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召開首次民防會議應對中國威脅 專家提醒:避免紙上談兵
中國對臺威脅持續之際,臺灣的總統賴清德於週四召開首次民防會議,討論如何動用全社會的資源,建構防衛韌性。9月25日,在華府出席有關備戰臺灣民防座談會的專家強調政府普及民防的角色,但要小心淪爲紙上談兵。
中國持續對臺進行軍事威懾、灰色地帶侵擾和發動認知作戰,週三罕見公開承認試射一枚洲際彈道飛彈落入了太平洋預定海域。爲了強化臺灣民間在戰時的防衛和應變能力,臺灣的總統賴清德在9月26日(本週四)召開第一次會議,聚焦民力、戰略物資、能源及關鍵基礎設施、社福醫療及避難設施整備,以及資通運輸及金融網絡安全等五大領域。
9月25日,曾任職臺灣的國安會助理研究員趙芳儀在華府智庫全球檯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舉辦的“臺灣民防:備戰競賽” (Taiwan’s Civil Defense: The Race for Preparedness)座談會上解釋推動會議背後的考量,“烏俄戰爭後,臺灣人擔憂未來處境,想接受民防訓練,卻發現政府無法提供”。
她指出,臺灣處於和平狀態長達40多年,原先隸屬於官方的民防組織早已失去功能,
成立委員會定期開會,目的是爲了收集專家建言,並把每次會議結論作爲向公衆溝通的渠道。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高級國防分析師凱佩(Marta Kepe)在座談會現場以俄烏戰爭邁入第三年爲例,凸顯平時“備戰和民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時能否擴大並長期維持民防能力的重要性”。
她說,俄羅斯空襲導致烏克蘭基建受損,消防及醫療服務也受到嚴重損害。相關數據還顯示,4200萬名烏克蘭人當中,大約370萬人流離失所,還有大約650萬人成爲難民,並且多達三成以上人口需要某種程度的人道救援。儘管如此,烏克蘭因爲長期面臨俄羅斯欺壓,卻也累積了豐沛的人力資源、社區信任和公民團體網絡,能在戰時補足政府無法及時供應的保護和緊急救助,甚至包括形成統一陣線回應俄羅斯的網絡攻擊或虛假信息攻勢。
臺灣民間近年則萌生黑熊學院、壯闊臺灣聯盟等機構,專職於民防培訓、制定應變計劃,倡議媒體“沃草”還在2022年搶先國防部出版民防實務手冊《公民行動指南》,以漫畫等淺顯易懂的圖文介紹戰爭的可能樣貌,以及防空避難設施位置、如何止血搬運傷患和麪臨重大災難時的心理準備。
隨着臺海局勢不斷升溫,臺灣政府開始追趕民間防務應急的腳步,卻也因制度等因素進程比民間來的緩慢。針對當前政府凝聚社會對民防訓練共識的努力,趙芳儀說,透過政府行動能更大程度普及民防的規模和力量。
不過,倡議媒體 “沃草”營運長洪國鈞在座談會上表示,本次專爲民防成立委員會能否有實際成效還要再觀察:“很可能出份報告,寫誰說了什麼、人民想要什麼,卻還是沒出臺實際政策。而當前執政黨也不是立法多數,要想通過法案或新預算也很困難”。
過去三年與臺灣多家民防團體和消防等政府部門合作的非營利組織“美國精神”(Spirit of America)亞太地區主任布蘭登(Joshua Brandon)則提出制度化民間資源及人力的重要性。他說,公民團體比政府更能快速試驗新想法,舉凡科技、無人機、資通系統等都能在此基礎下與政府合作,而透過與不同國家的民防組織合作,也能與烏克蘭、澳大利亞等民主政體進行技術和信息交流。此外,瞭解臺灣的志工羣體及其傾向,包括女性佔據參與主體還有對地方事務更加關心等特點,制度化相關組織的運作將有助於“在危機發生前或發生時迅速吸收大量志願者,以擴大行動規模”。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顯示大國競爭下爆發全球衝突的可能性升高,而美中戰略競爭持續之際,臺海局勢緊張恐成世界大戰起源的擔憂也一直存在。面對北京當局步步進逼,雖然美國等盟友對臺施予軍援,卻也常常公開強調臺灣要展現自主防衛的決心。
2022年,蔡英文在以志願役軍人爲主的主戰部隊之上,恢復一年期義務役作爲常備守備部隊,還表示要整合民間、各部會、地方政府和替代役構建民防系統。而今年起,分派到不同政府單位幫忙的替代役男也將開始接受相關訓練,包括自衛防護、緊急救護、防災避難、民防教育及協同演習等五個領域。
而賴清德上臺後,除了成立委員會專職於臺灣民防業務外,內政部還在日前預告有關民防團隊編組及支援軍事勤務辦法的部份修正條文,公告除了收容大隊、醫療大隊外,還將新增物資大隊,負責民生物資的盤整、調度及規劃任務。
賴清德並在週二參訪福摩薩學院的“方舟”民防訓練活動時,向人民承諾捍衛國家主權,絕不容許外來勢力侵略併吞,而臺灣絕對不可能簽署和平協議。他還說,福摩薩學院形成的保護力量,也是在避免政府被迫簽署和平協定。
轉載自RFA 責編:李亞千 網編:伍檫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