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歐洲安全威脅不斷上升的挑戰,許多國家重新實施或考慮重新實施兵役制度,通常以選擇性和志願為基礎。
據本台法語部報道指出,“歐洲許多國家正在重新推行國民兵役制度”,法國武裝部隊總參謀長法比安·曼東(Fabien Mandon)上周六表示,以此為法國重啟相關討論提供依據。此後,法國總統馬克龍確認正在考慮實施志願兵役制度,以應對“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這一討論背後,是更廣泛的歐洲安全形勢變化:俄羅斯威脅上升、中東持續動蕩,以及美國在衝突中承諾的不確定性,近年來促使歐洲各國不僅加強軍事裝備,更重視人力防禦能力的提升。
要理解兵役制度及其變體為何重新受到重視,需要回顧其在歐洲的歷史意義。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EHESS)研究員、歷史學家斯特凡·奧丹-魯佐(Stéphane Audoin-Rouzeau)指出:“自法國大革命以來,公民身份與持槍保衛國家之間建立了緊密聯繫。” 他續指,“19世紀和20世紀,選舉權和服兵役是並行的:公民身份也意味着參與保衛祖國。”
歐洲兵役制度的演變
大多數歐洲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廢除了義務兵役制度。奧丹-魯佐解釋道:“冷戰結束後,大規模兵役制度不再必要,專業化的職業軍隊成為主流,這既是經濟選擇,也是戰略選擇:現代戰爭的技術性要求專業人才。”兩次世界大戰的記憶逐漸淡化,核威懾也降低了大規模戰爭爆發的可能性。法國在1997年希拉克總統任內廢除了義務兵役,荷蘭、比利時等國也相繼效仿,西班牙(2001年)、斯洛文尼亞(2003年)、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葡萄牙(2004年)、意大利(2005年)、羅馬尼亞(2006年)、保加利亞(2007年)、波蘭(2009年)乃至德國(2011年)也陸續跟進。
始終保留兵役制度的國家
部分國家始終保留了兵役制度,並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如奧地利、丹麥、瑞士、芬蘭、挪威、希臘、塞浦路斯和愛沙尼亞。這些國家採用不同模式:義務兵役、抽籤徵兵或根據動機和技能進行選擇性徵兵。例如:
- 奧地利:男性需服役6個月,女性可志願參軍。
- 瑞士:徵兵者可選擇18周軍事訓練或更長時間的民防服務,瑞士將於11月30日公投決定是否改革為“公民服務”,擴大至女性,並可在環保或社會服務等領域服役。
- 芬蘭:男性服役6至12個月,女性志願;芬蘭擁有與俄羅斯最長的邊境線,2023年加入北約後考慮將預備役年齡延長至65歲。
- 愛沙尼亞:男性服役8至11個月,女性志願;愛沙尼亞面對俄羅斯威脅,正在加強國防。
- 丹麥:2024年將兵役延長至4至11個月,並從去年開始對女性實行義務兵役,但通過抽籤決定是否服役。
- 希臘:男性服役9至12個月,正考慮向女性開放志願兵役。
- 挪威:2013年實行男女平等義務兵役,服役12個月。
重新實施兵役的國家
2014年克里米亞被吞併和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促使部分國家恢復兵役制度:
- 立陶宛:2015年恢復9個月兵役,2026年將預備役延長至15年。
- 拉脫維亞:2023年恢復11個月兵役。
- 瑞典:2017年恢復9至15個月兵役,男女均可被徵召。
- 克羅地亞:2026年將恢復2個月兵役,民防服務3至4個月。
重啟討論的國家
在東歐和西歐多國,兵役制度的討論再次浮出水面,通常以志願兵役為主。奧丹-魯佐指出:“在芬蘭或東歐,面對俄羅斯威脅,全民防禦意識依然強烈;而在西歐,人們曾認為戰爭不會再發生。”但歷史證明,一旦戰爭威脅真正來臨,民眾態度可能迅速轉變。
志願兵役的新模式
保加利亞、荷蘭、波蘭、羅馬尼亞、比利時、德國等國近年推出志願兵役或短期軍事訓練計畫,以應對兵源短缺。例如:
- 德國:計畫從2026年起向18歲青年發放調查問卷,目標2026年招募2萬志願者。
- 英國:前首相蘇納克曾提議恢復義務兵役,但現政府已放棄該計畫。
奧丹-魯佐強調,兵役制度在長期消耗戰中仍是有效工具,人口規模成為關鍵因素。但戰爭形態多變,未來需要何種準備尚難預測。
本台法語部這篇報道總結稱,歐洲兵役制度的復興,既是對安全威脅的回應,也是對公民責任和國防需求的重新審視。無論兵役是義務還是志願,各國正在探索適應新時代的國防模式。
轉載自《法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