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星期日上午,美國總統特朗普抵達吉隆坡後,興緻勃勃地開啟了他的亞洲之行。在訪問馬來西亞之後,他將前往日本進行正式訪問,然後前往韓國參加亞太經合組織論壇,最後將迎來本次亞洲之旅的重頭戲,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
一直以來,可以說印太地區都是美國政府的優先事務,因為中國被視為美國的主要戰略競爭對手。無論是第一任期的特朗普還是拜登,都在推動戰略重心向亞洲轉移。此前,特朗普第一任期的政府於2019年提出了“自由開放的印太”這一原則。然而,特朗普在開啟第二個任期後的做法令人困惑。一方面,特朗普政府仍試圖延續這一外交策略,比如2025年3月至5月間,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兩度訪問印太地區,先後訪問了菲律賓和日本這兩位盟友,並出席了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他在會上強烈重申,美國將“以實力實現和平”,並稱印太是美國的“首要戰略戰區”。但另一方面,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也持續加碼,除了針對中國外,他的關稅大棒也對準了美國的傳統盟友,也就是東南亞國家和印度。
對這位常常喜歡大放厥詞的美國總統來說,或許仔細衡量他做了什麼比他說了什麼顯得更為重要。如果說這一屆特朗普政府至今尚未提出一項明確的印太戰略,此次的亞洲之旅無疑將釋放出最明顯的信號,這位美國總統到底如何處理與亞洲各國的關係?誰是他的盟友,誰又是他的敵人?他將如何攪動印太局勢?本周的亞洲之行過後,一切都昭然若揭。
東南亞:既要討好特朗普,又不敢得罪中國
10月26日,特朗普 “閃電式”出席東盟峰會後,又主持了柬埔寨與泰國之間的“和解儀式”,並高調將其稱作“吉隆坡和平協議”,宣稱這是一項邁向和平的巨大進步。特朗普自稱通過威脅取消兩國的關稅優惠迫使雙方停火。這份名為《實現和平》(Delivering Peace)的協議目前僅是一份“聯合聲明”,其中列出了柬泰雙方須履行的四項條件,這些條件均由自認為“遭受侵略”的泰國提出,協議的執行將由東盟觀察員監督。此外,泰國並未承諾重新開放與柬埔寨的陸地邊境。泰國外交部在聲明中表示,只有在聲明中的措施開始落實後,才會釋放18名柬埔寨戰俘。由此看來,“吉隆坡和平協議”的實際意義相當有限。
關稅方面,美國正式確認了對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徵收19%的關稅稅率,目前多數東盟國家都適用於這一稅率。只有新加坡例外,對該國出口的產品僅徵收10%關稅,但條件是它們必須為美國產品提供免稅准入。不過,美國同時和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等東南亞四國與美國簽署了新的“互惠貿易框架協議”,越南部分商品有望免關稅,其他國家也或多或少爭取到了部分商品免稅。但迫於美國的壓力,作為與美國貿易順差最大的東盟國家,越南簽署的採購承諾涵蓋總值約109億美元(約合90億歐元)的美國產航空與農產品,泰國位居第二,承諾每年進口價值逾260億美元的美國產農產品、能源與航空設備。
所有簽署的協議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分別與泰國和馬來西亞在吉隆坡簽署了兩份關於“關鍵礦產”的諒解備忘錄(未來或將有更多國家加入)。馬來西亞承諾“不禁止也不限制向美國出口關鍵礦產或稀土”,這顯然是對中國10月宣布的出口限制的回應。北京的稀土限制措施不僅涵蓋稀土出口,還包括開採、分離與回收所需的技術、設備與工藝。而微妙的是,據路透社10月初披露,馬來西亞的一家國有企業當時正與一家中國企業洽談在馬來西亞建設稀土精鍊廠。據悉,馬來西亞擁有約1610萬噸稀土儲量,該國目前禁止原礦出口,以防止資源外流,並推動本國稀土下游產業發展。
由此不難看出,特朗普亞洲之旅的開局收穫頗豐,先是收穫了“和平大使”的美名,而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和平協議的形式遠大於內容。緊接着,他成功迫使東南亞主要國家簽署他此前單方面制定的關稅協定,並換取了東南亞國家對美國產品大採購的慷慨承諾。同時,為了對抗中國,在稀土方面,他還得到了馬來西亞的承諾。因此,美國的印太戰略並非真的是延續自由開放的印太這一戰略,而是奉行事事以美國優先的準則。這一策略迫使東盟國家在中美之間陷入兩難,要知道儘管美國(包括金融市場)仍是東南亞最大投資方,但中國依然是該地區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既要討好美國又不敢得罪中國,東盟國家除了小心翼翼平衡自己的外交策略外,也必然會更加團結。新加坡總理黃循財10月23日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東盟正在推進“加快一體化進程,使其成為更具競爭力、更具吸引力的單一市場”的計畫,而美國徵收的關稅,反而可能促使東盟領導人更加緊迫地攜手實現這一目標。
特朗普:美國是日本的“最強盟友”
本周二,特朗普正式開啟對日本的訪問,上任僅一周的新首相高市早苗為了打動特朗普,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兩位領導人一見面,高市早苗希望開啟“日美關係的新黃金時代”,尤其是在中國軍事力量不斷增強的背景下深化兩國合作。
兩國的親密關係更體現在具體簽署的協議上。貿易方面,日美兩國在今年夏天已經達成貿易妥協,但仍有若干問題懸而未決。美國在9月中旬將日本汽車的總體關稅降至15%,但日本汽車製造商仍認為這一稅率過高。此外,東京承諾在美國境內投資5500億美元,兩國將加強在能源方面的合作。東京與華盛頓還簽署了一項關於造船業的諒解備忘錄。該行業是美國亟需追趕中國的關鍵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周二,美國與日本簽署了一份旨在“保障”稀土與關鍵礦產供應的框架協議,內容包括加強合作與財政支持,共同對抗中國的壟斷。特朗普還與高市一同登上停靠在東京外海的美國航母“喬治·華盛頓”號。特朗普在艦上揮拳登台,在掌聲中宣布,他已批准向日本自衛隊交付首批F-35戰機配套導彈。登台發言時,高市早苗表示,日本將繼續強化美日軍事同盟關係,以應對中國在南中國海的“擴張行為”。
其實早在2025年4月,高市在訪問台北期間,就主張建立一個由日本、台灣、歐洲、澳大利亞和印度組成的“准安全同盟”,即一個共同抵禦北京侵略的安全網,而無需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總的來說,高市的意圖是建立一個由東京主導的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並有意將日本變成印太地區的反華支點,這一地緣政治傾向在特朗普本周與她會見後變得越來越明顯,而美國似乎也頗有此意,至少從這次會面不難看出,特朗普非常欣賞這位剛剛上任的新首相,並表示無論她有任何需要,只要能幫到日本,他都會在,稱“我們是最強盟友”。
刻意迴避台灣問題,但要求日韓提高防務支出
和日本一樣,韓國總統李在明也用盡一切手段投其所好,但和特朗普的談判似乎並沒有那麼順利。儘管最終雙方敲定,對彼此汽車徵收的關稅降至15%,以及韓國在美國投資3500億美元的計畫,其中包括2000億美元的現金和1500億美元用於造船業合作。但談判一度陷入僵局,因為此前特朗普希望3500億美元的投資以現金為主,但為了本國的金融市場安全,李在明一直未能同意。此外,紐約時報分析,韓國也必須要考慮“站隊”美國的代價,畢竟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並且不久前韓國的造船企業剛剛遭到中國的制裁。而在中美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曾經的“安保靠美國,經濟靠中國”外交策略已不再適用,在魚與熊掌之間,韓國必須做出取捨,但無論哪種選擇,韓國都必須付出代價。
最後,特朗普迎來了本次亞洲之行的高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最終,雙方就稀土、大豆以及和芬太尼相關的部分關稅達成協議。特朗普還宣布說將於明年4月訪問中國,並邀請習近平訪問美國。但某些議題似乎被刻意迴避,特朗普表示,雙方並未討論台灣問題。有趣的是,在防務方面,一貫主張“互惠互利”的特朗普要求美國盟友加強自身軍費開支,作為繼續享受美國安全保護的前提,尤其是駐有約6萬美軍的日本。日本國防部長在特朗普結束日本之行的第二天就立即確認加快軍費開支,目標是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2%。至於韓國,李在明承諾最遲到2035年將國防開支增至GDP的3.5%。
由此可見,美國依然需要中國這個貿易夥伴,為了達成貿易協議,特朗普或許不會就台灣問題對中國施壓,但卻四處加強稀土合作,並要求各國增加國防開支,可見美國長期目標依然是聯合多個國家,尤其是日韓對抗中國在印太的影響。
轉載自《法廣》


















