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委員徐巧芯在面臨公民發起大罷免的電視辯論中,突然表態「反共」,並稱其外公「當年剿匪三次」是英雄。對此,企業家曹興誠反駁:「親戚抗共不代表你現在不親共!」這場辯論凸顯了台灣政治中一個深層問題:「反共愛國」究竟是真心信念,還是政治包裝?
反共愛國的真實內涵
徐巧芯事件揭示的問題,其實反映了台灣社會需要重新檢視「反共愛國」這個概念的真實內涵。反共與愛國是一體兩面的完整理念,絕不只是政治口號,必須言行一致。然而,民主社會也要警惕那些可能濫用「反共愛國」標籤的現象。即使是品行有問題的政治人物,甚至窮凶惡極的人,也可能用反共愛國的包裝來掩飾其不當行為或政治野心。
更根本的問題是,我們必須釐清「愛國」與「愛台」的真正內涵。愛國指的是愛護自己賴以生存的國家,而不是愛護敵人的國家。如果有人口中的「愛國」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那就是叛國的行為,而不是愛台的表現。愛台是為了維護台灣自由民主的體制,而不是單純的地理概念或文化認同。否則,中共也很「愛台」,日思夜夢想要併吞台灣,但這種「愛」的目的是要消滅台灣的自由民主制度,將台灣納入專制統治之下。
我們必須用明確的標準來檢視所有「愛國」與「愛台」的口號。它們是否真正維護台灣的主權獨立?是否確實捍衛自由民主的價值?是否有助於台灣人民的福祉與安全?任何偏離這些核心目標的言論或行為,無論包裝得多麼動聽,都與愛國、愛台的理念背道而馳。
簡單地說,真正的反共愛國應該體現在堅持民主價值、維護憲政秩序、促進社會和諧、提升國家實力等具體作為上。理性選民的智慧就在於能夠透過長期的觀察,分辨出誰是真心為國,誰只是借用愛國包裝來達到個人政治目的。
避戰與護主權的辯證
當我們質疑某些政治人物「反共愛國」的真實性時,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有些政治人物常以「避戰」作為愛台的表現。這種論調看似合理,實則暴露了對國家安全認知的根本錯誤。在台海情勢日趨緊張的當下,如何在避免戰爭與維護主權間取得平衡,成為台灣社會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面對中共武力犯台的威脅,台灣必須在「避免戰爭」與「維護主權」間取得關鍵平衡。正如那句廣為流傳的至理名言:台灣必須強化國防力量,增加中共犯台的成本,讓習近平每天早上醒來,都覺得今天不是下手犯台的時機。這不僅是軍事策略,更是生存哲學。
如何避免台海發生戰爭,以及如何避免台灣淪入中共之手,這兩件事情同等重要。然而,單純的避戰思維存在致命缺陷。避免戰爭其實是再簡單不過的事,為了避戰而不抵抗敵人的入侵,只要甘願屈服,高舉雙手投降就可以避戰。但這種避戰的結果,台灣就淪為共產黨統治,喪失自由民主的社會體制。
換言之,真正的和平不是來自於屈服,而是來自於讓侵略者知難而退的實力。台灣需要的是「以武止戈」的智慧,透過提高侵略成本來達到嚇阻效果,進而維護真正的和平。
政治領導與民主責任
從避戰與護主權的辯證關係可以看出,政治人物的思維、立場與作為對國家安全具有關鍵影響。任何在國家面臨外部威脅時,採取不抵抗避戰思想的政治立場,都可能嚴重危害台灣主權。
民主政治的複雜性在於,政治人物的動機與其行為效果往往存在落差。有些民選代表可能因為缺乏一貫的政治理念,或為了短期政治利益而採取搖擺立場,甚至在面臨政治危機時才匆忙表態「反共」,這種臨時抱佛腳的做法,往往暴露出其政治信念的不堅定。
更值得關注的是,某些政治人物雖然在口頭上表達反共立場,但其實際作為卻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當政治人物的行為損害民主制度的穩定性、削弱社會凝聚力,製造內部分裂或恣意削減國防預算時,無論其主觀動機如何,客觀上都可能符合敵對勢力分化台灣的戰略目標。
這種現象反映出民主社會面臨的深層挑戰。如何在保障言論自由的同時,確保政治人物承擔起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如何讓選民能夠識別真正具有堅定民主信念的政治人物?
民主制度的健全運作需要政治人物展現言行一致的品格,以及對國家長遠利益的承擔。當政治人物的行為模式損害了民主制度的根基時,即使其聲稱愛國,也難以取信於民。真正愛國的政治人物應該能夠在關鍵時刻堅持原則、維護憲政秩序、促進社會團結。
國防建設的策略與韌性
既然真正的反共愛國必須體現在具體行動上,那麼加強國防力量就成為不可迴避的責任。國防建設需要付出許多努力,這不僅是軍事問題,更是全社會的系統工程。正如巴頓將軍所言:「一品脫的汗水可挽救一加侖的鮮血。」平時的充分準備與訓練,能夠避免戰時付出更慘重的代價。
就軍事硬實力建設而言,除了傳統的軍隊組成和訓練、製造和購買精良武器裝備外,台灣更應發展「不對稱作戰」能力。運用台灣的地理優勢,發展機動性強、成本效益高的防衛武器系統,如反艦飛彈、潛艦、無人機群、海岸防禦系統等。潛艦作為水下不對稱作戰的重要平台,能有效威脅敵方水面艦隊,大幅提高海上封鎖的成本。這種策略讓大國難以用傳統軍事優勢取得決定性勝利,大幅提高侵略成本。
社會韌性建設同樣重要。展現國民的團結意志,建構內部高度團結的國家,會讓敵人在考慮入侵時三思而後行。巴頓將軍另一句名言提醒我們:「實際上公民的最高義務和權利就是拿起武器保衛祖國。」這不僅是軍人的責任,更是每個公民應有的覺悟。全民國防教育、災害應變能力、資訊戰防護,以及維護社會凝聚力的各項措施,都是這種公民責任的具體體現。
東歐經驗的啟示
台灣的反共愛國理念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對抗共產勢力在全球擴張的歷史經驗相呼應。反共不只是反對習近平和中共侵略台灣,而是反對共產黨獨裁統治的本質。二戰之後,東歐國家被蘇聯關進鐵幕,這是戰勝納粹德國換來的痛苦代價。
蘇聯解體後,波羅的海三小國以及東歐國家的人民重新獲得自由。一得到喘息的機會,為避免再淪入共產黨統治,紛紛加入歐盟或北約組織。立陶宛、捷克、波蘭等國家深知被共產黨統治的痛苦,因此最能體會台灣站在自由民主最前線、抵抗共產黨侵略的意義。
這些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除了軍事防衛,更要透過經濟發展、制度建設來鞏固民主。同時,積極融入國際民主體系,讓共產獨裁專制的政權難以將民主國家逐個擊破。
此外,芬蘭在冷戰期間為了維持中立,在外交政策上對蘇聯過度妥協,雖然保持了形式上的獨立,但在國際事務中失去了自主性,成為蘇聯勢力範圍的緩衝國。這種過度妥協的代價提醒我們,面對共產政權的威脅時,一味退讓只會讓侵略者得寸進尺。
第一島鏈的戰略核心
東歐國家的成功經驗也說明了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台灣不能孤軍奮戰。在國際民主聯盟中,台灣擁有重要的戰略價值,不僅是第一島鏈的關鍵節點,更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核心。
早在1951年,麥克阿瑟將軍在國會演說中就深刻指出台灣的戰略重要性:「我們自阿留申群島至馬里亞納群島形成的弧形島鏈控制著亞洲的防線,…這條防線的任一部位被突破的話,其它部分在敵人的攻擊面前都將無法固守。」
麥克阿瑟將軍更明確表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能讓台灣陷入共產集團的控制,這是軍事上的迫切問題!否則菲律賓和日本將遭到立即的威脅,我們的防線就被迫後退到加州、俄勒岡州及華盛頓州的海岸線。」
在七十多年後,這個戰略判斷依然適用。台灣作為第一島鏈的關鍵環節,不僅是台灣人民的家園,更是自由民主陣營在西太平洋的第一道防線。台灣的安危直接關係到整個印太地區的和平穩定,這也是為什麼台灣能夠獲得民主國家支持的重要原因。
台灣不宜妄自菲薄,應積極參與區域安全對話,深化與民主國家的實質關係,透過經濟、科技、文化等多元管道,建構讓中共不敢輕舉妄動的國際網絡。

中間選民的裁判力量
這些建設性方案的實現,最終還是要回到民主制度的根本──選民的智慧與參與。台灣民主制度具有強大的自我修正能力。多數中間選民會對政治人物「聽其言,觀其行」,政治人物不理性的行為很容易引起選民的反感。儘管台灣的政黨惡鬥相當嚴重,中間選民的理性裁判始終是台灣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
政治如同因果循環,政治人物平時種了什麼因,選民投票時就會讓政治人物嘗到什麼果。這種民主問責機制確保了政治人物必須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從多次選舉的觀察可以發現,當中間選民,特別是年輕人與女性選民願意積極參與政治、站出來表達立場時,選舉的勝負往往早已決定,不必等到開票結果就能預見結果。這反映出理性選民在台灣民主政治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對這次公民覺醒發起的大罷免而言,藍綠各有其基本盤,中間理性選民的參與扮演成敗的關鍵作用。當政治人物如徐巧芯只能在面臨罷免保衛戰,出席電視辯論時才匆忙表態「反共」,理性的選民已明白這是一種政治話術,是非善惡社會自有公評。
結語
台灣的安全不僅是軍事問題,更是價值選擇。我們選擇的不只是避免戰爭,而是捍衛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的是堅定的意志、智慧的策略,以及內部的團結,讓侵略者三思而後止步。
唯有透過全方位的國防建設、積極的國際合作、堅實的民主基礎,台灣才能在險峻的國際環境中,既維護和平,又保衛主權,讓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繼續享有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這不只是一代人的責任,更是對後代子孫的承諾。而中間選民的理性參與,正是實現這個承諾的保證。
轉載自《上報》作者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