出的理由是,來自中國的營收對他們的企業在歐洲蓬勃發展至關重要。
巴斯夫首席執行官薄睦樂(Martin Brudermüller)表示,來自中國的收入讓公司能夠有效抵消歐洲的高能源成本和嚴格的環境保護法規帶來的損失。「如果沒有中國的業務,在這裡進行所需的重組會變得不可能,」薄睦樂在公司今年2月的年報會議上對記者說。「能說出一項我們能賺錢的歐洲投資項目嗎?」大眾汽車的高管私下承認,這家汽車製造商也處於類似的困境。歐洲高昂的能源和勞動力成本使得該公司嚴重依賴來自中國的銷售以幫助維持公司在歐洲的業務。
現在,這種越來越密切的商業關係受到了德國政府的密切關注。幾個月來,在總理朔爾茨的敦促下,德國政府各部正在輪流討論一項政策提案,旨在調整德國與其最大貿易夥伴中國的關係。其目的是既要使德國在亞洲各地的關係多樣化,以避免對中國進口的依賴,同時也要承認與中國做生意的重要性,從而達成某種平衡。拜登政府承諾,通過擴大國內基礎設施建設和製造業,而不是與中國談判新的貿易協定來提高對華競爭力。德國的立法者和商界領袖已明確表示,他們與中國的關係更加微妙:在發展與其活躍貿易關係的同時,也要努力進入亞洲其他市場做好多元化發展。德國的政策是在經歷了艱難的一年後制定的,俄羅斯去年停止對德國輸送天然氣的做法提醒了立法者,依賴專制國家為本國的工業支柱提供必不可少的材料需要付出代價。就中國的情況而言,一個大問題是德國對其進口的依賴。德國靠中國提供必要的技術產品,比如手機和LED,以及包括鋰和稀土元素在內的原材料。這些原材料對於德國向清潔能源和交通工具轉型的計劃至關重要。隨著德國從戰略角度思考未來與中國的往來,政府必須仔細考慮這種依賴關係,基爾地緣政治和經濟倡議主任卡特琳·卡明說。在短期內減少德中貿易關係不是個合理的選項。「短期內,德國不可能簡單地放鬆與中國的關係,」卡明說。「德國的依賴性太大。」
歐盟與中國的關係更為坎坷。2020年,中歐經過多年談判後達成一項突破性的貿易和投資協議,但不到一年就被擱置,原因是北京對歐盟的立法者實施了制裁,因為他們批評了中國對待維吾爾族的做法。該協議本來為雙方企業在對方地盤上開展業務提供了便利。上週,作為「重新平衡」與中國經濟關係努力的一部分,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與法國總統埃馬克宏一起訪問北京。馮德萊恩呼籲重啟貿易談判,但也指出了談判障礙,例如中國給國內製造商提供的支持以及對外國公司的限制。「中國是一個重要的貿易夥伴,但歐洲企業在那裡面臨許多歧視性障礙,」馮德萊恩在北京與歐盟中國商會舉行了會議後說。「歐洲公司可以為中國提供很多東西。但它們在投資和提供他們的商品和服務方面,得有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她告訴記者,訪華期間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會晤時,他們沒有討論已經擱淺的貿易協議。中德去年的雙邊貿易額達2979億歐元,中國已經連續七年是該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但德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越來越大,而疫情導致供應鏈中斷讓這種趨勢又進一步惡化。去年,德國從中國的進口增長了33%,達1910億歐元,而對中國的出口僅增長了3%,為1070億歐元。
長期主導德中貿易關係的一個領域是汽車工業。包括寶馬和梅賽德斯-奔馳在內的德國車企在華銷量約佔總產量的三分之一,高於在整個西歐的銷量。但最近的數據顯示,德國人似乎正在失去對中國市場的控制,尤其是國產電動車的受歡迎度大增的情況下。據德國商業日報《商報》報導,汽車保險登記記錄顯示,去年在中國銷售的所有電動車中,只有2.4%是大眾汽車製造的,而寶馬和梅賽德斯製造的甚至連1%都不到。相比之下,德國品牌繼續主導中國的內燃機汽車市場,但這種汽車的受歡迎度正在讓位於電動車。也許令人不安的是,比亞迪和蔚來等中國品牌電動車正在進入德國市場,對德國本土的車企構成威脅。去年9月接任大眾汽車首席執行官僅數月後,奧利弗·布魯姆就花了幾週時間訪問中國,他回國後發誓要加強大眾汽車在中國的合作夥伴關係,這清楚地表明了他的優先事項。「為了傾聽中國地區客戶的意見,我們必須與當地合作夥伴更緊密地合作,」布魯姆在公司上個月的年度財報會議上告訴記者。「這將是2030年戰略的一部分。」
基爾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表明,雖然與中國脫鉤對整個歐洲來說代價都非常高,但考慮到德中經濟關係的緊密程度,對德國來說代價將尤其高。該研究所用2019年的國內生產總值計算得出,德國可能損失逾1310億歐元的收入。如果中國進行報復,損失可能更大。德國政府想避免另一輪經濟動盪——俄羅斯全面發動入侵烏克蘭的戰爭引發了與德國的能源戰,使該國失去了價格合理的天然氣供應。朔爾茨的經濟顧問約爾格·庫基斯在德美貿易領袖的一次聚會上表示,這將意味著德國要繼續平衡經濟利益與國家安全擔憂。
「我們希望對中國採取積極的做法,」庫基斯說。「而不是反華的做法。」
轉載自《紐約時報》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