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號」於2025年正式入列,作為中國首艘採用電磁彈射技術的航艦,技術指標雖先進,但因採用大量試驗性技術、動力與訓練等方面限制,使其更像是中國航艦發展道路上的試驗與過渡平台。目前福建號的運用重心傾向於近海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體系的協同作戰,強調依託地緣縱深獲取戰術優勢。 然而,福建號目前仍無法如美軍般執行全球機動部署與遠洋滲透打擊,其作戰概念仍高度依賴本土支援,卻要承載地緣敘事的「治理性海權」任務。福建號表面體現中國作為現代治理主體的技術理性成果(自主建造、系統集成等),並且要宣揚走向全球海洋,但是作為先進技術驗證的集中載台,政治宣傳意義遠達於現況的能力,經驗也不相匹配,實際上仍無法支撐宏大的海權敘事。
航艦「三步走」甫完成第一階段
2025年11月5日,福建號(舷號18)在海南三亞正式入列成軍,這使其成為繼美國福特級之後全球第二種裝備電磁彈射的航艦,能夠發射更重型的固定翼艦載機並提高出勤效率。相較前兩艘航艦遼寧號和山東號,福建號在排水量和技術水準上都有大幅提升。例如:福建號配備三條電磁彈射軌道,搭載艦載機數量約可達60至70架,突破前兩艘滑躍起飛航艦無法運作固定翼預警機等重型艦載機的限制。 儘管福建號的服役被中國宣傳為海軍發展的里程碑,標誌著人民海軍進入「三航艦時代」,並體現中國航艦發展「三步走」戰略中的重要一步,但是福建號仍然只是起步階段的一個過渡性成果。 根據中國「048工程」確立的航艦三步走建造計畫,第一步在10年內建造2艘中型常規航艦(即遼寧號與山東號),第二步再用10年建造2艘大型航艦(福建號以及後續的004型),第三步則視情況發展大型核動力航艦。截至2019年底山東號入列時,中方聲稱已完成第一步目標。福建號的下水與成軍代表第二步的實施,但由於其技術驗證性質濃厚、作戰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實際上仍屬於中國航艦發展初期階段。
新概念與技術的試驗平台
福建號作為中國完全自主研製的新型航艦,帶有濃厚的試驗和過渡色彩,被視為一個從無到有的「試誤」過程。福建號應用眾多跨越式的新技術,例如:電磁彈射、先進攔阻裝置、綜合電力推進、相控陣雷達、新一代通信與指揮系統等,許多設計屬於中國海軍首次嘗試。這些技術的成熟度和可靠性,還需要全球性不同的場域實際運作,以及從反覆驗證的經驗獲得回饋。
福建號採用大量的先進技術,帶有試驗性質。與前兩艦相比,採用電磁彈射/攔阻系統,使殲-15T/D等重型戰鬥機和新一代隱形艦載機殲-35,以及固定翼空中預警機空警-600都能起降。這種CATOBAR(彈射起飛、阻攔降落)模式大幅提高了艦載機的最大起飛重量、攜油掛彈量和出勤效率。 此前中國僅有遼寧與山東兩艘航艦,使用的是滑跳起飛模式,艦載機為殲-15系列重型戰機。飛行員的養成與操作程序都圍繞滑躍甲板特性展開,起飛時不需要彈射而依靠滑坡助升。福建號改用電磁彈射後,飛行員必須重新適應彈射加速的感覺和起飛降落節奏,也要掌握更複雜的彈射助理、攔阻著艦程序。
福建號戰力與福特級仍有明顯差距,福建號的動力採用常規燃氣渦輪/柴油動力並輔以全電力推進,而美國所有現役艦隊航艦均為核動力,動力系統只優於已除役的小鷹級。核動力賦予美艦近乎無限制的航速與續航,而福建號受燃料補給限制,長時間高強度運轉時續航力明顯不如。 電磁彈射器本身耗電驚人,每次彈射起飛都需要大量電能支持,而電能最終來自燃燒燃料發電。如果福建號要在戰時同時滿載運行電磁彈射、先進雷達、電子戰設備甚至未來可能加裝的定向能武器(如雷射反導系統),其油料消耗將非常可觀,連帶限制持續作戰時間。在不進行海上補給的情況下,福建艦全力作業的持續時間可能不到三個月。
福建號飛行甲板的設計和島式艦橋佈局可能限制同時起降作業,其運作效率不及美軍超級航艦。雖然中國早在遼寧艦服役後便在陸上建成模擬彈射起飛的訓練設施,但畢竟與真實航艦上的動態環境不同。 美國航艦的航電整合更為成熟,福特級配備雙波段相控陣雷達和協同作戰能力(CEC)數據鏈,可即時共享目標資訊,並具備全頻譜作戰能力。福建號雖裝備346A型雙波段相控陣雷達和紅旗-10飛彈等系統,但是仍具備高強度的壓力測試。
美國海軍長期面對伊朗與葉門的高強度任務,不時受到襲擊,但是解放軍從未面臨這樣的實戰驗證。 此外,艦載機編隊與出勤能力也仍在探索階段,設計仍有美國福特級可搭載約75架各型飛機(最大可至90架),在高強度作戰時日均可出擊160架次;福建號預計搭載60–70架,因彈射軌道比福特級少(3條對4條),理論最大架次率僅約為福特級的六成。 福建號搭載大量的新科技和概念,同樣面對類似福特級的情況,同樣面臨引入大量新技術時的問題。例如:福特級的電磁彈射和AAG先進攔阻裝置初期故障頻發、彈射電力系統整合出現問題等,美軍花費多年時間才逐步解決。解放軍的福建號在裝備相近的新技術後,自然也難免遭遇類似挑戰。
制度與訓練的落差
訓練環境與海域方面,中國也有先天劣勢。由於缺乏足夠開闊遠洋海域供航艦編隊,進行全要素演訓測試。美國還擁有廣闊的兩大洋訓練空間,以及幾十年來的操作經驗,這是解放軍海軍所無法比擬的。 解放軍海軍也有全球遠航計畫,能夠培養大洋航行的能力,甚至不時近迫西方國家海域進行「灰色地帶衝突」。但是缺乏足夠的全球性據點以及營運能力,而且由於不按照國際法行事的紀錄,一定程度限制其艦隊的能動性。至少在歐洲和北大西洋地區,並不是受歡迎的存在。
和美國海軍長期在大西洋、太平洋兩大洋輪流部署航艦不同,中國航艦的活動範圍迄今主要侷限在第一島鏈內外緣有限的幾片海域。美國航艦艦隊擁有全球開放洋域作為訓練場,美軍甚至能在航行途中穿越國際水域進行高強度演習,積累了二戰以來無數遠洋作戰與後勤經驗。而中國直到近年才開始嘗試讓航艦編隊走出第一島鏈,前往西太平洋進行較長時間的遠海訓練。
2023年,解放軍第二艘航艦山東號三次進入菲律賓海進行遠海演訓,創下中國航艦年度遠洋訓練次數的新高。同年並有遼寧號航艦編隊首度航行至日本沖繩附近的接續水域,以及與俄羅斯海軍在太平洋遠端(包含阿留申群島、白令海)進行聯合巡航的記錄。 儘管這些動向顯示中國航艦正逐步拓展活動半徑,但其在遠洋環境中的長期部署經驗依然極其有限。
目前解放軍海軍仍處於學習多航艦同時運作、長時間跨區域機動的起步階段。 截至2025年,福建號已進行九次海上試航,但大多仍屬較低負荷的測試;真正的考驗將是在未來全載荷、高強度運作下能否保持系統穩定。若要完成所有新設備的全功能戰力驗證,樂觀估計至少也要到2030年前後,屆時第四艘航艦可能下水服役,中國「三步走」航艦計畫或許才能展現較完整的成果。
也就是說,在2030年之前,福建號仍主要擔負技術試驗和人才培訓任務,其過渡性意義大於真正形成戰鬥力。 目前解放軍還缺乏大批經驗豐富的彈射型航艦飛行員和艦載機着艦指揮官,相關人力培訓需要數年時間追趕。高階將領中熟悉航艦運用者也極為稀少,僅有國防部長董軍是少數具備航艦經驗的高階將領。短期內,福建號對軍事的直接貢獻主要體現在威懾意義和技術積累,對於支撐敘事的實質能力仍相當有限。
近海運用的性質顯著
解放軍的傳統策略是倚靠沿岸導彈和航空兵力量來掌控台海制空制海權,航艦更多是作為遠距離威懾和封鎖的工具。如果兩岸發生衝突,解放軍料將把航艦置於第二線位置,不會在戰役初期衝在對台攻擊的最前線,避免進入台灣本島飛彈火力圈,承受生存風險。 在實際運用上,福建號被認為將擔當區域威懾和反介入的利器,而非像美國航艦般用於遠洋攻擊。
前述地理優勢決定了解放軍不太可能讓福建艦孤軍深入沒有支援的遠洋高風險區域,尤其在台海等潛在熱點衝突更是如此。 沿岸基地方便的維修與補給設施,意味著航艦編隊在近海行動時可隨時返回友軍港口休整,或由綜合補給艦從基地趕赴支援。在強大的本土情報監視偵察(ISR)體系和通信網絡支援,福建號航艦編隊還能共享中國軍方衛星、地面雷達、岸基飛機提供的目標情報,顯著提升其態勢感知能力。
由於客觀現實條件,福建號的運作模式與官方宣稱的宏大敘事,實際上仍有著相當的落差,更多的功能是放在平時的灰色地帶衝突。當前解放軍航艦已多次赴南海巡航訓練,未來福建號服役後勢必更頻繁現身爭議海域,以航艦編隊巡弋方式對周邊國家形成「砲艦外交」式的心理壓力。 然而,一旦脫離中國沿岸的庇護,航艦編隊本身的弱點也暴露出來,特別是在遠海將直面美國更為成熟的反航艦作戰體系,如強大的核動力攻擊潛艇部隊、長程反艦導彈(LRASM射程達900公里)以及標準-6防空/反艦飛彈等。
美國海軍早已發展多種所謂「航艦殺手」的武器和戰術,例如隱身遠程反艦導彈、無人潛航器、網絡戰和衛星偵察協同打擊等,專門針對航艦這類大型海上目標。中國軍事學界自己也承認,福建號目前「無法遠行」,其最大戰略意義仍在於威懾印太鄰國,而非挑戰美國的全球制海權。
「治理性海權」的敘事大於實質
回到「治理性海權」的視角來看,海權是一國通過遍及全球的海上存在與行動,來維護國際秩序及自身利益的能力,美國航艦戰鬥群正是這種治理性海權的體現。中國則有著海權敘事與經驗脫節的矛盾。 中國近年大力渲染「三航艦時代」來臨,營造一種海權崛起的敘事氛圍,與「三步走」的計畫目標存在落差,敘事遠大於實際的成果。官方媒體強調中國航艦如何「縮小中美技術鴻溝」「實現從近岸防禦向遠洋進取的轉變」。但這種敘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想像的地緣政治,尚未落實為具體的全球行動。
反觀美軍可以隨時調派航艦赴世界任何角落巡航、救災、威懾或參戰,彰顯其全球治理能力。中國目前的航艦運用更偏重於區域內的戰略姿態展示,尚未真正參與全球公共安全任務,只參與與自身利益有關的反海盜巡航,但是其在亞丁灣的護航艦隊通常不使用航艦。 即便中國高層有意藉由航艦彰顯大國地位,例如近年在「一帶一路」相關海域展示軍力,福建號短期內也難以像美軍航艦般進行跨洲遠征,因為支撐這種行動的不只是硬體平台,還包括外交網絡、海外基地、聯盟體系和長期部署的人員意志等多重要素。
由此觀之,福建號當前更像是中國以科技實力展示主權意志的一面旗幟,其存在本身對內提振民族自豪感,對外表明中國「走向遠洋」的雄心。但是,要真正落實到全球治理層面的海權影響,中國航艦還缺乏硬實力與軟實力的雙重支撐。 然而,深入剖析可見,福建號航艦項目蘊含着某種「反治理性」的內在矛盾。首先,航艦在中國更多時候被當作政治宣傳工具而非純軍事工具,其戰略價值常被政治需求放大,導致政治功能大於實戰功能。 例如,福建號的下水日期被精心選在2022年6月17日,僅比習近平生日晚兩天,此舉被解讀為向最高領導獻禮。2025年成軍時,又適逢解放軍高層經歷整肅動盪,福建艦入列的宣傳被視為有助於轉移注意、穩定軍心。 福建號航艦的過渡性是中國追求現代海上力量的產物,又折射出政治驅動下的一些非理性因素和結構性弱點。現代船艦不僅僅是金屬和電子設備的結合,更是國家能力的綜合投射,涉及政治決心、軍事人才、後勤體系和外交布局等方面。「三步走」的過程具備高度的試驗性質,卻又承載治理性的敘事任務。
轉載自《上報》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東協經濟貿易文化發展協會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