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嬴政統一中國,稱始皇帝。始皇命宰相李斯作皇帝璽,璽文擬定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由李斯親自以鳥蟲篆書寫成。皇帝璽始皇親自佩帶,晝夜不離身,主要作為安邦鎮國封禪禮神之用。此皇帝璽以後還要世代相傳,史稱傳國璽。
惟在最後一次巡遊時,始皇將發兵的虎符和掌政的玉璽,都交給中車府令趙高來管。始皇途中病危,命令趙高寫詔書,準備送去給長子扶蘇,詔書交代扶蘇將大軍交給蒙恬,讓扶蘇趕回咸陽,主持他的葬禮,這代表要傳位給扶蘇;但詔書還未交給使者發送出去,始皇就駕崩了。趙高另有打算。與丞相李斯合謀,扣留給扶蘇的詔書,另利用皇帝璽偽造詔書賜死扶蘇,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
秦朝國祚短暫,歷時 15 年。公元前 207 年,秦帝國傳到始皇的孫子子嬰,子嬰向劉邦投降。當時他捧著玉璽和兵符,哭著出咸陽城來到郊外的軹道,跪在地上投降劉邦。傳國璽落至劉邦手裏。
傳國璽作為皇帝的信物,從此代代相傳。遭逢改朝換代之際,擁有傳國璽者,才會被視為天命所歸的真龍天子,一直傳到五代時期的後唐末代皇帝廢帝李從珂。後唐清泰三年( 公元 936 年 )11 月,廢帝李從珂面對叛軍壓境,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攜傳國璽登上玄武樓舉火自焚,從此傳國璽下落不明。
偽傳國璽現江湖
此後,在宋、元、明、清各朝,均有所謂的「傳國璽」問世。最後一次出現在清乾隆三年(1738)。江南河道總督高斌進貢所謂傳國璽一方,乾隆帝一看便知是假,認為是「好事者所刻」,把它當作玩物留下。這顆偽國璽就一直存放在故宮亁清宮東暖閣裏,沒有人注意到它。
1924 年,故宮博物院點收故宮文物的時候,故宮耆老那志良當時年方 17 歲,高中剛畢業,適巧開始在故宮工作,點收到偽國璽時,他找來一張紙,鈐了一張存在身邊(如附圖:故宮文物月刊 39,第 77 頁)。
項羽攻進咸陽城,一把火連燒三個月,比起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有過之而無不及。鈐過玉璽的詔書,包括假詔書,也都付之一炬。
傳國璽作為人間聖物,本來看過的人就不多,隨同後唐廢帝灰飛煙滅後,從此傳國璽形制與印文樣貌,無人知曉,只能從通史,演義、史記、地方誌、秦前的鳥蟲篆文字,真真假假的資料裏,拼湊出來:璽的材料係用藍田玉製成。其尺寸,依古制,璽方四寸,鈕交五龍。印文曰 : 「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依據這些資料,作為傳國璽玉料來源的藍田縣,在它的縣誌裡面記載的傳國璽的文字就有四個不同的版本,形制有同有異。無疑的都是根據上述文獻的文字記載,加上一些想像力,拼湊出來的。
李斯是秦國的丞相,魯迅曾說:「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對李斯的才華極為推崇。李斯也是中國書法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書法家,他唯一保留至今的真跡《泰山刻石》,被譽為天下第一書法,他則被尊為中國小篆書法之祖。至於秦始皇欽定李斯製作的鳥蟲篆體「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傳國玉璽,雖已不可考,但可以確定的是,玉石質地:天下第一美玉;文字與書法:由文章第一人李斯為之;工藝:由當時天下第一工匠為之。文字結構對稱,疏密適宜,莊嚴典雅,雍容大度。至於它的文字樣貌,讓我們試著從同時代的文物找線索。
從一塊高古玉璧說起。根據玉質、紋飾、沁色、文字與工藝,幾可斷定它為秦璧。這是個兩面琢刻的厚實的玉璧,星座圖是陰線琢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是鳥蟲篆體陽文。玉璧兩面呈現的是鏡像文字- 左右相反。玉璧的一面經拓印再描繪,呈現如圖; 現將文字抽離重現於正方型框制內。呈現的當是李斯當年琢磨書寫的文字,雖不知傳國璽真跡,但應是相去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