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2025年11月9日
倫敦的深秋,總是來得冷峻而突然。中午的海德公園,雲層低垂,風聲銳利如刀。落葉在石徑上翻滾,湖水被寒風撕裂出一道道細碎的波痕。
在「演講者之角」(Speakers’ Corner)——這片因言論自由而聞名的土地上,中國民主黨英國總部的志願者們,頂著刺骨的冷風,展開了又一次街頭募捐與宣傳活動。
這一天,他們再次為「劉曉波人權獎」和中國政治犯家屬募款。展板、旗幟、募捐箱在灰暗天光下顯得格外醒目。寒冷讓言語變得艱難,但每一個字都帶著重量。
在冷風中開口:信念的溫度
中午十二點,體感氣溫逼近五度。
風把傳單吹得東倒西歪,手指因寒意而僵硬,但志願者們依舊站在原地,用中英雙語向路人解釋這場行動的意義。
王魏晉,中國民主黨英國總部街頭活動總指揮,再次站在前排。他的聲音不高,卻在喧囂的風聲中透出堅毅。
「我們來到這裏,不是為了抗議誰,而是為了讓被迫沈默的中國公民重新被世界聽見。
自由不是口號,而是一個民族的呼吸。」

他的發言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圍觀者。有人駐足聆聽,有人拍照記錄,也有人走上前提問、辯論。
當他談到中國異議人士的遭遇時,周圍陷入片刻安靜。那一刻,寒風仿佛都止息了。
思想的辯場:語言與真相的交鋒
「演講者之角」從不缺乏質疑的聲音。
一位自稱研究國際政治的英國大學教授問道:「中國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擁有手機、社交平台和教育機會。這樣的社會,還能稱為不自由嗎?」
黨員胡曉 上前一步。她的目光堅定,聲音溫和卻帶著穿透力。
「表面的繁榮不能掩蓋思想的禁閉。
當人們必須用隱喻才能說真話,當記者因為報道真相而入獄,當信仰被規定、記憶被審查——那種沈默本身,就是最深的囚籠。」
她的話在冷風中清晰回蕩。人群安靜下來,隨後爆發出掌聲。
媒體的註視:寒風中被放大的聲音
這場活動不僅吸引了民眾,也引來了多家媒體的鏡頭。
英國的 Artfact Magazine、The London Tribune、Euronews UK、以及數家獨立網絡媒體紛紛前來采訪拍攝。
攝影機的紅燈在灰色空氣中閃爍,直播的信號將這片角落傳送到了社交媒體的實時畫面上。
一位來自 Artfact magazine的記者走上前,采訪王魏晉:「您認為,在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奇跡讚嘆的同時,人們是否忽略了人權與思想自由的代價?」
王魏晉平靜地答道:「中國的故事,不該只有摩天大樓和高鐵速度。
它還包括那些在牢獄中被遺忘的名字——劉曉波、張展、秦永敏、王炳彰……
我們講這些故事,是為了讓世界看到那道被掩蓋的裂痕。」

隨後,胡曉也接受了采訪。她說:「真正的希望不是等待恩賜,而是一次次地站出來說出真相。我們不能改變風的方向,但可以讓它帶著自由的聲音傳播得更遠。」
多家媒體當場表示,將在後續專題報道中刊載他們的發言與行動。
而此刻,他們的影像正通過網絡直播被數以萬計的觀眾看到——來自紐約、布魯塞爾、悉尼、東京的網友紛紛留言:「我們聽見了來自倫敦的中國。」
信念的堅守
隨著時間推移,風愈發凜冽。
志願者的外套被雨點打濕,傳單上沾滿泥水,但沒有人離開。
幾位路人上前捐款,其中一名印度留學生輕聲說:「我知道你們的勇氣有多難。願世界早日聆聽你們的聲音。」
從九月到十一月:行動的延續,這已是中國民主黨英國總部連續第六次街頭募捐活動。
從九月的Ealing Broadway,到大英博物館,再到上月的首次海德公園行動——每一次,他們都在不同的街角,向世界講述被掩蓋的中國故事。
這些行動不只是籌款,更是一種公共的見證,一種在自由世界中傳遞良知的方式。
「我們希望讓更多人知道,這個世界上仍有人為說出真話而被囚禁。」一位志願者說。
黃昏下的光
傍晚時分,倫敦的天空降下細雨。
公園的燈光一點點亮起,映在濕漉漉的石板路上。

志願者們收起展板與旗幟,臉頰被風吹得通紅,卻都微笑著互道辛苦。
遠處,媒體的攝像機仍在拍攝他們離開的身影。
旗幟在風中獵獵作響,猶如一盞不肯熄滅的燈。
正如劉曉波所言:「自由的靈魂,不會因恐懼而死去;它會在最冷的地方,繼續發光。」
那一天,海德公園的風格外寒冷,但在那風中,有一種比寒冷更強的東西——它叫信念。
中國民主黨英國總部組織信息
組織者
• 中國民主黨英國總部街頭活動總指揮:王魏晉
• 中國民主黨英國總部活動副總指揮:盧靈飛、胡曉
黨員參與名單
• 王魏晉
• 盧靈飛
• 胡曉
• 成小丹
• 蘭子明
• 張學美
• 吳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