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埃及蘇伊士運河經濟區(SCZone)憑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惠政策,成為全球投資者競相布局的熱點。中國在該區域的代表性項目——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TEDA Suez)自2008年啟動以來,已成為中資企業在中東北非地區的重要投資平台。隨着蘇伊士運河經濟區日益成為全球投資熱點,中美兩國在此地的戰略競爭也即將拉開帷幕。
美國近期也表達了在同一區域建設工業園區的意向,埃及總統塞西於2025年5月在會見美國商界代表時,特彆強調了埃及對美資的開放態度。據《金字塔在線》(Ahram Online)新聞網報道,擬議中的美國工業園區可能側重於高科技、能源和製造業領域,旨在利用埃及的廉價勞動力和通往歐洲非洲市場的便利通道。這標誌着中美在北非地區的經濟競爭已延伸至工業園區領域。 專註於中東北非阿拉伯世界雙向投資服務機構阿中研究院近日在一篇相關報道中指出,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是中國在海外建立的首批經貿合作區之一,位於蘇伊士運河沿岸的艾因蘇赫納(Ain Sokhna),佔地面積約7.34平方公里。截至2024年,園區已吸引超過140家企業入駐,涵蓋紡織、化工、機械製造、新能源等多個領域,總投資額超過20億美元,創造約5萬個就業機會。
據來自中國商務部的數據,泰達園區通過提供完善的基建、稅收優惠和一站式服務,打造了一個高效的產業生態系統。例如,園區內的巨石埃及玻璃纖維公司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玻璃纖維生產基地之一,年產值達2.5億美元,產品出口至歐洲和中東市場。
這篇題為《美國也要在埃及建工業園?中美在埃及工業園區競爭升溫》的報道,對比了中美在埃及工業園區競爭的優劣勢態,文章指出,美國在蘇伊士運河經濟區設立工業園區的計畫仍處於初步階段,具體的投資規模、產業方向及實施時間表尚未明確。美國在工業園區建設方面面臨多重挑戰。
首先,美國較高的製造業成本使其在價格競爭力上難以與中國匹敵。其次,美國企業在中東北非地區的產業布局經驗相對不足,缺乏類似中國“一帶一路”倡議那樣的系統性支持框架。此外,儘管埃及的營商環境有所改善,但官僚作風和基礎設施瓶頸等問題依然存在,可能對美國企業的快速落地構成潛在障礙。
文章進一步指出,中美在埃及工業園區的布局,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競爭,更折射出兩國在中東北非地區的地緣政治戰略博弈。埃及作為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的重要樞紐,憑藉蘇伊士運河這一全球貿易咽喉,其戰略價值不言而喻。中國通過泰達園區,不僅深化了與埃及的經濟合作,更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轉移,提升了自身在區域的影響力。
據《金融時報》報道,中國在埃及的投資已涵蓋港口、鐵路和新能源項目,形成了全產業鏈的協同效應。相比之下,美國在中東北非的投資更多集中於能源和金融領域,工業製造的布局相對薄弱。美國若要在蘇伊士運河經濟區建立工業園區,需藉助其技術優勢和品牌影響力,聚焦高端製造業或環保技術領域。然而,《華爾街日報》分析指出,美國企業更傾向於資本密集型投資,而非勞動密集型的傳統製造業,這與中國在成本控制和規模化生產上的優勢形成鮮明對比。
在工業製造能力上,中國的優勢尤為明顯。首先,中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能夠快速響應市場需求。泰達園區內的企業,如巨石集團和新興鑄管,正是依託中國成熟的製造技術和供應鏈網絡,迅速實現了本地化生產。其次,中國的工業園區模式注重基礎設施先行,例如泰達園區投資建設了專用變電站和污水處理廠,確保了企業的穩定運營。此外,中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積累了豐富的海外園區建設經驗,泰達園區不僅服務於中國企業,還吸引了來自韓國、日本等國的投資,形成了多國合作的產業集群。相比之下,美國的工業園區計畫尚缺乏類似的多邊合作機制,短期內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隨着全球經濟重心向新興市場轉移,埃及蘇伊士運河經濟區的戰略地位將進一步凸顯。文章最後總結道:美國若能發揮其在高科技和創新領域的專長,結合埃及的區位優勢,或可在特定領域形成差異化競爭。未來,中美在蘇伊士運河經濟區的博弈必將為埃及經濟注入新活力,同時也將為中東北非地區的工業化進程帶來新的機遇。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