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彭博商業周刊》7月16日登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的專訪內容,特朗普提到台灣應向美國付保護費,引發如果他重返白宮是否會堅定地支持台灣的討論,對此,美國著名時事雜誌《外交政策》17日分析稱,特朗普恐怕是要給予台灣“烏克蘭待遇”(Trump Is Giving Taiwan the Ukraine Treatment)。
《外交政策》這篇由Lilies Pike主筆的分析文章指出,特朗普在台灣問題上的交易態度使他有別於為他出謀畫策的對華鷹派。
文章首先寫道,在本周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之前發布的共和黨黨綱中包含了許多大寫的標語—“美國愛國者”、“移民入侵”、“上帝的恩典”—但其中沒有一個是“台灣”。這與該黨支持台灣的記錄大相徑庭,也讓許多人猜測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可能的第二任期中對台灣問題的立場。
猜測歸猜測,特朗普其實在接受《彭博商業周刊》採訪時發表了直言不諱的評論,填補了這一空白。
在 6 月底進行的這次採訪中,他對美國未來對台灣的支持表示懷疑。當被問及如果中國進攻台灣,美國是否會挺身而出保護台灣時,他的回答相當含蓄,他說:“台灣。我非常了解台灣人民,非常尊重他們。” 他接着卻說:“他們確實搶走了我們大約100%的芯片業務。” 而他指的是高端半導體,目前絕大多數都在台灣製造。
特朗普隨後表示,答案將取決於保衛台灣是否對美國經濟有利。“台灣應該向我們支付防務費用。你知道,我們和保險公司沒什麼區別”,他說。“台灣沒有給我們任何東西。”
據台北駐華盛頓代表處在給《外交政策》的一份聲明中為台灣自己的努力辯護說:“隨着(中國)軍事脅迫威脅的增加,台灣正在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依據美國《台灣關係法》提供的支持下,積極加強威懾能力。”
《外交政策》文章續稱,特朗普的言論無疑在台北引發了新的擔憂,但他在過去兩年中也發表過類似的言論。
去年夏天,在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當被問及美國是否會保護台灣時,特朗普已表示:“台灣確實搶走了我們所有的芯片業務。” 在最近幾個月的幾次採訪中,他在保衛台灣問題上更接近於美國傳統的“戰略模糊 ”立場;文章補充道,這與美國總統拜登不同,拜登政府的官方政策是戰略模糊,但他本人曾多次表示美國將保衛台灣。
與他最近的言論一樣,特朗普也用交易術語來描述戰略模糊性。在 4 月份接受《時代》周刊採訪時,當被問及有關保衛台灣的典型問題時,他說:“我不想因為向任何記者提供這樣的信息而泄露任何談判籌碼。”
特朗普在第二個任期內對台灣的態度是?
《外交政策》文章認為,雖然特朗普的最新言論本身並不新鮮,但隨着他的民調數字攀升和 11 月總統大選的臨近,這些言論凸顯了一個關鍵的開放性問題: 特朗普在第二個任期內對台灣的態度會是怎樣的?答案取決於特朗普自己的“美國優先“心態是否會主導他在其國家安全軌道上堅定捍衛台灣的對華鷹派的事項。
文章分析說,回顧他的總統任期,可以找到一些線索。特朗普在台灣問題上前後不一,他在當選總統時接聽了時任台灣總統蔡英文的電話,打破了美國長期以來的準則,這一點很有名。不過,他很快又回到了典型的美國外交談話要點,在隨後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通話中承認了所謂的“一個中國”政策。
他的許多高級外交政策顧問都是對華鷹派和台灣問題的支持者,其中包括國務卿邁克-蓬佩奧、國家安全顧問約翰-博爾頓、副國家安全顧問馬特-波廷格、貿易和製造業政策辦公室主任彼得-納瓦羅,以及負責印太安全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蘭德爾-施萊佛。在特朗普執政期間,他們成功地推動了對台灣的更多支持,包括向台灣出售 F-16 戰鬥機,而這在以前被認為是太有爭議的做法。在特朗普總統任期的最後階段,蓬佩奧甚至取消了禁止與台灣直接溝通的規定。
據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紮克-庫珀(Zack Cooper)說:“特朗普的第一任期,身邊有很多人對台灣友好,對中國持懷疑態度。但這並不清楚是不是特朗普個人的看法。”
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國家安全團隊在台灣問題上可能會更加喜憂參半,因為其中幾位前關鍵人物後來都與特朗普保持了距離,包括博爾頓和波廷格。馬拉松倡議(Marathon Initiative)負責人、前特朗普官員埃爾布里奇-科爾比(Elbridge Colby)等人呼籲從烏克蘭轉向台灣,而其他人則可能更接近特朗普的孤立主義衝動。
庫珀說 : “我認為這是特朗普圈子內部的核心矛盾。政府可能向哪個方向搖擺取決於特朗普本人及其參與程度。特朗普已經提議對中國發動一場新的貿易戰,他可能會積極參與制定對中國的整體經濟政策,但目前還不清楚他會如何直接參與台灣政策的制定。”
文章遂而強調出,如果特朗普自己的觀點在第二任期內佔上風,台灣很可能要經歷坎坷的四年,努力向美國總統證明自己的價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政治學家哈爾-布蘭德(Hal Brands)最近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與一些分析家的觀點相反,特朗普版本的‘美國優先’中並沒有印太例外。”
特朗普對台政策幾種可能的情況
在以特朗普為中心的台灣外交政策下,可能會出現幾種情況。在防務方面,特朗普在與《彭博商業周刊》的談話中批評台灣奪走美國的芯片產業且沒有給美國任何好處,因此台灣“應該向我們支付防務費用”,這表明他可能主要是想為美國的支持爭取更高的溢價。
特朗普想要什麼樣的報酬?文章提及,特朗普在擔任總統期間曾呼籲韓國和日本為美國在這兩個國家的基地承擔更高的費用份額,但在台灣駐紮的美軍很少。台北雖已從華盛頓購買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武器,但特朗普可能會考慮削減拜登時期批準的對台新軍事援助。他還可能推動台灣增加軍費開支,從目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 2.6% 提高到更高水平,正如他的前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奧布萊恩(Robert O’Brien)最近建議的那樣。
在芯片問題上,台灣政府對特朗普的不公平說法進行了反擊。在本月接受《外交政策》採訪時,台灣駐美國代表余大㵢說:“在台灣和美國之間,我們是該行業的合作夥伴。……美國非常擅長芯片設計,而我們非常擅長製造。他還提到了台灣科技巨頭台積電計畫在亞利桑那州建設的三座大型半導體工廠。”
然而,特朗普一再對台灣在半導體領域的主導地位表示不滿,這表明他對現狀並不滿意,可能會推動更多的國內芯片製造。前台灣立法委員、現任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愛德華-梅森研究員的許毓仁 Jason Hsu 說:“特朗普已經明確表示,他要對芯片下手。台積電可能會承擔特朗普政治言論的後果。”
一些專家表示,如果是特朗普本人主導台灣政策,並將其引向最交易性的方向,那麼可能會出現的最後一種情況是,他可能會與中國進行某種大的經濟交易,以換取台灣的未來。這種交易的條件及其可能性尚不明確,但專家們指出,特朗普過去私下發表的貶低台灣重要性的言論表明,這種情況有可能發生。
但美國保衛民主基金會(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中國項目主任克雷格-辛格爾頓(Craig Singleton)認為,台灣有一些“王牌”可以抵禦特朗普政府的最壞情況。
這篇分析文章最後援引辛格爾頓說:“台灣在亞利桑那州等重要戰場州進行了大量半導體投資,併購買了大量軍事硬件,這些都凸顯了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台灣在美國國會也得到了兩黨的堅定支持,這可能會有助於在波濤洶湧的外交水域中航行。”
魏哲家:台積電海外布局不會改變
有關特朗普保護費的說法,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今天18日面對法人提問時則強調,台積電海外布局不會因此改變。
魏哲家重申,台積電目前已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日本熊本與歐洲德國建廠。魏哲家強調,這是台積電因應地緣政治所做的布局,不會因特朗普說台灣拿走美國100%芯片業務、點名要台灣付保費護而改變。
國務院:美國沒有做慈善
另外,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米勒(Matthew Miller)17日在記者會被問到相關問題時說,對於選戰言論,他必須謹慎拿捏。但他要指出,台灣一直用自費加強自我防衛。台灣從美國購買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軍備,支持了美國的製造業、工業和技術。
米勒說,台灣向美國採購軍備,不僅攸關區域安全,對美國的經濟也很重要。近來美國通過補充法案,讓美國以武器庫存援助台灣,這是新作法。但如果看過去幾十年來美國提供台灣的安全合作,都是台灣向美國購買,不是美國做慈善。
他說,台海和平與穩定對美國、全球經濟都至關重要,任何導致台海不穩定的因素都有可能損害美國、全球經濟,這就是為什麼這些問題如此重要的原因。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