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尚未問世的年代裏,對於我們這些遠離故鄉、身處異域的人,傳統的節日往往在渾然不覺中逝去。如今,逢年過節,微信群裏的各式問候仿佛約定俗成,蜂擁而至。於是我們洋人節、國人節一樣也不拉下。
節日於我猶如任務一般,因為再也沒有了兒時的那種喜悅。家裏有一不肯長大的阿毛,每逢佳節將近,娘兒倆的對話基本是這樣的:
「媽媽媽媽,我們吃什麽好吃的呀?」
「你說呢?你想吃什麽呀?」
結果終歸是隨了她的願。
連日來德國天寒地凍,大雪之後積雪成冰,整日裏即便是最高溫度也在攝氏0°以下。眼看著除夕新年將臨,挨不到氣溫還暖了,老倆口心甘情願地頂著嚴寒去外城采購年貨,去買女兒要的「好吃的東西」。是啊,如今就算是尋常人家,也多半是營養過剩,平日裏多有節制。乘著節假日裏,恣意放縱一下。出門之前,委實費了一番功夫,車庫的門居然被凍住了,鏟雪、敲冰,外加滾水沖澆,這才打開門來。
幼時年前的那一份期盼、歡喜、雀躍,至今依然回味無窮。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年初二或三去阿娘(寧波人的祖母稱呼)家的情景。身穿新衣的我們,由父母帶領著,在家附近的26路復興西路站上車,到了重慶路站婦女用品商店門前下車,然後轉乘5路有軌電車,我們那時管這種車叫「鐺鐺車」,因為車在行駛時有節奏地發出鐺、鐺的聲響。「鐺鐺車」一直載著我們去到阿娘家,承載著我童年的美好回憶。
阿娘的家裏有著和我們家不一樣的各式零食,還有點心。最最難忘的是阿娘親手制作的黑洋酥豬油湯團,那可是真真正正的手工,連糯米粉都是自己推磨碾壓的,那小小的湯團一口一個,糯糯的薄皮包裹著滿滿的豬油流沙,甜美濃郁,唇齒留香,這輩子我再也沒有吃到過比阿娘的豬油湯圓更美味的湯圓了。到了吃飯的時間,祖孫三代滿滿當當圍坐在一張八仙桌旁,豐盛的菜肴一桌都不夠鋪,阿娘還會從邊上的碗廚裏取出菜來架在鋪滿的盤碗之上。
阿娘雖然沒有文化,卻一直是一大家子的主心骨,若是出生在我們的年代,絕對是女強人一枚。得知我考上大學後,阿娘只是雲淡風輕地說了句:好花出在籬笆外。還說要是整天什麽事不幹光讀書,考個大學有什麽難的。何等的霸氣!要知道,我們當年能夠考上大學的,不說是鳳毛麟角,用今天的話來形容,至少也是學霸一般的存在。阿娘雖然在思想意識裏重男輕女,卻並不明顯的見諸於行動,所以沒有影響我對她的尊重與好感,印象中的阿娘永遠四平八穩,勤勞善良,和藹可親……
孩子他爹照例買來了裝點聖誕節的飾物,年年不休,童心依舊。今年麋鹿取代了聖誕老人。村裏的人家已經陸陸續續撤完了聖誕裝點,只有我家一枝獨秀,因為他堅持要放到過完中國年,不容商量。
今年孩子建議吃火鍋,說是也可以減少媽媽的勞動,終於懂得心疼母親了,寒冬裏,為娘我心頭暖意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