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歐之間貿易摩擦加劇之際,德國財長兼副總理拉爾斯·克林貝爾(Lars Klingbeil)前往北京訪問。這是現任德國政府內閣部長的首次訪華。克林貝爾此行計畫將參加德中金融對話,在北京與中共高級官員會面,隨後還將前往上海,並於周三(11月19日)再赴新加坡(Singapore)進行訪問。
據路透社援引克林貝爾星期天(11月16日)在啟程訪華前說,與中國展開對話,是應對供應鏈不確定性和中國產能過剩等緊迫問題的關鍵。
克林貝爾此訪正值德國重新評估對華貿易政策之際,在北京最近對稀土和半導體實施限制、衝擊德國工業之後,柏林加快推進了“去風險化”政策。
克林貝爾啟程前往北京前在柏林說:“獲得關鍵原材料,以及減少中國在鋼鐵和電動汽車等領域的產能過剩,對德國的經濟和就業至關重要。”
他補充說:“我們不迴避競爭,但競爭必須公平。” 克林貝爾還稱,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也將是會談議題之一,並指出這場衝突對歐洲乃至全球的經濟和穩定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克林貝爾重申:“中國在推動結束這場戰爭方面能發揮關鍵性的作用。”
中國外交部上星期五(14日)在官網公布,經中德雙方商定,第四次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將於星期一(17日)在北京舉行。中國外交部並指,中國副總理、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中方牽頭人何立峰,將與克林貝爾共同主持對話。
據悉,這一機制已經存在十年,每兩年舉行一次,由德國財政部長與中國財政高層會面。今年,中方預計由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出席,另有監管機構及金融行業代表參加。
強調公平競爭與規則體系
與此同時,彭博社報導說,克林貝爾在出發前通過電子郵件發表了一份聲明,敦促北京公平競爭,以建立“開放、基於規則的全球貿易體系”。
他在聲明中表示:“我們不迴避競爭,但競爭必須公平。所有各方都對建立開放、基於規則的世界貿易體系負有責任,而經濟不確定性最終會損害每個人。”
克林貝爾還特別指出,對於德國來說,獲取關鍵原材料,以及遏制中方在鋼鐵和電動汽車等領域的產能過剩等問題都非常重要。
根據聲明,克林貝爾此次訪華的議程已與總理默茨以及歐盟方面進行了協調。
克林貝爾強調,“儘管國際緊張局勢加劇”,他仍將尋求與中方對應官員達成解決方案,並推動改善德國企業的市場准入。
德國財長此次訪華正值敏感時期。最近幾周,中國對稀土貿易的限制,以及北京與荷蘭圍繞安世出口問題的爭端,成為震動歐洲的重大警訊。在德國,政界人士呼籲全面重新評估對華政策,有人批評此前由社民黨領導的政府讓德國在工業出口市場與關鍵原材料供應方面過度依賴中國。
事實上,德國外長瓦德富爾原計畫在10月底訪華,為默茨總理的訪問鋪路,但他隨後取消了行程,因為中方只安排了他和外長王毅的會面,德方則認為應當安排更多的會晤活動。
此外,瓦德富爾曾批評中共的印太政策日益具有侵略性,中共外交部也指責德國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
默茨政府尚未形成對華新戰略
值得觀察的是,克林貝爾在台灣問題上,打出的信號則是輕聲細語。在出發前幾天,他聲稱,他感覺中國政府“欣賞不掩蓋分歧,而是公開進行政治討論”。這句話恐怕值得打上問號。當德新社問及最敏感的外交議題——台灣問題時,從財長的話語中可以看出,他並未迴避分歧,但措辭卻極為謹慎:“中方必須始終知道:我們會非常密切地關注台灣發生的事情。如果出現軍事行動,將導致國際社會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中國。” 克林貝爾此行暴露了德國一大困境:中德之間的力量對比近年來已明顯傾斜。對中國而言,德國依然是一個重要且購買力強的市場,但也僅此而已。
據官方數據表明,中國在今年前八個月已超過美國,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德國外貿與投資署預計,德國今年的對華貿易逆差將擴大至870億歐元的歷史新高——反映出雙邊貿易結構中日益加深的不平衡。今年1月至8月,德國對華出口同比下降13.5%,而進口卻增長8.3%。這一進一退之間,暴露出德國長期依賴中國市場與供應鏈的結構性問題。這也是為何高度互補的中德經貿關係被稱為雙邊關係的“壓艙石”。然而,當前這種互補關係正逐漸被競爭關係所取代。在新的國際政治環境下,中德摩擦日益增多,雙方對規則及彼此利益訴求的理解可能存在差異。在此情況下,至少從表面層次來看,克林貝爾此次訪華需要與北京進行協調並交換意見。
轉載自《法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